惠灵顿

惠灵顿 Wellington | |||||
---|---|---|---|---|---|
首都 | |||||
從上方依序為: 由維多利亞山眺望威靈頓港及市區、古巴街、惠灵顿纜車、紐西蘭國會建築群、紐西蘭氣象局與植物園、惠靈頓市博物館、舊公共信託大樓、東方灣 | |||||
| |||||
綽號:港市、惠利 | |||||
坐标:41°17′20″S 174°46′38″E / 41.2889°S 174.7772°E | |||||
国家 | ![]() | ||||
大区 | 惠灵顿大区 | ||||
区域当局 | 惠灵顿市 下哈特市 上哈特市 波里鲁阿 | ||||
面积[1] | |||||
• 市區 | 444 平方公里(171 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1,390 平方公里(540 平方英里) | ||||
最低海拔 | 0 公尺(0 英尺) | ||||
人口(2018年6月)[2] | |||||
• 市区 | 418,500 | ||||
• 市区密度 | 943人/平方公里(2,441人/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422,700 | ||||
• 都會區密度 | 304人/平方公里(788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NZST(UTC+12) | ||||
• 夏时制 | NZDT(UTC+13) | ||||
邮政编码 | 6000组及5000和5300序列 | ||||
電話區號 | 04 | ||||
当地部落(Iwi) | Ngāti Toa Rangatira、Ngāti Raukawa、Te Āti Awa | ||||
網站 | www.wellingtonnz.com |
惠灵顿(英語:Wellington、毛利語: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新西兰的首都,位於新西兰北岛島的西南端,庫克海峽和雷穆塔卡山脈之間,它是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与悉尼和墨尔本一起成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主權國家首都,城市擁有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是世界上平均風速最大的城市。[3]
惠靈頓最初是由愛德華·吉本·威克菲爾德創立的新西兰公司其第一任測量師威廉·梅恩·史密斯於1840年創立。.[4]截至2021年6月,惠靈頓市區(僅包括惠靈頓市內的城市區域)擁有常住人口21.59萬人。其都市區包括波里魯阿、上哈特和下哈特等城市,常住人口為432,800 人。這座城市自1865年以來一直是新西兰的首都,這一地位並未在立法中定義,而是由公約確定;目前紐西蘭政府和議會、最高法院和大部分公共服務機構都設在該市。[5]
除了政府機構外,惠靈頓還擁有全國最大和最古老的文化機構,如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6]、紐西蘭國立博物館和眾多劇院。它設立了許多藝術和文化組織,包括新西蘭交響樂團和新西蘭皇家芭蕾舞團。城市的建築景點包括舊政府大樓.[7],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製建築之一,以及紐西蘭國會建築群以及國際知名的富圖納教堂等,這座城市擁有強大的藝術產業,擁有數百家藝術畫廊。其中大部分是小型獨立的,许多艺术家在此定居或活动,它擁有濃厚的咖啡文化和生动的夜生活。惠靈頓在大型夏季音樂節中也處於領先地位,其他經濟則主要以服務業為主,重點是金融、商業服務、政府和電影業,此外,惠靈頓也是新西蘭的主要海港之一,服務於國內和國際航運。該市主要由位於該國第三繁忙的機場威靈頓機場提供服務。惠靈頓的交通網絡還包括直達卡皮蒂海岸和懷拉拉帕湖的鐵路和巴士線路,以及連接至南島的渡輪。[8]
惠靈頓的文化活力和多樣性享譽全球。被譽為新西蘭的文化之都,城市多元化的文化在整個大洋洲產生了影響[9][10][11]<,在當代,惠靈頓是新西蘭第二大種族多元化的城市,僅次於奧克蘭,並擁有包括來自馬來西亞,意大利、荷蘭、韓國、中國大陸、中國香港,臺灣,希臘、印度、薩摩亞等國家及地區的移民。在2021年的世界最佳宜居城市排名中,惠靈頓與東京並列世界第四。[12]
位置和人口[编辑]

惠灵顿位於北岛的南端,与南岛隔库克海峡相望。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可以隔海峡看到南岛上凯库拉岭的雪峰。城市北面是卡培提市的金色海岸。城市东面的里姆塔卡山将城市与盛产葡萄酒的怀拉拉帕平原隔开。
惠灵顿是世界最南方的首都,其纬度高达41度。由于港口和周围山脉之间的可用地带有限,它比新西兰其它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由于它位于纬度40度的咆哮西风带,以及库克海峡对风的影响,他在当地有“多风的惠灵顿”之称号。
惠灵顿市中心的商业区是它的最重要部分,约6.2万人在那里工作(比较:奥克兰的居民数是惠灵顿的三倍,而它的中心商业区工作人员的数目仅比惠灵顿多4千)。惠灵顿的艺术和夜生活主要集中在中心商业区的南部,Te Aro区是新西兰最大的娱乐中心。
惠灵顿以其美丽的自然港口和绿色的山坡而著称。山坡上点缀着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盖瓦洋房。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位于港口的附近。惠灵顿的尼可森海港的走向沿着一个活跃的地质断层。向西地势骤然高起,因此惠灵顿的许多市区高于市中心。
惠灵顿的南端是密拉马半岛,它与北岛的其它部分通过一条狭窄的地峡相连。惠灵顿国际机场也在这里。进入尼可森海港的狭窄海道就在这个地峡的东边,这条海道里有一座非常危险的暗礁,许多船只在这里沉没。
2017年6月惠灵顿大区的人口约51.39万,惠灵顿市区的人口约20.79万。
惠灵顿港内有三个岛,但只有一个岛上可以住人,因为其它两个都太小了。这个岛曾被用来隔离人和动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用来作为集中营。今天它成为一个环境保护区,用来保护被威胁的物种。
其他[编辑]
惠灵顿人在英文中被稱作為“Wellingtonian”,城市的座右銘是“Absolutely Positively Wellington”。
氣候[编辑]
惠灵顿的年降雨量为1270毫米。
Wellington / Kelburn (1971-200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20.3 (68.5) |
20.6 (69.1) |
19 (66) |
16.7 (62.1) |
14.2 (57.6) |
12 (54) |
11.4 (52.5) |
12 (54) |
13.5 (56.3) |
15 (59) |
16.6 (61.9) |
18.5 (65.3) |
15.8 (60.4) |
平均低温 °C(°F) | 13.4 (56.1) |
13.6 (56.5) |
12.6 (54.7) |
10.9 (51.6) |
8.8 (47.8) |
6.9 (44.4) |
6.3 (43.3) |
6.5 (43.7) |
7.7 (45.9) |
9 (48) |
10.3 (50.5) |
12.2 (54.0) |
9.9 (49.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2 (2.8) |
62 (2.4) |
92 (3.6) |
100 (3.9) |
117 (4.6) |
147 (5.8) |
136 (5.4) |
123 (4.8) |
100 (3.9) |
115 (4.5) |
99 (3.9) |
86 (3.4) |
1,249 (49.2) |
平均相對濕度(%) | 80.3 | 83.0 | 81.9 | 83.3 | 84.9 | 87.0 | 86.3 | 84.9 | 81.8 | 80.9 | 80.1 | 80.4 | 82.9 |
月均日照時數 | 245.7 | 209.1 | 190.8 | 155 | 127.8 | 98.1 | 117.2 | 135.6 | 156.1 | 193.4 | 210 | 225.9 | 2,064.9 |
数据来源: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 Atmospheric Research |
历史[编辑]
居民点[编辑]
公元10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来此定居。1840年,英国同当地毛利人族长签订条约后,大批英国移民来到这里。最初,英国人称该地为“不列颠利亚”,意思是“英国的地方”,以后逐步扩建城镇,发展到今天的规模。1840年以战胜拿破仑的英国名将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的名号为该镇命名。
毛利人称今天的惠灵顿所在的地方为Te Upoko o te Ika a Maui,意思是Maui的鱼头。
1839年9月20日第一批欧洲人来到这里,第二批欧洲人于1840年1月22日到达。传说一开始移民打算在海边平坦的地区建立他们的居民点,但后来这些地区被证明太过潮湿,容易被潮汐淹没,因此后来他们不顾地面不平将居民点移到山上。惠灵顿部分山路非常陡峭。
地震[编辑]
1848年惠灵顿受到一系列强烈地震的袭击。1855年它再次受地震袭击,这次地震可能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估计其强度达到8.2级。在陆地上它造成了大面积的2到3米的垂直运动。港口附近有一块地方被提升出海面成为潮汐地带。后来这块地方成为惠灵顿中心商业区的一部分。
惠灵顿地区的地震活动率高于新西兰的平均值。一条主要断层直接通过市中心,在市区内还有上百小的断层线。一般居民平均每年注意到一次地震,尤其在高层办公大楼内感觉更多。1855年以后的许多年中,惠灵顿市内的建筑都是木制的。从20世纪开始,对建筑物的防震性能要求不断提高。
新西兰的首都[编辑]
西元1865年惠灵顿取代奥克兰成为新西兰的首都。虽然新西兰议会1862年7月7日就已经在惠灵顿聚会了,但直到1865年它才正式成为首都。这一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有人担心产金的南方可能成立一个独立的殖民地。由澳洲来的委员们(他们因为他们的中立性而被选择)建议以惠灵顿为首都,因为它地处中心并有良好的海港。1865年7月26日正式在惠灵顿聚会。当时惠灵顿的人口为4900人。
民間團體[编辑]
- 嘉樂里歷史學會( Karori historical society )
- 泰華歷史學會( Tawa historical society )
旅遊地點[编辑]
- 博物館( Te papa)
- 移民者博物館( settlers museum ), 位於Petone
- Katherine Mansfield 紀念館( Katherine Mansfield museum )
-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
- Eastbourne 豪宅區
- Kapiti 港灣
教育设施[编辑]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是惠灵顿最古老的大学,它的校园主要部分在山上的市区内,市内也有两个校园。建立伊始,其被作为新西兰大学的一个学院。
新西兰大学於1961年解散。
梅西大学在惠灵顿也有一个分校。奥塔哥大学在惠灵顿也有一小部分。惠灵顿医学和卫生科学学校是该校的一个系。

友好城市[编辑]
惠灵顿與三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日本[编辑]
- 堺市(1993年)
参考文献[编辑]
- ^ About Wellington – Facts & Figures.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5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3日).
- ^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Annual Plan 2007–2008 (PDF). [5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年10月1日).
- ^ Karl Mathiesen. Where is the world's windiest city? Spoiler alert: it's not Chicago. The Guardian. 15 October 2015 [13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ly 2016).
- ^ Taonga,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Te Manatu. Wellington's plan. teara.govt.nz. [15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英语).
- ^ Levine, Stephen. Capital city – Wellington, capital city.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20 June 2012 [23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February 2019).
- ^ Baker, Francesca. Cultural Guide to Wellington | The Coolest Little Capital. Culture Trip. 14 May 2014 [2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英语).
- ^ Lim, Jason. Wellington Is Bigger On Tech And Innovation Than You Think. Forbes. 29 November 2015 [15 November 2016].
- ^ Culture and creativity. www.wellingtonnz.com. [2022-04-21] (英语).
- ^ Arts and culture. 10yearplan.wellington.govt.nz.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英语).
-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英语).
- ^ Choudhury, Saheli Roy. These are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 in 2021. CNBC. 2021-06-09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惠灵顿(分類) |
- 地理坐标:41°17′20″S 174°46′38″E / 41.28889°S 174.77722°E坐标:41°17′20″S 174°46′38″E / 41.28889°S 174.77722°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