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定
![]() 左至右: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準備簽署協定。 | |
簽署日 | 1938年9月30日 |
---|---|
簽署地點 | 元首行館 |
簽署者 | ![]() ![]() ![]() ![]() |
締約方 |
战间期 |
二战导火線 |
---|
1930年-1939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 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 纳粹党掌权 1933年 苏法互助条约 1935年3月 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6月 何梅协定1935年7月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 进军莱茵兰 1936年3月 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1939年4月 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6年11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德奧合併 1938年3月 五月危机1938年5月 慕尼黑協定 1938年9月 布莱德协议1938年8月 蘇台德區問題 1939年3月 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 1939年3月 英波軍事同盟 1939年3月 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1939年4月 諾門罕戰役 1939年5月-8月 鋼鐵條約 1939年5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 波蘭戰役 1939年9月 |
慕尼黑協定(英語:Munich Agreement;法語:Accords de Munich;捷克語:Mnichovská dohoda;斯洛伐克語:Mníchovská dohoda;德語:Münchner Abkommen;又稱慕尼黑會議)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分別由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元首希特拉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
在該會議上,四國討論了關於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之領土要求,该地区主要由讲德语的人居住,即所谓的蘇台德德意志人。他們於會議結束後達成協定,使納粹德国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領土,並得到西方民主國家的認可。這些國家基於绥靖政策,認為他們已經达成維持長遠和平的妥协,同時满足了希特勒的扩张主义目标。然而儘管法国、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乃盟友,但是該會議中卻不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該協定被布拉格政府認為是「慕尼黑指令」,甚至是「慕尼黑背叛」。[1][註 1]
這些民主大国所寻求的协议也许是由其信念所决定,即符合伍德羅·威爾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阐述的民族自決原则之应用,也许希特勒是以一种强制性且专制的方式来解释之,但它仍被視為有效。如果是对英国公众来講,该协议在当时代表着成功,並保证了和平與维持英国利益领域的现状,而对元首来说,这是一种外交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一种个人方面的冷落,因為这将迫使他必須在西方民主大国所规定的范围内行动,并使他被迫放弃最初全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意图。这次会议对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来说則是一場失败,法国在此見證了过去20年来,为与多瑙河地区国家建立反德聯盟所做的一切外交努力都成一場空,而墨索里尼则再次看到纳粹独裁政权在欧洲的分量越来越重,对意大利造成負面影響。[2]
概要[编辑]

1938年3月,納粹德國兵不血刃地實踐德奧合併後,開始注意下一個侵略目標捷克斯洛伐克。由於靠近兩國邊境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有300多萬德意志族(苏台德德意志人),一方面,希特勒指使納粹黨徒和部分民眾要求“民族自治”、“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希特勒又聲稱不能容忍德國境外的德意志族受到“欺侮”,要替他們“伸張正義”,準備用“軍事行動掃蕩捷克”,為其陳兵邊界創造輿論條件。希特勒於9月12日威脅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給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族以“公平待遇”,德國就要採取行動。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然也不願任人宰割,也開始局部動員,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奧匈帝國構成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與法國簽訂有互助條約,所以如果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交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捲入戰爭。9月13日,法國內閣開了一整天的會,以尋求對策。當晚,總理達拉第決定請英國首相張伯倫出面調解。
9月13日晚上,英國首相張伯倫給希特勒發出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表示要和希特勒見面,希望“和平解決”這一問題。
9月15日張伯倫飛往德國。會面結束後,張伯倫連夜趕回倫敦,與法國人一起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壓,要他們根據民族自決原則解決蘇台德地区問題。
9月22日希特勒与张伯伦会面,又提出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应当解散,重新归属波兰、匈牙利和德国。其中境內以德意志族為主要居民的地區必須由德國佔領。根据几次讨论后,最终希特勒要求在苏台德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捷克人应在10月1日前离开。
對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僅表示拒絕,還在9月23日宣布了全國總動員。波兰与此同时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扎奥尔杰。9月24日希特勒发表《哥德斯堡备忘录》,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必須於9月28日全部撤出蘇台德地區。
9月26日,希特勒在柏林的一次集會上聲稱,蘇台德地區是他對欧洲不得不做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并重申28日为答覆的截止日期。9月27日,希特勒下令德軍7個師進入德捷邊界前沿陣地。由於最後期限已至,無意接受要求的捷克斯洛伐克為防止不測,下令立即徵召了100萬兵員。戰爭似有一觸即發之勢。
9月29日,張伯倫第二次飛往德國。當日,在慕尼黑召開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參加的德意英法四國首腦會議,規定把蘇台德區“轉讓”給德國。而割讓領土的捷克斯洛伐克,卻沒有權力出席會議。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協定”。
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示拒絕該協定,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同意,那麼英法就沒有義務協防捷克。最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妥協,同意割讓領土。張伯倫對此毫不懷疑,回到倫敦下飛機的時候,還興高采烈地聲稱,他帶回了“我們時代的和平”(Peace for our time)。希特勒卻食言,在1939年3月吞併了捷克全境,并扶持建立了傀儡政权斯洛伐克共和国,实际控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註釋[编辑]
- ^ Già durante la prima guerra mondiale, nel 1916, Edvard Beneš, Milan Rastislav Štefánik e Tomáš Masaryk avevano creato il Consiglio nazionale cecoslovacco. Masaryk negli Stati Uniti, nel Regno Unito e Russia, Štefánik in Francia e Beneš in Francia e Regno Unito lavorarono senza sosta per ottenere il riconoscimento degli Alleati. Quando risultarono impossibili le trattative segrete tra gli Alleati e l'imperatore Carlo I d'Austria, gli Alleati riconobbero nell'estate 1918 che il Consiglio nazionale cecoslovacco sarebbe stato il principale artefice del futuro governo cecoslovacco. 來源:Preclík, Vratislav. Masaryk a legie. Karviná. 2019: 6-30, 36-39, 41-42, 106-107, 111-112, 124–125, 128, 129, 132, 140–148, 184–199. ISBN 978-80-87173-47-3 (捷克语).
註腳[编辑]
|
|
- ^ Giuseppe Picheca. Monaco 1938, cosa rimane del grande tradimento. Progetto Repubblica Ceca.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