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林八音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戚林八音》(平話字:Chék-lìng-báik-ĭng),福州著名的地方韻書。方音三十六字母與一字調出四聲、十五聲具載。[1]明嘉靖時,戚繼光入閩退倭。之後,完成《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清康熙時,採《字義》的精簡,改訂而有《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2]《戚林八音》則為《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二部韻書的合訂本。[2]關於二書的作者,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考証。二書的合訂本是由福州人晉安匯輯於1749年并作序[1]福州地域方言則以《八音》做爲軌範[1]。迄今已流行二百五十餘年,是研究福州話音韻的重要著作。
現在所存最古版本《戚林八音合訂》,是乾隆間學海堂木刻版。而最流傳廣傳屢次翻印的版本為《民國適用改良戚林八音合訂》、1912年的初版。所謂的改良,則是校訂一些錯誤,再增加時常所用的一些字。[2]在閩侯縣亦有一冊1840年出版的集新堂藏板本[3]。
《戚本》之編輯者署名「三山蔡士泮開璧氏」。《林本》之編輯者署名「閩中藤山陳他也人氏」。二人真實姓名身世,至今未有確實考據。二書至《合訂本》之前,是以抄本來傳錄。自《合訂本》開始才有版刻。而晉安到底所匯輯校正那些事項,也無法考證。[2]
戚继光是山东人,不太可能作福建话韵书,在官方记载中也未提及戚继光作《戚林八音》之类。[4]:12 罗常培和其他学者认为《戚本》是由陈第所写或所编。[4]:12 但《戚本》与陈第的已知作品间存在不少差异。[4]:23–25 大多数现代学者相信《戚本》由蔡士泮所写,但其他信息不明。[5]:360[4]:25–26
“林”的结构与“戚”比较像,是借林碧山之名。林碧山是闽侯县人,通过1688年科举后在河北短暂当过几年官。 《戚林八音》成书年代可能早至17世纪末,但并无记载表明林碧山发表过任何学术作品。[4]:27 大多数现代学者相信《戚本》由陈他所写,但其他信息不明。[5]:360[4]:28
聲調與首字母及押韻[编辑]
聲調[编辑]
(1) 上平, (2) 上上, (3) 上去, (4) 上入, (5) 下平, (6) 下上, (7) 下去, 以及 (8) 下入
聲母[编辑]
柳邊求氣低, [l], [p], [k], [kʰ], [t] 波他曾日時, [pʰ], [tʰ], [ts], [n], [s] 鶯蒙語出非, Ø, [m], [ŋ], [tsʰ], [h] 打掌與君知.
除现代福州话显著的[n][l]不分,现代方言的声母结构基本与《戚林八音》时代相同。
韵母[编辑]
《戚林八音》中还记录了用当时福州话全部33个韵母写就的词。(“金”“梅”“遮”冗)[5]:360[4]:43–45
春花香, [uŋ/uk], [ua/uaʔ], [ioŋ/iok] 秋山開, [iu], [aŋ/ak], [ai] 嘉賓歡歌須金杯. [a/aʔ], [iŋ/ik], [uaŋ/uak], [o/oʔ], [y], redundant, [uoi] 孤燈光輝燒銀缸. [u/uʔ], [ɛŋ/ɛk], [uoŋ/uok], [ui], [ieu], [yŋ/yk], [oŋ/ok] 之東郊, [i], [øŋ/øk], [au] 過西橋. [uo/uoʔ], [ɛ/ɛʔ], [io/ioʔ] 雞聲催初天, [ie], [iaŋ/iak], [øy], [œ/œʔ], [ieŋ/iek] 奇梅歪遮溝. [ia/iaʔ], redundant, [uai], redundant, [ɛu]
过去几个世纪,福州话发生了3个主要变化。1.开闭韵母,即上去、上入和下去字在特定环境下转化为其开形式;2.[iu]与[ieu]、[ui]与[uoi]的合流;3.韵尾[-k]和[-ʔ]的混淆。
在早期福州话研究中的地位[编辑]
数个世纪中,《戚林八音》都被当地人用作福州话的权威参考。它还极大促进了福州早期西方传教士学习、研究福州话。[4]:213–214 美国循道宗传教士怀德出版了西方第一部研究福州话的研究。[4]:215对《戚林八音》,他写道:
《戚林八音》所用的声韵系统,形成了(与声调符号一起)一套完整的福州话字母表。它们被传教士们用得如此频繁,主要用在书写口语词句上,以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福音书》已有三本通过这种方式翻译完。
——M.C. White[6]:354
为得到比用反切和汉字更简洁的表示声韵母的系统,怀德模仿英语语言学家威廉·琼斯表示印度、太平洋和北美洲语言的方法,用拉丁字母将所有声韵母都拼写了出来。[6]:356 因此他也完成了福州话最早的转写工作。 14声母(零声母未写)与9个元音是:[6]:355–356[4]:217
- 辅音:ch, ch', h, k, k', l, m, n, ng, p, p', s, t, t'
- 元音:a, e, è, ë, i, o, ò, u, ü
怀德的转写后来被一代代学者们不断修正,标准化后既是平话字。
註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晉安匯『戚林八音』1749年 (『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覧』(16世紀)『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17-18世紀)合訂本)
- Li, Zhuqing, A study of the "Qī Lín Bāyī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3, OCLC 38703889.
- White, M.C., The Chinese Language Spoken at Fuh Chau, The Methodist Review, 1856, 38: 352–381.
- Yong, Heming; Peng, Jing, Chinese Lexicography :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156167-2.
參閲[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