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转补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捻转补泻是一種針灸技法,在《灵枢·官能》中被较为详细的提到。泻法时用“切而转之”,补法时用“微旋”。两者比较,泻法转动针身的时候,用力较重、角度较大且速度也较快。而补法就正好相反,这说明捻转法之中也有徐疾之分。在《灵枢·官能》中提到,捻转的泻法一定要与针的疾进徐出同用,才能使“其(经)气乃行”,“气出乃疾”。同样捻转的补法一定要与针的“徐推”、“疾出”同用,才能使“真气乃存”。这也充分说明了补泻手法的核心是徐疾的提插法,捻转只是协同提插完成引阳气入深,引邪气外达的补泻方法。

其实捻转补泻的方法也受到针具的影响。在《内经》中对于此针法只有“转针”和“微旋”的记载,因为当时的毫针针柄为扁四棱形,操作时不可能来回转动,只能在180°一下的微旋或转动针身。到宋代,毫针的针柄制成了圆柱形,用手指搓动针柄使针身更大角度的旋转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捻转针法的发展。而到元代《针灸指南》明确提出“捻针”的概念。而《标幽赋》中更加明确指明左捻为补,右捻为泻,而这种方法在元代时期很受欢迎,但在进出针和催气时捻转则不可分左右。捻转不可以只以平面转动为主,更应结合针身的上下提插才能达到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