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语言
新加坡流通的語言眾多。新加坡政府承认四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淡米尔语[1],其中馬來語被定為「國語」,全國的通用語則為英語。这些官方语言,连同多种其他语言,反映出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以及多语言的性质。2009年,新加坡存在着超过20种语言。[2][3]新加坡殖民时期身为贸易港口,现今是著名的国际化贸易之中心点,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外国人。他们所带来的语言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语言。
新加坡前期,岛上的通用语是巴刹马来语(馬來語:Melayu Pasar;英語:Bazaar Malay),為马来语和汉语的混合语[4],也是马来群岛的语言[5]。虽然现在许多岛上的人仍然继续使用,尤其是新加坡马来人。由于英国统治新加坡的缘故,英语成为通用语,並在新加坡独立後立为主导语言。早期,英语用来团结各自有语言的各种族,依然是学术教育的主要语言。
华语大致上是新加坡华族社会的通用语。 [6]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新加坡政府便因此鼓勵國人多讲華語。[7]身为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淡米尔语是印度语言中的主要语言;然而新加坡也有使用其他語言。像马来语一樣,学校允许使用不同種類的印度語言。
新加坡实行双语政策,学生不仅以英语学习,也学习自己的语言。但是由於政府的語言政策,英语占优势的缘故致使在家中尤其是主要讲英语的华人使用自身語言渐渐减少。(见语言流失)。
英语为主要语言[编辑]
新加坡英语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语言。英语被视为新加坡的主要语言,[8]在新加坡教育制度里,英语是所有的科目(除母语课外)的教学媒介语。[9]英语也是新加坡的行政语言,以及国际商业的重要语言之一。[10]因为新加坡的殖民历史,新加坡英语按照英国英语的拼法。[11]
1819年,当英国人在新加坡建立港口时,英语引入了新加坡。后来,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成为行政、法律以及商业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与商业变得发达,新加坡发展蒸蒸日上。[12][13]
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以及1965年独立时,当地政府决定保留英语为主要语言,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既然英语作为全球商业、科技语言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广英语的使用会促进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融入全球经济。[13]此外,以英语为通用语是作为新加坡多元种族之间的桥梁。而新加坡的所有学校都改用英语为教学媒介语,就能反映出对英语的重视。1960年代早期直至1970年代后期,由于更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报读英语学校,报读英语小学的的学生从50%剧增至90%。[14]就读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学校的学生因而下降,导致学校关闭。原以华语教学的南洋大学,雖然受到華人社群的阻力,但也改用英语为教学媒介语。[15]
多年来,英语的使用急剧增加。[16]新加坡目前是全亚洲最精通英语的国家。[17]2009年12月,教育部长黄永宏指出,新加坡把英语作为家庭用语有上升的趋势。2009年报读小学的学生当中,华族和印度族学生有60%在家中主要讲英语,马来族学生有35%在家中主要讲英语。[18]总体来讲,在新加坡,孩子上小学的家庭有56%主要使用英语。英语是32%的新加坡人的母语,但若是把第二语言使用者包括在内,英语就是新加坡人使用最多的语言。[19]新加坡式英语,英语的混合语,在岛上也广泛使用。[20]然而,当地政府较倾向于标准英语。[21]
家庭用语[编辑]
既然新加坡是亚洲各地移民的后代组成的社会,新加坡人原本的家庭用语未必是主导的通用语如英语,甚至是各自的母语[12][13]。
汉族语言[编辑]
汉语是最常使用的家庭用语,由51%的人口使用。[19]下表列出1990年和2000年新加坡华族居民人口分布的家庭用语及其改变,有华语、其他汉语方言以及英语。
5岁以上的华族居民人口在家中最常使用的语言[22][23] | |||||
---|---|---|---|---|---|
家庭用语 | 1990年 | 200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总计 | 188万4000 | 223万6100 | 100.0 | 100.0 | 100.0 |
英语 | 36万3400 | 53万3900 | 19.3 | 23.9 | 32.6 |
华语 | 56万6200 | 100万8500 | 30.1 | 45.1 | 47.7 |
汉语方言 | 94万8100 | 68万5800 | 50.3 | 30.7 | 19.2 |
其他 | 6400 | 7900 | 0.3 | 0.4 | 0.4 |
华语[编辑]
华语大致上是新加坡华族社会的通用语。[24]新加坡由英国殖民统治的1920年代,华语引进来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校日渐增加。[25]
由于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中国大量移民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有所上升。[26][27][28][29][24]
其他汉语言[编辑]
其他漢語變體,有时不准确地称为汉语方言,例如福建话(闽南语)等也存在于新加坡。[25]
人口统计[编辑]
- 福建閩南人(泉漳人)
新加坡福建话的第一批使用者,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南部的移民。这个语言源自中国泉州和漳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部分地区目前正使用福建闽南话。闽南族群后裔(包括潮州人和海南人)在新加坡华族社会当中占多数。2005年,新加坡有1万7015户閩南家庭。其中,有27万3506人使用闽南话,现今在新加坡使用闽南话的人群包括多数的老一辈,一些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没受教育或低教育程度的老一辈和中年的新加坡闽南裔华人一般都操新加坡福建话(参杂马来语词汇的闽南话)。那些受高等教育的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因为受到英语教育的影响及新加坡政府推广华语(漢語普通话),不少已经不会说。为了学好闽南语,他们在脸书(Facebook)加入闽南语群组学习厦门话和台湾话,所以他们都操闽南语普遍通行腔調 (厦门话或台湾话)。 [30][22]
- 潮州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21%是潮州人。[22]他们源自中国广东省东部城市,如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2005年,新加坡有11万5107人使用潮州话为家庭用语。但是由于闽南话泉漳話影响力较大加上潮州话与闽南语泉漳話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因素,有一些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都改讲闽南語泉漳話。[30]
- 客家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7.9%是客家人。[30]他们源自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地区。2005年,新加坡有3199户客家与其他少数方言组家庭。[30]
- 海南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6.7%来自海南社会。海南人移民自中国海南省,大多数来自省份东北部。2005年,新加坡有3199户海南与其他少数方言组家庭。因为在新加坡使用海南话的人占少数,实际的使用者是使用新加坡少数汉语言的4万3343人当中的一部分。[30]
- 廣東人(廣府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15.4%是广东人。[30]大多数移民自中国广东省南部地区。广东话使用者是新加坡华人当中较大的群体,有13万6753人使用广东话为家庭用语。[30]
书面中文[编辑]
新加坡使用的漢字可分為三個時期:
- 1969年前:使用繁体字。
- 1969年至1976年:頒佈《簡體字表》,不同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漢字簡化方案》。
- 1976年後:完全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訂的简体字。1977年,新加坡停止再度简化汉字,终止简化长期以来造成的混淆。
马来语言[编辑]
13%的新加坡人使用马来语为他们的家庭用语。[19]
马来语[编辑]
马来语(馬來語:Bahasa Melayu)被称为新加坡“国语”,以拉丁字母书写。[1]为反映新加坡马来文化,新加坡国歌、[31]新加坡荣誉制度和军事口令都是使用马来语。新加坡马来人,新加坡的原住民,一般上使用马来语。新加坡大多数的马来人使用马来语的柔佛—廖内方言,相当于西马来西亚和廖内群岛所讲的马来语。一些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印度人以及欧亚人也会讲马来语,部分则会说“新加坡式马来语”,其与马来语的关系就像是“新加坡式英语”与英语的关系。
其他马来语方言[编辑]
巴刹马来语(馬來語:Bahasa Melayu Pasar;英語:Bazaar Malay),一种马来语的混合语,曾经是各种族使用的通用语,直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通用语切换至英语。[32]新加坡今日仍有1万名土生华人使用峇峇马来语(英語:Baba Malay),一种福建话和巴刹马来语的混合语。[33]
历史上,新加坡也曾经使用其他南岛语系语言(有时不准确地称为马来语方言)。它们包括爪哇语、布吉语、米南佳保語、巴塔克语、巽他語、波亚尼语、班嘉语,以及马来语方言,例如巨港方言、吉打方言、丁加奴方言等等。长年以来,这些语言及方言的使用已渐渐下跌,因为注重标准马来语,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使用。马来语跟印尼语非常相似。
印度语言[编辑]
淡米尔语[编辑]
2010年,新加坡总人口的9.2%是印度人。[34]大约三分之二的印度族人口是来自印度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的淡米尔语使用者。[35]2000年,新加坡印度族人口有45.3%在家中使用淡米尔语,[36]2005年下降至约38.8%。[30]
学生可在学校学习淡米尔语为母语,但是由于某所学校的淡米尔学生比例很低,有几所学校不开办淡米尔语课程。这些学校的学生在Umar Pulavar淡米尔语言中心(UPTLC)上课,语言中心为没有淡米尔语课程的中学生提供淡米尔语(TL)、基础淡米尔语(BTL)、淡米尔语文学(TLL)以及高级淡米尔语(HTL),在放学时间教课。[37]Umar Pulavar淡米尔语言中心曾经是圣乔治淡米尔语中学,1975年关闭,后来正式成为淡米尔语言中心。[38]
其他印度语言[编辑]
所使用的其他印度语言包括马拉雅拉姆语、泰卢固语、旁遮普語、印地语和古吉拉特语。
马拉雅拉姆语是马拉雅拉姆人的母语,他们是新加坡印度族社会当中的第二大群体,有印度族人口的20%(2万5000人)。马拉雅拉姆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源自印度次大陆的西南部海岸喀拉拉邦。
印地语学会是新加坡最大的印地语教育机构。上课地点在七个印地语中心,以及参与平行印地语计划(英語:Parallel Hindi Programme,简称PHP)的54所学校。所教学的包括新加坡正式的全面印地语教育,从学前至大学预科。[39]
欧亚语言[编辑]
克里斯坦语[编辑]
克里斯坦语(Kristang)是新马一带的葡萄牙欧亚人使用的混合语。这个语言是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将马来语、汉语、印度语及阿拉伯语的借词并入而产生的。当英国人接管新加坡时,克里斯坦语的使用逐渐下跌,因为葡萄牙欧亚人转而学习英语。今日,主要是年长者使用。[40]
双语和多语言的使用[编辑]
大部分新加坡人谙两种语言——英语及其他三种官方语言的其中一种。例如,新加坡华人大都会讲英语和华语。有些,尤其是老一辈的,则会说马来语和其他汉语言,如閩南泉漳话(福建話)、潮州话、广东话、客家话或海南话。
政策[编辑]
新加坡实施双语教育的政策。就读政府学校的学生都以第一语言学习英语。中小学生也学习一个第二语言,分别是华语、马来语或淡米尔语。[41]英语是所有政府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学生每周也会上第二语言课。小学的道德教育课也是以学生第二语言上的。
双语政策的影响因学生的种族而异。对于华族,最初落实政策时,许多学生發现自己挣扎于两种外语:英语和华语。[9]
双语政策实行时,马来语社群也面对相似问题。今日,马来语成为爪哇人、波亚尼人、其他印尼族群以及阿拉伯人的通用语。马来语,被视为传达家庭和宗教价值观的语言。宗教学校(Madrasahs)、回教堂和宗教课全部采用马来语。[42]然而,马来语正面对英语的竞争。
至于印度族,情况却有所不同。学生可选择读任何一種语言,如印地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語、古吉拉特语和乌尔都语。[43]
2007年,教育部宣布将鼓励各校提供马来语或华语会话,给并不以其中一个或任何一个语言的学生读。教育部会为各校提供必要资源。[44]2008年,有488所学校提供这个课程。[45][46]
雙語教学所面对的挑战[编辑]
在学校,新加坡华语的教学面临了挑战,因为更多新加坡人在家中使用英语。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对年轻一辈的新加坡华人的华语水平下降仍然关切着,因为他们视其为和中國保持聯繫及传统的流失。(Singapore Centre for Mandarin Language, SCCL)。[47][48]
即使政府透过讲华语运动推广华语的使用,新加坡华人之间华语及「假想中華文化」的传承仍然是个挑战,因为华语面对英语强烈的竞争。
社会语言学[编辑]
社会[编辑]
新加坡政治人物必须能够说一口流畅的英语和母语(甚至是方言),才能够深入到新加坡多语言的社会。
在1980年代,政治人物以马来语、英语、新加坡福建話、新加坡華語及其他汉语方言致辞是常见。举例来说,在1960年代,李光耀在政治或群众大会的演讲学习和常用福建话,以便争取来自福建话社群的选票。林清祥有魅力地使用福建话,以争取反对票。由于争取受华文教育的选民的选票,李光耀学习讲华语,以争取讲华语社会的选票。
虽然方言的使用已减少,截至2011年大选,选举的群众大会继续使用汉语方言。比方说,刘程强在潮州人占多数的后港选区的选举群众大会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政治人物以主要语言,如英语、华语和马来语致辞是常见的。
不同响应[编辑]
一些新加坡人视新加坡式英语为新加坡独产,象征着“新加坡认同感”。因此,他们以讲新加坡式英语为荣,即使新加坡式英语被认为是英语的混合语。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不鼓励新加坡式英语的使用,鼓励新加坡人讲正确英语。这引起人们不同的响应,使用各种类的英语。在一方面,标准英语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在另一方面,新加坡式英语的使用是为加强新加坡认同感。
新加坡华语也有相似情况。新加坡以标准华语教学,但一般民众较常使用新加坡式华语。
语言流失[编辑]
一些新加坡人认为,与今日相比,在1950年代,新加坡更加多语言。一些新加坡人批评,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没有办法成功地确保国人同时精通英语和有效的掌握“母语”。由於政府的語言政策,英语占优势的缘故致使在家中尤其是主要讲英语的华人使用自身語言渐渐减少。
新加坡语言社会生态学[编辑]
新加坡语言情况在整个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语言学家安西娅·菲沙·古普塔(Anthea Fraser Gupta)形容,这样的变化[12][49]主要以实用主义为引导。新加坡的语言转变,由全球化、政府语言政策以及世界经济力量形成[12]。
三个世纪的变化概述:[49]
日期 | 1800年 | 1900年 | 2000年 |
---|---|---|---|
历史情况 |
|
|
|
经济基础 |
|
|
|
种族 |
|
|
|
语言 |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Official languages and national languag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David, Maya Esther. Language Policies Impact on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Teaching Focus o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he Philippines (PDF). University of Malaya Angel David Malaysia. 2008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 ^ Lewis, M. Paul (ed.). Languages of Singapore.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9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 ^ 存档副本.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1).
- ^ Deraman, A. Aziz (Dato Haji).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lay Languag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2003-12-30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 ^ Goh, Chok Tong. English version of Speech in Mandarin by the Prime Minister, Mr Goh Chok Tong. Speak Mandarin Campaign. 1991-09-30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 ^ Abu Baker, Jalelah. One generation - that's all it takes 'for a language to die'.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3-08 [201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 ^ Gupta, A.F. Fischer, K. , 编. Epistemic modalities and the discourse particles of Singapor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 (Amsterdam: Elsevier): 244–263. [2013-10-15]. (原始内容 (DOC)存档于2011-02-05).
- ^ 9.0 9.1 Dixon, L. Quentin. (2005).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in Singapore: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James Cohen, J., McAlister, K. T., Rolstad, K., and MacSwan, J (Eds.), ISB4: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lingualism. p. 625-635, Cascadilla Press, Somerville, MA.
- ^ 31 March 2000. Moe.gov.sg.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6日).
- ^ 存档副本.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 ^ 12.0 12.1 12.2 12.3 存档副本. [201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13.0 13.1 13.2 Pakir, Anne. Bilingual education with Englis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Sociocultural implications (PDF).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10).
- ^ Bilingual Education.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2009-11-12 [201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 ^ Deterding, David. (2007). Singapore Englis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 Singapore English definition - Dictionary - MSN Encart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1).
- ^ Singapore Company Registration and Formation. Healy Consultants. [19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8).
- ^ Tan, Amelia. Refine bilingual policy.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12-29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31).
- ^ 19.0 19.1 19.2 Literacy and language WebCite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3-15, 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 2000.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December 2000).
- ^ 存档副本 (PDF). [2010-04-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27)..
- ^ A War of Words Over 'Singlish'. Time. 2002-07-22 [201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 ^ 22.0 22.1 22.2 Lee, Edmund E. F., Profile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Dialects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ocial Statistics Section, [2010-1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2-05)
- ^ Table 4 Resident Population Aged 5 Years and Over by Language Most Frequently Spoken at Home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ocial Statistics Section, [2011-0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3-03)
- ^ 24.0 24.1 Oi, Mariko. BBC News - Singapore's booming appetite to study Mandarin. Bbc.co.uk. 2010-10-05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25.0 25.1 Singapore - Language. Countrystudies.us.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1).
- ^ Lee Kuan Yew,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HarperCollins, 2000. ISBN 0-06-019776-5.
- ^ english@peopledaily.com.cn. Mandarin will become Singaporean mother tongue - People's Daily Online. English.peopledaily.com.cn.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 ^ Dominant Home Language of Chinese Primary One Stude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 ^ Eyeing China, Singapore sees Mandarin as its future. Asiaone.com. 2009-09-16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4).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Chapter 2 Education and Language (PDF). 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2005, Statistical Release 1: Socio-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5 [2010-11-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13).
- ^ 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 (Cap. 296, 1985 Rev. 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upta, Anthea Fraser. Singapore Colloquial English (Singlish). Language Varieties.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 ^ Hahn, Reinhard F. Bahasa Baba.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 ^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0: Advance Census Release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0-1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 ^ The Indian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 ^ Language and Literacy, 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 2000 Advanced Data Release no.3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3-15).
- ^ Our function as UPTLC. Umar Pulavar Tamil Language Cent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 ^ Historical Milestone. Umar Pulavar Tamil Language Cent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 ^ Introduction. Hindi Society (Singapore).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8).
- ^ de Rozario, Charlotte. Kristang: a language, a peop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ncil. Singapore. 2006 [2010-1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 ^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Center for Glob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 ^ Kassim, Aishah Md. (2008). Malay Languag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Singapore’s Education System. In GEMA Online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 8(1), p47-56.
- ^ Romaine, Suzanne. (2004). The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ty. In Bhatia, Tej K. and Ritchie, William C. (eds).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p. 385-406. Oxford: Blackwell.
- ^ Ministry of Education Media Centre. Nurtur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st singaporeans.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8).
- ^ Tan, Amelia. Conversational Chinese and Malay at more schools. Asiaone (Singapore). 2008-07-22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 ^ Chan, Leong Koon. Envisioning Chinese Identity and Managing Multiracialism in Singapore (PDF).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9 [2014-0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6).
- ^ Oon, Clarissa. PM: Don't lose bilingual edge. Asiaone (Singapore). 2008-09-08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8).
- ^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6).
- ^ 49.0 49.1 Gupta, Anthea Fraser. English in the linguistic ecology of Singapore (doc). University of Leeds. 2001 [201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0).
深入阅读[编辑]
- Wendy D. Bokhorst-Heng、Imelda Santos Caleona 合编:“多语言的新加坡的双语青年的语言态度”(英語:The language attitudes of bilingual youth in multilingual Singapore)《多元文化和多语言发展期刊》。第30卷,2009年第三次发行。p. 235-251. DOI: 10.1080/01434630802510121。提供于泰勒弗朗西斯集团。
- Tan, Sherman (2012), "Language ideology in discourses of resistance to dominant hierarchies of linguistic worth: Mandarin Chinese and Chinese ‘dialects’ in Singapor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23: 340–356. doi: 10.1111/taja.12004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