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变更
|
設置
|
東漢
|
使用状况
|
浙江省淳安縣
|
東漢 |
新都郡
|
三國 |
新都郡(孫吳)
|
西晉 |
新都郡→新安郡(280年)
|
東晉/十六國 |
新安郡
|
南北朝 |
新安郡(宋) 新安郡(齊) 新安郡(梁) 新安郡(陳)
|
隋朝 |
歙州→新安郡(607年) 改稱為歙州(621年)
|
唐朝 |
歙州→新安郡(742年) 改稱為歙州(758年)
|
新都郡,後改稱新安郡,中国東漢末年设置的郡。
建置沿革[编辑]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析丹阳郡置,治所在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威坪岛附近)。寻移治贺城(今千岛湖南山岛附近)。領始新、黟、歙、新定、黎陽、休陽(258年左右改海陽)6縣。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淳安县全部、临安市昌化镇西南,安徽省黄山市全部,江西省婺源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新安郡,属扬州,治所在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西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下辖六县:始新县、遂安县(原新定)、黝县、歙县、海宁县(原海陽)和黎阳县,5000户。辖境约当今徽州地区(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淳安县等地。南朝宋齐梁陈沿置。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新安郡,其地屬歙州。[1]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新安郡,下辖歙县、黟县、休宁县(今安徽省休宁县海阳镇)、北野县(今安徽省歙县溪头镇)、婺源县(今安徽省婺源县清华镇),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歙州。[2]
行政長官[编辑]
新安太守(280年—403年)[编辑]
新安內史(403年—404年)[编辑]
新安太守(404年—460年)[编辑]
新安內史(460年—465年)[编辑]
新安太守(465年—493年)[编辑]
新安內史(493年—494年)[编辑]
新安太守(494年—565年)[编辑]
新安內史(565年—582年)[编辑]
新安太守(582年—589年)[编辑]
新安太守(742年—758年)[编辑]
- 张某(751年之前)
- 卢涣(天宝年间)
- 崔涣(天宝年间)[39]
楚新安國(403年—404年)[编辑]
新安國(403年—404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新安郡王 |
|
桓謙 |
403年—404年 |
桓沖第二子
|
晉匡復,國除
|
南朝宋新安國(460年—465年)[编辑]
襄陽國(460年)/新安國(460年—465年)/始平國(465年—479年)丨食邑2000戶→1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襄陽郡王→新安郡王→始平郡王 |
孝敬王 |
劉子鸞 |
460年—466年 |
宋孝武帝第八子
|
2 |
始平郡王 |
沖王 |
劉延年 |
465年—468年 |
劉景素子
|
3 |
始平郡王 |
|
劉延之 |
469年—479年 |
劉纂子
|
齊受禪,國除
|
南朝齊新安國(493年—494年)[编辑]
新安國(493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新安郡王 |
|
蕭昭文 |
493年—494年 |
齊文帝第二子
|
即皇帝位,國除
|
南朝陳新安國(565年—582年)[编辑]
新安國(565年—582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新安郡王 |
|
陳伯固 |
565年—582年 |
陳文帝第五子
|
伏誅,國除
|
註釋及徵引文獻[编辑]
-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晉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 ^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 10.0 10.1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 《宋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 ^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 《宋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 ^ 《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 ^ 16.0 16.1 《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 ^ 《隋書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 ^ 《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一》
-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南齊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 ^ 《宋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 《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 23.0 23.1 《南齊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 ^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 ^ 《梁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 ^ 《梁書 卷十五 列傳第九》
-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梁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六》
-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 31.0 31.1 《梁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 ^ 《梁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 ^ 《梁書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 ^ 34.0 34.1 34.2 34.3 《陳書 卷十 列傳第四》
- ^ 《梁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 ^ 《陳書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 ^ 37.0 37.1 《陳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 ^ 《陳書 卷八 列傳第二》
- ^ 《唐刺史考全编》
|
---|
| | | | | | | 注释 |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內史456-461) |
---|
| | 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 |
---|
| | |
---|
| | 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淮南地區 | |
---|
| 淮北地區 | |
---|
| 河南地區 | |
---|
| 江漢地區 | |
---|
| 嶺南地區 | |
---|
| 沅湘地區 | |
---|
| 巴漢地區 |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 | 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 |
---|
| | 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 |
---|
| | 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沅湘地區 | | 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 |
---|
| | |
---|
| | 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 |
---|
| | |
---|
| | 南郡(內史583-589) | 河東郡(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
---|
| | |
---|
| | - |
---|
|
---|
| 嶺南地區 | | |
---|
| | 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