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春秋穀梁傳

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战国時魯國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學者認為此書原本是口頭傳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學派門人集結而成。

《穀梁傳》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內容有伦理史、教育史、妇女史、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它是研究儒家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

《穀梁傳》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今古文经学)。全书正文23000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风格类似,但在许多义理和考据问题上有歧异。一般来说,《穀梁传》的解经风格比较平实,与惯说高言大义的《公羊传》形成对比。漢武帝時“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漢宣帝時則重用《穀梁》学者,立为学官,“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這是由於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东汉以后,《穀梁》之学日渐衰落。唐代将《穀梁传》列为“九经”之一,又列为《十二经》之一。

东晋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1]范甯還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标榜“兼採众说、择善而从”,杨士勋又为之作,成《春秋穀梁傳注疏》。钟文烝有《穀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現代研究[编辑]

日本學者平势隆郎認為《穀梁傳》作者來自於戰國時中山國,其著作時間在戰國中晚時期,時代應晚於左傳[2]

注疏[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范宁《穀梁传序》
  2. ^ 平勢隆朗著,李彥樺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参见[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春秋穀梁傳 (四部叢刊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春秋穀梁傳註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春秋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