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书)
春秋即历史,現在通常指魯國《春秋》[1]。目前通常说的《春秋》作者不詳,不像《诗经》,《春秋》没有出土战国版本,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間二百四十二年之歷史,後人把書中包括之時代稱為「春秋時代」[2]:2。漢朝起被尊為五經之一,在四庫全書中屬於經部,在十三经中,《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也被列入十三经中。左传极可能是独立于春秋的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
此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間魯國與眾諸侯國的大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體例宛若各年月的新闻标题彙編[3],意不在史而在“义”。辜鸿铭之《中國人的精神》所陳即此。相反地,《宋史》记载北宋王安石批評《春秋》为“斷爛朝報”(朝廷公報的斷簡殘篇)[4],不過王安石是否真有此說亦有爭議[5]。
成書[编辑]
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兩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6]。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7]。传之唯《魯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8],存疑者亦众,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9],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問。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左传》虽言《春秋》是圣人所修,但其旨亦赞其文笔。[10] 《春秋》作者是谁未有定论。
日本學者平勢隆朗根據魯國紀年採用立年稱元,而《春秋》採用逾年稱元法,認為《春秋》不是由魯國官方編輯的史書[11]。
體裁[编辑]
《春秋》寫法是在一年之下標出四季,再加日期,然後寫出史事[2]:2。《春秋》以「年・時(季節)・月・日 - 記事」為體裁。
- 年:魯國之君主、魯公在位紀年。
- 時:季節。四季之「春・夏・秋・冬」。
- 月:「正月、二月、三月…」。
- 日:「甲子、乙丑、丙寅…」。
- 記事:短句構成。
- 王
例如、隱公元年・二年(文依『左傳』)。
年 | 四季 | 月 | 日 | 記事 | |
---|---|---|---|---|---|
元年 | 春 | 王正月 | |||
三月 | 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 ||||
夏 | 五月 | 鄭伯克段於鄢 | |||
秋 | 七月 |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 |||
九月 | 及宋人盟於宿 | ||||
冬 | 十有二月 | 祭伯來 | (祭伯這個人來訪) | ||
公子益師卒 | (公子益師去世) | ||||
二年 | 春 | 公會戎於潛 | |||
夏 | 五月 | 莒人入向 | |||
無駭帥師入極 | (無駭帅軍攻入極) | ||||
秋 | 八月 | 庚辰 | 公及戎盟於唐 | ||
九月 | 紀裂繻來逆女 | ||||
冬 | 十月 | 伯姬歸於紀 | (鲁国女公子伯姬出嫁紀国) | ||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 |||||
十有二月 | 乙卯 | 夫人子氏薨 | (国君夫人子氏逝世) | ||
鄭人伐衛 | (鄭國討伐衛国) |
《春秋》一书文字簡練、記事簡略:少则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隱公五年“螟”;或二、三字,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晉”;多则如“定公四年春三月”中的敘述也不超過四十五個字。文句極為簡短,每條最多不過47字,最少僅有1字[2]:2。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三國曹魏時張晏計算《春秋》共有18000字[12],晚唐人徐彥的計算亦有18000字[13],南宋王觀國《學林》則記載有16500個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春秋》全書分條記事,不相聯屬[2]:2。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春秋》的内容多涉及乱臣贼子,全书共记弑君三十三例[14]。用意是要隱寓褒貶,使亂臣賊子懼,以匡時救世;故對事件均有評論[2]:2。《春秋》內容以戰爭、會盟、朝聘等為主,也涉及日蝕、地震、水災、旱災、蟲災和祭祀、婚喪、宮室等[2]:2。《春秋》文字简略,叙事重结果,不铺叙过程,故稱之春秋笔法,朱熹认为《春秋》并无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15]。後世有史家仿效春秋筆法[2]:2。《春秋》也有自然現象,日食、月食、陨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记载日食三十六次;例如莊公七年所记“星陨如雨”是关于天琴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记“有星孛入于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自西漢以來,儒家奉《春秋》為經典,為五經之一,又稱《春秋經》[2]:2。
春秋傳[编辑]
《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鄒氏傳》和《夾氏傳》今已不存[16]。《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說:“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公羊传》在汉景帝时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穀梁传》學者瑕丘江公与《公羊传》大師董仲舒当朝辩论,江公因“呐于口”,由是公羊大兴,後來“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17]。汉宣帝时期,《穀梁传》的地位提高,征召瑕丘江公之孙为博士,立为学官,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抗衡的地位。
何休在《春秋公羊注疏序》中说:“往者略以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杜預统计《左传》中用“凡”的语句共五十处,即所谓“五十凡”。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則以叙事为主。[18]
注疏[编辑]
左傳注疏[编辑]
公羊傳注疏[编辑]
穀梁傳注疏[编辑]
評價[编辑]
-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0],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
-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南懷瑾稱:「吾人幼時讀《春秋》、《左傳》,而耆年碩學則告誡曰:少年不宜讀《左傳》,恐因此而誤入歧途;吾輩後生小子,則相譏謂:然則,何以關雲長讀春秋,俗世反稱為武聖,美髯公真為春秋所誤耶!此亦一大疑情,一大話頭。大可一參。」[21]
- 李敖曾評論孔子在《春秋》中做了許多手腳,「孔夫子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在《春秋》所記的兩百四十年中,魯國的皇帝,四個在國內被殺,一個被趕跑,一個在國外被殺,這樣六件重大的事,孔夫子竟在《春秋》裏,一個字也不提。這哪裏是寫真相呢?這不是有意說謊嗎?」[22]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 我國古代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29.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周佳榮編著. 《中國歷代史學名著》. 香港教育圖書. 1994. ISBN 962-290-721-0.
- ^ 周振甫《周振甫讲「管锥编」、「谈艺录」》
- ^ 《宋史・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礼记》,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細目为‘断烂朝报’。”
- ^ 赵伯雄《春秋学史》,页465
- ^ 朱自清《经典常谈》,页43
- ^ 赵伯雄《春秋学史》
- ^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卫聚贤《古史研究》、苏渊雷《读春秋及三传札记》以及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等学者均持是说。历史学家钱穆在他的《国史大纲》中说:“孔子作《春秋》”。
- ^ 《史通・惑经》
- ^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 ^ 平勢隆朗著,李彥樺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 ^ 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
- ^ 見《春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正義》引
- ^ 《春秋大事表・春秋乱贼表》
- ^ 《朱子五经语类・统论经义》
- ^ 《汉书・艺文志序录》:“《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 ^ 《汉书・儒林传》
- ^ 朱自清《经典常谈》,页46
- ^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24-28頁,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1
- ^ 郭沫若评说:「孟子是惯会宣传的人,他的话要打些折扣才行。举如他所说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也就是一个最适当的例。《春秋》或许真是孔子所作的书吧,但那样简单的备忘录,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当中记下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与其说足以使『乱臣贼子惧』,无宁是足以使暴君污吏惧的。」
- ^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金聖歎鑑定. 《三國演義的政治與謀略觀》. 老古文化事業. 1985.
- ^ 李敖,〈直筆-「亂臣賊子懼」〉,《獨白下的傳統》,李敖出版社,2000年。頁4。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杨伯峻,《春秋左传》浅讲,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