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
望春風 | |
![]() | |
表記 | |
---|---|
漢字 | 望春風 |
白話字 | Bāng Chhun-hong |
臺羅拼音 | Bāng Tshun-hong |
閩南拼音 | Bbâng Cūnhōng |
方音符號 | ㆠㄤ⊦ㄘㄨㄣㄏㆲ |
《望春風》(臺灣話:Bāng Tshun-hong)是一首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臺灣民謠,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治時期臺灣,原唱者為1930年代的古倫美亞唱片當紅歌星純純。[1][2]
從1930年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廣受歡迎的臺語流行歌曲、台灣民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台北市政府與聯合報主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臺灣調」。
背景[编辑]
沿革[编辑]
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記〉唱片大發利市的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柏野政次郎,決定繼續朝台語流行歌曲發展。於是委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問世。也因為柏野相當重視該曲,不僅將此曲交由新文學運動的陳君玉負責宣傳,並商請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記〉的主唱者純純(本名劉清香,1914-1943))負責演唱錄製該曲。
日治時代末期,《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歌皆被強迫改編成日本軍歌,望春風被改成(大地在召喚)日語的日本軍歌(因為政治因素)於廣播媒體或後期無線電視媒體上,無法成為主流的台語歌曲很快的沒落。而依舊受到民間喜歡及大量傳唱的望春風,仍受限於此項箝制而流傳度稍稍遭到影響。不但如此,該歌曲的原唱,甚至作曲作詞者即使出現,也常以「佚名」取代。
戰後[编辑]
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將官方語言定為北方官話,對於其他方言比如吳語、閩語、客語、粵語採取限制。
1980年代初,台灣在民歌風潮的推動下,台灣的臺語歌曲重新受到重視。過世的鄧雨賢與仍在世李臨秋和其創作望春風歌曲重新以新風貌呈現。
本曲在臺灣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與《望你早歸》、《補破網》、《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等並列臺獨及黨外勢力的五大精神歌曲[3]。
本曲之後更在鄧麗君、鳳飛飛、張清芳、齊秦、陶喆等藝人的重新詮釋下,另有一番風味。
2000年,台北市政府與聯合報主辦的《歌謠百年台灣》與《百年十大金曲》活動中,該曲不但獲得學者將其列入台灣代表歌曲首位,並獲得台灣民眾最受歡迎老歌的票選冠軍。[4]
歌詞[编辑]
歌詞(版本五)[6] | 白話字 |
---|---|
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忽聽外口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月老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
To̍k iā bô phōaⁿ chiú teng-ē, chheng-hong tùi bīn chhe
Cha̍p-chhit-poeh, bē chhut-kè, kìⁿ-tio̍h siàu-liân-ke Kó-liân piau-tì bīn-bah pe̍h, sûi ke lâng chú-tē Siūⁿ-boeh mn̄g i kiaⁿ phái-sè, sim-lāi tōaⁿ pî-pê
Thāi hô-sî, kun lâi chhái, chheng-chhun hoe tng-khai Hut thiaⁿ gōa-kháu ū lâng lâi, khui-mn̂g kai khòaⁿ-bāi Go̍at-ló chhiò gún gōng-tōa-tai, hō͘ hong phiàn m̄-chai |
其他地方之歌詞[编辑]
Traditional Han characters | Pe̍h-ōe-jī |
---|---|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春/冷風對面吹; |
To̍k iā bô phōaⁿ siú teng-ē, chheng/chhun-hong tùi bīn chhoe |
† 就現代的觀點,月老代表月亮?
特色[编辑]
望春風歌曲旋律採中國傳統五聲調式中的「宮」調式,意境深遠。
其歌詞內容在描寫少女思春,曾被認為取材於《西廂記》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但李臨秋先生的小兒子李修鑑表示望春風與《西廂記》無關。[7]
由於其以台灣話作詞,具有古代漢語的高平調,高下調,低短調等聲調,被國外音樂學者視為台灣歌曲的典範。[8]
「望春風」專輯自昭和8年(1933年)發行後,普遍為台灣民眾傳唱。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總督府為了廣徵軍伕,望春風由越路詩郎改填為日語歌詞《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喚)》[8]、由霧島昇主唱。
同名電影[编辑]

音檔[编辑]
註釋[编辑]
- ^ 郭麗娟. 臺灣第一代女歌星:純純桃花泣血的一生. 台灣咁仔店編輯小組. [200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7日).
- ^ 文·蔡文婷,圖·鄭恆隆,增·曾文獻(7/29/02),"臺灣歌謠望春風(Histro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7/0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4-21.,光華雜誌Vol.27No.5May,2002.
- ^ 台語歌謠望春風: Histor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2015-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1).
- ^ 歌謠百年台灣. 聯合報. 2000-09-16 [200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 ^ 加點音樂. 報告老師!國產恐怖遊戲《返校》配樂惹哭開發者 (html). 2017-01-15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 –通过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繁体中文).
- ^ 蘇世雄. 淡水河邊望春風— 李臨秋台語歌詞ê 語言風格 (PDF).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3 [2021-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0).
- ^ 大稻埕之行--李臨秋故居. [201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 ^ 8.0 8.1 魏緗慈. 共調不共款--日治時期「外來曲台語詞」歌曲現象研究 (PDF). 大同大學通識中心. [2014-05-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9).
- ^ 陳正勳. 從《望春風》看日治時期臺灣電影環境. 台灣學通訊. 2010, (46).
參考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望春風 - 台灣大百科全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