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
監國魯王 | |||||
---|---|---|---|---|---|
南明監國 (未稱帝) | |||||
統治 | 1645年8月19日-1653年3月29日 | ||||
出生 | 山東滋陽縣(今兗州區) | 1618年7月6日||||
逝世 | 1662年12月23日 福建同安縣(今金門縣) | (44歲)||||
安葬 | |||||
| |||||
政权 | 南明魯王政權 | ||||
父親 | 魯肅王朱壽鏞 |
南明魯王朱以海(1618年7月6日—1662年12月23日),字巨川,號恒山,又號常石子,明太祖第十子魯荒王朱檀的九世孫,魯肅王朱壽鏞第六子[註 1],魯安王朱以派之弟。是南明抗清的重要領袖之一。
生平[编辑]
魯安王朱以派之弟。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破兖州府,魯王府被洗劫一空,魯王朱以派自縊殉國[2]。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朱以海被明思宗封為「魯王」;但是朱以海正式受封四天後,李自成即攻陷北京,朱以海遂往南奔逃。
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之後,命朱以海駐守台州。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杭州都被清軍攻下後,鄭遵謙、張國維等迎朱以海於紹興,聽取方逢年建議,同年七月宣布監國[3]。
1646年,拜方逢年為相,自號「监国鲁」行之,不奉唐王朱聿鍵的隆武年號,不惜以高官厚爵收買人心,「時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將軍、都督,文臣自稱都御史、侍郎,三品以下不計。而江湖游手之徒,假造符璽,販鬻官爵,偃臥丘園而云聯師齊楚,保守妻子而云聚兵千萬。」[4]因此朱聿鍵與朱以海屢起衝突而無法合作,浙江與福建相繼為清兵攻破,朱以海逃亡舟山,並且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合力抗清。朱以海也一度尋求日本的援助。
1651年(辛卯年)8月,舟山陷落,朱以海移居金門;1653年3月,因當時鄭成功和朱以海之間有所衝突,朱以海便自去監國稱號,由舊臣王忠孝、沈佺期等人照顧;期間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門。
1662年6月,永曆帝朱由榔在雲南遇害後,張煌言一度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因鄭成功和鄭經不支持而未成。鄭成功死後,朱以海一度無人服侍,壬寅年十一月十三日(1662年12月23日)朱以海因哮喘痰卡在喉嚨裡窒息而亡[5][註 2]。
金門民間有稱魯王為「蕃薯王」或「地瓜王」者,因魯王生前居金門時,平日喜愛蕃薯的美味,由於島上交通不便,倘或米糧供應不及,常以金門土產蕃薯果腹,因此民間戲稱他為「蕃薯王」或「地瓜王」[6]。
家族[编辑]
先祖[编辑]
父母[编辑]
- 父亲 魯肅王朱壽鏞
- 母亲 王氏
伯父[编辑]
叔父[编辑]
兄弟[编辑]
嫔妃[编辑]
济宁州张有光长女,原浙江宁波人
子女[编辑]
子[编辑]
- 魯世子朱弘柙,母继妃张氏,失陷兖州,生死不明
- 魯世子朱弘枬,庶出,卒于南中
- 朱弘棅,庶出,失陷兖州,生死不明
- 朱弘槮,庶出,殉难
- 朱弘槻,庶出,殉难
- 朱弘栋,庶出,殉难
- 朱弘椇,庶出,下落不明
- 魯王朱弘桓,字继恒,母次妃陈氏,遗腹子
女[编辑]
軼事[编辑]
由於金門並未生產稻米,朱以海住在金門期間都食用番薯,至今金門民間仍稱他為「番薯王」[9]。
陵墓[编辑]
目前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有魯王墓,是在1959年發現後重修的。《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鄭成功去世乃先於魯王。魯王死後,其世子朱弘桓渡臺灣,得到鄭經的庇護,直至明鄭覆亡。
相关条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史料
- 《魯春秋》查繼佐撰
- 引用
- ^ 《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第四十三冊》:〈關遼總督范志完為道臣捏誣仰祈裁鑒以勵後效事奏本〉:……幸遇魯王八弟諱以海……
- ^ 當時場景淒慘,據說朱以海也幾乎被殺。因為機警逃脫,又被抓獲,捕者見其少年俊秀,心生憐意,放他出府,并告知其妃已不肯受辱自盡于牆下。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53):「方逢年,遂安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福王時,復原官,不召。魯王三召之,用其議,定稱魯監國。」
- ^ 黃宗羲《海外慟哭記》
- ^ 明·朱術桂,《皇明監國魯王壙誌》:“監國魯王,諱以海,字巨川,號恒山,別號常石子。始封先王,諱檀,為高皇帝第九子,分藩山東,兗州府王,其十世孫也。世系詳玉牒,王之祖恭王,諱坦頤。父肅王,諱壽鏞,傳位第三庶子安王,諱以派,王兄也。 崇禎十五年冬,虜陷兗州,安王及第一子、第四弟以洐、第五弟以江,俱同日殉難。山東撫臣奏聞,王以第六庶子、母王氏所生□授鎮國將軍,部覆應繼王位,于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冊封為魯王。方三月初旬,使臣持節甫出都,而京師旋告陷矣。東省驛騷,王遂南遷,弘光帝登極南都,移封王于浙台州府,南中不守,虜騎薄錢塘,浙東諸臣豎義旗,扶王監國,都紹興,則弘光之酉閏六月間事也。 次年仲夏,浙事中潰,王浮澥入舟山會閩中舟師;在北迎王至中左所,復移師琅琦附省諸邑,屢有克復,虜援大至,復者盡失。王又再扺舟山,躬率水師入姑蘇洋迎截虜舟,而浙虜乘機搗□,舟山竟不可援矣。王集餘眾南來,聞永曆皇上正位粵西,喜甚,遂□謝「監國」,栖蹤浯島金門城;至丙申徙南澳,居三年。己亥夏,復至金門,計自魯而浙、而閩、而粵,首尾凡十八年。王間關澥上、力圖光復,雖末路養晦,而志未嘗一日稍懈也。 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饞四十有五。痛哉!元妃張氏,兗濟寧州張有光長女,原浙之寧波人;兗陷,殉節。繼妃張氏,亦寧波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兗陷虜,存亡未卜;次子卒于南中,第四子弘槮、第五子弘樸、第六子弘棟俱在北蒙難;僅存夫人,今晉封次妃陳氏,遺腹八閱月。女子三,長為繼妃張氏所生,選閩安侯周瑞長男衍昌為儀賓;未嬪尚二女,俱陳氏出,未字。 島山鳳鶴,不敢停櫬;卜地于金城東門外之青山穴,坐西向卯。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于石;卜葬茲地,王顧而樂可知也。以是月念二日辛酉安厝,謹按「會典」親藩營葬,奉旨翰林官撰壙誌,禮部議謚。 今聖天子遠在滇雲,道路阻梗,末繇上請。姑同島上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蕆諸壙中。指日中興,特旨賜謚、改葬,此亦足偹考訂云。 永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日,遼藩寧靖王宗臣術桂仝文武官謹誌。”
- ^ 郭堯齡,〈魯王與金門之史蹟調查研究〉《海山行客》金門國家公園八十六年度人文史蹟調查研究,1998,頁 6-23;陳炳容,前揭書,頁 22
- ^ 《謚法通考》
- ^ 《魯春秋》:「女子三:長為繼妃張氏所生,選閩安侯周瑞長男衍昌為儀賓,未嬪尚;二女,俱陳氏出,未字。」
- ^ 金門舉辦魯王朱以海390週年冥誕祭禮. 大紀元. 2007-06-29 [201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其他
-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石碑现藏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注释[编辑]
参见[编辑]
南明封国国王 | ||
---|---|---|
前任: 兄安王朱以派 |
大明魯國國王 1644年-1662年 |
繼任者: 子朱弘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