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学说是指春秋戰國時代,以杨朱為代表的学说,為道家的激進派,充滿了个人主义、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本派門徒,知名者有詹何、魏牟、子華、它囂、巫馬、田巴、倪說、告不害等。
楊朱主張「貴己」、「為我」。所謂「貴己」,是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即順乎人類自然本性;「為我」則指行為應以個人出發,也就是主要是在提倡个人主义。他突破老子的清心寡欲,主張放縱自我以達到快樂的享樂主義,他反對墨家的兼愛及儒家的仁義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
楊朱發表思想時,各國諸侯為擴充王國領土而發動戰爭、驅策庶民以保王族利益,他認為這有違人性,非治天下之道。他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取利于)天下,天下治也。」[1]
楊朱的貴己說,以態度明顯但是手段溫和的自我中心主義,主張追求個人獨立的自然權利,衝擊當時的君權思想,实则是墨子功利主义、利他主义思想之外的又一反對专制学说,故孟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称杨朱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因而衍生出「一毛不拔」的成語。但孟子也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簡稱「逃墨歸楊,逃楊歸儒」,所以許多後人詮釋,孟子認為「楊近墨遠」楊朱思想較接近於儒家思想。
參考文獻[编辑]
延伸閱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