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
(重定向自東坡肉)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江、浙菜名,用五花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五花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
由來[编辑]
相传此菜由宋代大文豪苏轼所發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此得別號蘇東坡),祖籍四川。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精于烹饪的美食家。
苏轼於元豐二年十二月(1080年)被贬于黄州时生活落魄,幸得好友馬夢得為他購得城東廢地數十畝,得以築東坡雪堂安身其中。在贫困的生活中,他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以黃酒作醬汁底料、將豬肉小火慢煨成红烧肉;製成後豬肉色澤紅潤,醬汁濃稠,風味香醇,更為其題《豬肉頌》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罨煙燄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1][2]。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鄰近的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由於是苏东坡改良而成,被稱為东坡肉。
另有一说,相传北宋元佑年间(约公元1090年),苏东坡任杭州知事,发动民众疏浚西湖。竣工後为犒劳民工,吩咐家人将百姓馈赠的猪肉,按照他总结的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烹制成佳肴,与酒一起分送给民工,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结果肉味特别香醇可口。人们传颂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块肉命以东坡肉。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發展,而被公推为杭州第一名菜。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东坡肉 |
![]() |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東坡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