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干族
东干族 дунгане حُوِ ذَو 回族 | |
---|---|
哈萨克斯坦江布爾州的东干族姑娘一个传统的回族家庭 | |
總人口 | |
约11万 | |
分佈地區 | |
![]() | 67,000 |
![]() | 63,000 |
![]() | 10,000 |
![]() | 8,000 |
語言 | |
东干语、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 | |
宗教信仰 | |
伊斯兰教 | |
相關民族 | |
回族 |
东干族 | |
东干语名称 | |
---|---|
东干语 | Хуэйзў |
小儿经 | حُوِ ذَو |
罗马化 | Huejzw |
汉字 | 回族 |
俄语名称 | |
俄语 | Дунгане |
俄语罗马化 | Dungane |
东干族(俄語:дунгане Dungane,也称Tungani),是聚居在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的一支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为19世纪70年代陕甘回乱后由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撤退到中亚地区的回族后裔。苏联于1942年称之为「东干」民族。該族人认为自己与中国的回族同源,称呼自己为回族(東干語:Хуэйзў,转写:Huejzw)。
东干族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也有一些东干社区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沟乡(Ырдык)、奥什州[1]。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人口约15万(2016年)[2],在各中亚国家属少数民族。其中在哈萨克斯坦有6.3万人(2016年),低于该国人口的0.1%,在哈国民族排名第11位。吉尔吉斯斯坦有6.7万人(2016年),占其国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数第4位。乌兹别克斯坦有1万多人(2016年),由于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因素,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有所减少。俄罗斯有约8千人(2016年),主要是中亚国家的东干人移民增加。
族名[编辑]
“东干”一词源自突厥语qurup qalghan(意为“定居者”)或donan(意为“回来”),是突厥人、塔吉克人与俄罗斯人对中亚地区与中国境内回族的称呼。亦有流行说法指百多年前这支回族迁入中亚时,被问到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说“东甘”(甘肃东边),从此东干成为这个回族分支的称呼(也有敦煌与潼关之意)。[3]
在陕甘回变之前数百年,中亚的塔吉克人和突厥人已经开始用“东干”一词称呼中国境内的回族。例如,17世纪来自中亚布哈拉的白山派宗教首领玛木特·玉素布就曾经告知其门徒要让明朝境内的“东干族”皈依苏菲派。因此将“东干”与“东岸”或“东甘”等同的说法并不被国际学界广泛认可。
历史[编辑]
19世纪,“东干”一词被俄罗斯人借用,1830年代,英国与德国开始用“东干”称呼新疆回族。1835年,欧洲人James Prinsep记录他们生活于中国的鞑靼里亚(新疆)。1837年,俄国人在奧伦堡见到他们的商队。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历史学家Abdul Aziz将东干族分为中国境内的东干族以及定居在俄属突厥斯坦(原苏联中亚地区)和中属突厥斯坦(新疆)的东干族,并提到东干族在北京拥有17座清真寺。
中国回族主要分两批抵达俄国。这些回族人于1924年被苏联认定为“东干人”。[4]
第一次迁移,1862至1878年,同治陕甘回乱失败后,有三支回民队伍于1877年冬季翻过天山进入俄国境内。第一支吐鲁番队伍在马大人(又被称作马大老爷)的领导下进入俄国西北部。这一支难民共约1000人,最终抵达奥什。
第二支甘肃队伍取道狄道州,由阿訇阿爷老人(即马元,东干人称为“大师傅”“狄道阿爷”或“尤素福哈吉”[5][6])带领,1878年春1130人迁居到离普尔热瓦尔斯克9英里远的一个小村子伊尔迪克。
第三支来自陕西,由白彦虎带领,共3314人,迁居离托克马克8公里远的一个名叫卡拉库努孜的小地方。[4]幸存者仅有3314人。1882年白彦虎病故,埋葬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马三旗(今营盘村)[7]。
1877年,他们最初迁徙到达卡拉科尔市的二道沟村,“二道沟”的意思是“离开卡拉科尔市的第二道沟”,按照当地发音称为“伊尔德克”。[8]
第二次迁移,1881年2月12日《圣彼得堡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将伊犁地区(今新疆)交还清朝。根据该条约中的一款,回族和维吾尔族可以选择留在伊犁地区,也可以选择迁移到俄国。这些迁居的回族多数迁居到了现今的索克鲁克乡(Sokuluk,即哨葫芦乡)。[4]约5000名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回族人撤到俄罗斯,与先前已经居住在那里的回族白彦虎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东干族的雏形。
语言[编辑]
东干族一般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母语东干语,族际共同语俄语,所在国的语言,东干语为汉语的跨境方言,保留了晚清时期陕西甘肃方言的基本面貌,还呈现出对俄语、突厥语等语言的适应。[9]
白彦虎一支到达营盘村后,仍沿用了陕西方言作为母语,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用俄语的希拉尔文字母拼写的文字。东干人至今还将政府部门成为“衙门”,办公人员成为“衙役”,称总统为“皇帝”等。
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政府逐步重视起东干人的教育问题。于是,以俄语为载体的教育快速发展起来,东干人也渐渐接受了俄语为第二母语。目前,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人尚可讲一些陕西话,而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的东干人(回族农民起义失败后逃到当地的另一个很小的分支),虽然也被称为东干族,但已经完全不说陕西方言,转而把在当地占统治地位的乌兹别克语作为母语。
东干族在古代使用一种由波斯语词汇、语法和部分突厥语词汇融合的波斯语变种,称为「法尔西」(即波斯语),语言词汇中带有大量的突厥语(主要是受到中亚的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的影响)和俄罗斯语(前苏联统一使用俄罗斯语作为官方语言)词汇。后因外界客观条件限制,法尔西仅限于族内使用,对外用汉语陕西方言、甘肃方言夹杂波斯语词汇的「东干语」。迁至中亚后,由于受到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现在大部分东干人使用夹带大量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的俄罗斯语。
生活习惯[编辑]
在生活习惯上,东干人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西部,尤其是陕西地区的诸多风俗习惯。比如,喜欢吃拉面、水饺、包子,吃饭用筷子,喜欢唱秦腔和陕西民歌等。东干人的婚礼讲究遵从东方习惯,新媳妇必须穿绣花鞋,盘头,身着绣满龙凤图案的大红襟袍,而新郎多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胸前佩戴红锦等。
传媒[编辑]
东干族早在1930年代已拥有自己的报纸。1932年3月6日东干人创办首份东干文报纸《东方火星报》,1965年時为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报纸易名为《十月的旗》,以周报形式发行,1986年再易名为《苏联回族报》,1991年苏联解体后,变成今天的《回族报》,书写时仍以斯拉夫字母作为拼音文字。
宗教[编辑]
他们多数被归类于逊尼派(由于回族遵循正统哈乃斐派教法),但其生活方式仍显现出许多波斯文化和什叶派的特征。除此之外,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什叶派教徒(苏菲派门宦,尤以哲合忍耶为众)。
名人[编辑]
- 曼素子·王阿訇: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的东干族中士。
- 雅斯尔·十娃子: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作家、诗人。
- 穆合麦·伊玛佐夫: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学家、作家。
- 海塔洪·塔西罗夫:前苏联吉尔吉斯地区集体耕作运动发起人。
- 阿里·阿里耶维奇·钟:吉尔吉斯斯坦学者。
- 安胡塞:全名胡塞·希马洛维奇·达乌罗夫(俄語:Дауров,Хусей Шимарович),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
- 马尕子·马三成:前苏联共产革命指挥官、政治家。
- 尤素甫·杨尚新(又译杨善新):吉尔吉斯坦东干族语言学家、作家。
- 胡塞·马凯:吉尔吉斯斯坦诗人
- 尔里·尔布杜:作家。
- 法蒂玛·马克耶娃:语言学者。
- 伊斯哈尔·十四儿:诗人。
- 巴克尔·白彦虎诺夫: 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和教师。
- 达吾德·阿卜杜拉耶夫:哈萨克斯坦革命人士。
- 哈尔奇·苏莱曼诺夫:哈萨克斯坦政治人物。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马通. 第十三章 吉尔吉斯草原上的东干族穆斯林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2014-08-25]. ISBN 72270211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 ^ 走近东干人:东干人口15万 主要分布于楚河两岸. 中国新闻网. 2016-11-08 [2017-11-29].
- ^ “海外东干杰出人士故乡行”在陕西启动_资讯频道_凤凰网. news.ifeng.com. [2019-12-06].
- ^ 4.0 4.1 4.2 葛维达. 卡拉库努孜:回族在俄国的早期定居点. 西北民族研究.
- ^ 马平. 中亚“阿爷老人家”小考. 回族研究. 2004年, (2014年第4期(总第56期)) [2017-02-13].
- ^ 刘宝军. 风烟缭绕二道沟. 回族文学. 2013年, (2013年第05期).
- ^ 中亚有个“陕西村”东干人的今日生活---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19-12-06].
- ^ 汉办官网-新闻. www.hanban.org. [2019-12-06].
- ^ 由中亚东干族留学生语言状况看汉语认同. yyzk.shyywz.com. [2019-12-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