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字
析字是一種修辭的方法。是根據文字的形、音、義加以分析,利用兩字之間相同的部分進行推衍或替代的一種修辭技巧。依其應用的面向不同,可以概分為「化形」、「諧音」、「衍義」三大類,在有些例子之中,三類析字技巧可以結合起來運用。
析字格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就已相當多,包括古典詩詞、聯語、笑話、謎語、歇後語、讖緯中皆可看到應用的例子。在使用時,必須注意趣味性,避免過於牽強的比附,或成為無謂的文字遊戲。
概說
[编辑]一個文字,為了辨識而有特定的圖形符號,即「形體」;為了紀錄語言而有對應的「聲音」;為了表達心意而有一定的「意義」[1]。在口語或書面上,就文字的形、音、義三要素加以分析,看到別的字有其中一項與本字有相合或相連之處,即借來替代或推衍的方法,就叫做「析字」。[2]應用析字格,可以使語言更具趣味性。[3]
分類
[编辑]析字格中,變化字形的析字稱為「化形析字」;利用同音字或是兩個字反切關係加以引申的,稱為「諧音析字」;利用字與字之間意義相近或相反加以聯想、牽附的,稱為「衍義」析字。分述如下:
化形析字
[编辑]化形析字可分為「離合」、「增損」、「借形」三類。[2]
離合
[编辑]漢字之中有依類象形的「文」,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有形聲相益的「字」,包括形聲與會意。[4]前者為獨體,後者為合體,將合體的字離析,或是將獨體加以合併的,是為「離合」。如《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即是將「千、里、艸(草)」三字合為「董」,「十日卜」三字合為「卓」,暗喻東漢末年的權臣「董卓」。[2]
有時候離合字形時,可能借用俗體字或形近字,而未必符合文字學的規範。例如《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角之為字,刀下用也。」,「角」字為象形字,獨體,不可拆為「刀用」,此處係依俗體字的寫法;在《謝小娥傳》中「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其中將「門東草(艸)」合為「蘭」字,但「蘭」字下方應為「柬」而非「東」,僅因兩字字形近似而借用。[1]
增損
[编辑]將一個字的字形增添或減少一部分筆劃的析字法,稱為「增損」。如《鏡花緣》第八十六回「…王主,綽號叫做硬出頭的王大」,即是以「王」字頭上加一點(出頭)為「主」字的增損法起綽號。[2]
借形
[编辑]漢字中常有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情形,在套用古語時故意將其中一兩字改為別的音義,進而改變全句意思的,就稱為「借形」。如沈復《浮生六記》中所載,陳芸用《後赤壁賦》典語「今日之遊樂乎?」提問,沈復友人亦以《左傳.僖公三十年》典語「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回答。但在《左傳》原文中,「夫」字應讀為陽平聲,為指示形容詞,即「此」、「彼」之義,指秦穆公。此處則讀為陰平聲,將「夫人」借作「太太」之義,指沈復的夫人陳芸。[1][2][5]
諧音析字
[编辑]諧音析字可分為單純諧音的「借音」,或是應用聲韻學的反切關係拼字的「合音」兩種。[1]陳望道將應用反切的諧音析字又析為:「利用反切上用做反切的兩音的」「切腳」,以及「利用反切上順倒雙重反切的」「雙反」兩種。[2]
諧音析字與雙關修辭中的「諧音雙關」,因為都有借助同音的他字來表達含義,所以很容易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諧音析字只借取字音,而諧音雙關必須同時兼有字面上、字面後的意義,但以字面後的意義為主。[3]
借音
[编辑]漢語中同音字存在的現象相當普遍,兩字字形不同,但因音相近而借用的,叫做「借音」。例如歇後語「姓鄭的嫁給姓何的-正合適(鄭何氏)」。[1]
合音
[编辑]反切是從東漢開始使用的漢字注音方式,是取上字的聲母與下字的韻母合為一字的音讀。[6]應用反切法將兩個字的聲音拼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字,就是合音析字。例如《鏡花緣》第十七回中,一紫衣女子說「吳郡大老倚閭滿盈」,即是以「吳郡」切「問」、「大老」切「道」、「倚閭」切「於」、「滿盈」切「盲」,暗指「問道於盲」。
如果是以兩字切兩字,即「上字聲母加下字韻母」為一字、「下字聲母加上字韻母」為另一字,叫做「雙反」。如《南史.陳後主紀》中:「或言後主名叔寶,反語為少福,亦敗反之徵也。」即是以「叔寶」切「少」、「寶叔」切「福」。[1][2]
衍義析字
[编辑]衍義析字分為牽附、演化二類。[1]
牽附
[编辑]隨著話中甲字的字義,故意牽扯出乙字來的方式,就叫「牽附」。例如《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說:「倘或明兒寶姑娘來,什麼貝姑娘來,也得罪了,事情也就大了。」句中「寶姑娘」是對薛寶釵的習稱,真有其人;而「貝姑娘」並無此人,只是依照平日「寶貝」二字常連用而牽附出來的。[1][2]
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有提出「連反」、「仿詞」兩種修辭格。其中「連反」是以詞語中的一字的反義,臨時牽扯出另一個新詞,例如由「天才」衍生出「地才」;「仿詞」則是仿用舊語,更換其中某個詞素以造出新義[7],兩者皆可歸於「牽附」之下。[3]
演化
[编辑]若隱藏本字,需由表面字義細細推求才可得出本義的方式,稱為「演化」。古稱為「繆語」,類似《文心雕龍.諧隱》中說的「遁辭以隱意、取譬以指事」。例如《紅樓夢》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以「霽月難逢,彩雲易散」暗寓「晴雯」之名,就是演化法。[1][2]
綜合析字
[编辑]在有些例子之中,會同時應用兩種以上的析字法。最著名的故事為《世說新語.捷悟》中記載,曹娥碑碑背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就要先以衍義析字中的「演化」,將原八字代換為「色絲、少女、女子、受辛」,再以化形析字中的「離合」法,合為「絕(絶)妙好辭(辤)」四字。[1][2]
應用
[编辑]謎語
[编辑]在字謎之中,常用「加字」、「減字」、「拆字」等技巧構成,都可視為析字法的應用。如:
- 「斧頭」射「父」(取「斧」字之頭)
- 「溪水流往鴻江去」射「鷄」(「溪」去水部為「奚」、「鴻」去「江」為「鳥」,奚鳥合為「鷄」字。)[8]
詩詞
[编辑]古典詩詞中常用離合法,如「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1]
另外,在古詩中需對仗的 時候,有所謂「借音對」,即本字字義不相對,但應用借音析字使其相對的方法。[9]例如唐代崔峒的五言律詩〈宿禪智寺上方演大師院〉: 「石林高幾許,金剎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後夜 鐘。竹窗回翠壁,苔徑入寒松。幸接無生法,疑心怯所從。」其中頷聯處「白」與「清」本義不對,但「清」字借音為「青」而成為「顏色對」。[10]
歇後語
[编辑]歇後語中常使用借音與離合的手法,各舉一例如下:
- 借音:「紙糊的琵琶-彈(談)不得」
- 離合:「王奶奶與玉奶奶-差一點兒」[8]
使用原則
[编辑]在應用的原則上,消極的來說,不應使用牽強附會的析字;若是應用在文學中,也最好不要是析字變成單純的文字遊戲。就積極的方面,由於拼音文字除諧音析字外,其他的析字方式較難出現,漢字的使用者可多應用析字發揮文字之特性;另外,析字常可展現民間的、口語的趣味,可以使文學作品更加平易近人。[1]
參考資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10月增訂二版。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新三版。
- ^ 3.0 3.1 3.2 賴秋華,〈國中小教學用修辭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頁761。
-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詞條「夫[永久失效連結]」,2010年7月18日查閱。
- ^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1992年9月二版。
- ^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1年。
- ^ 8.0 8.1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 ^ 趙仲才,《詩詞寫作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 ^ 黃如惠,〈大曆十才子登臨詩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