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中壢都會區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桃園中壢都會區 | |
---|---|
城市群 | |
![]() | |
![]() | |
坐标:25°00′N 121°18′E / 25°N 121.3°E | |
國家 | ![]() |
主要城市 | 桃園市 |
面积 | |
• 都會區 | 891.3013 平方公里(344.1334 平方英里) |
人口(2019年6月) | |
• 城市群 | 2,309,475人 |
• 都會區密度 | 2,532.87人/平方公里(6,560.1人/平方英里) |
桃園中壢都會區,其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不含大園區及復興區)以及新北市鶯歌區,都會區內以桃園區和中壢區為雙核心發展,都會區人口約223萬人,為臺灣第四大都會區,僅次於臺北都會區、臺中都會區及高雄都會區。但根據世界人口組織網站的統計,被認為是臺北都會區的一部分。[1]
形成[编辑]
早期內政部將桃園市、八德市、鶯歌鎮等規劃為臺北都會區內,中壢市、平鎮市等則為中壢次都會區。後續修訂版本中,將桃園市及鄰近行政區由臺北都會區分出另劃桃園中壢都會區,新都會區人口2,130,526人。而根據世界人口組織網站的統計,「桃園中壢都會區」被劃入臺北都會區內,若與臺北都會區併計,人口將達905萬人,在全球都會區排名第49位;臺中彰化都會區第132位;高雄都會區第152位;臺南都會區第318位[1]。
範圍[编辑]
桃園都會區之人口與範圍依照不同的資料有不同的數據與定義,大致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不含復興區)以及新北市鶯歌區,若依行政院主計處之定義,則不含大園區。依據主計處在2010年5月18日發布的新聞稿,上述定義範圍連同全臺灣各種統計地區的分類定義,已在當年12月25日停止適用。[2]
現況[编辑]
桃園中壢都會區和其他臺灣的大都會區不同的地方點有二:
- 兩個約略等大的中心都市:桃園區的人口有45.7萬,中壢區有42.2萬,兩者構成雙城格局,與其他都會區相對獨大的單核心發展不同。周邊的平鎮區的人口有22.8萬,八德區有20.9萬,楊梅區有17.5萬,蘆竹區有16.7萬,龜山區有16.4萬。
- 桃園中壢都會區高度依賴臺北都會區,例如2009年直轄市改制案中,桃園即遭中央認為核心都市「尚非北部地區之主要發展中心」[3],這也是早期將北桃園直接劃入臺北都會區的原因之一。桃園中壢都會區也是唯一沒有銀行總部設立的都會區。
中壢次都會區[编辑]
1985年出版之《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聚居地、都市化地區及都會區分布圖》內之中壢次都會區。以今天的中壢區為中心都市,都會區包含今天的桃園市中壢區、楊梅區、八德區、新屋區、龍潭區、平鎮區及新竹縣關西鎮。當時總區域人口約62.3萬人。
中心都市 | 衛星市鎮 |
---|---|
中壢市 | 楊梅鎮、八德鄉、新屋鄉、龍潭鄉、平鎮鄉、關西鎮(新竹縣) |
今天的桃園區、大溪區、龜山區等地當時則是劃入臺北都會區內。[4]
外部連結[编辑]
- 桃園市政府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地區簡易生命表涵蓋範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ity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资料[编辑]
參見[编辑]
臺灣地理區劃 | ||||||||||||||||||
---|---|---|---|---|---|---|---|---|---|---|---|---|---|---|---|---|---|---|
行政區域 (直轄市·縣·市) |
臺東縣 花蓮縣 |
宜蘭縣 | 基隆市 | 臺北市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新竹縣 |
苗栗縣 | 臺中市 | 南投縣 | 彰化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嘉義縣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澎湖縣 | 金門縣 連江縣 | |
都會區 | —— | 臺北 大都會區 |
桃園中壢 大都會區 |
新竹 次都會區 |
—— | 臺中彰化 大都會區 |
—— | 嘉義 次都會區 |
臺南 大都會區 |
高雄 大都會區 |
—— | |||||||
地理區域 | 二分法1 | 臺灣東部 | 臺灣西部 | 外島4 | ||||||||||||||
四分法2 | 東臺灣 | 北臺灣 | 中臺灣 | 南臺灣 | 金馬5 | |||||||||||||
六分法3 | 花東 | 北北基宜 | 桃竹苗 | 中彰投 | 雲嘉南 | 高屏澎 | ||||||||||||
其他分法 | 宜花東6 | 北北基桃 | 竹苗 | 中投 | —— | 嘉雲 | 南高屏 | 澎金馬 | ||||||||||
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