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鐘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5月28日) |
![]() | 此條目語意模稜兩可而損及其中立性或準確性。 |
水鐘泛指古代以水计时的器具。
漏壺[编辑]

广州博物馆馆藏铜壶滴漏
漏壺為水鐘的一種,又稱銅壺滴漏、銅水滴漏,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示时间,又称漏刻;常用青銅為材料製作。李約瑟推測漏壺可能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中國,時間可能早達公元前二世紀的周朝,最遲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劉勝墓中即有發現。
泄水型漏壺[编辑]
最早的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或木尺。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漏箭共有一百刻,分昼夜。夏至通常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冬至则相反;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
受水型漏壺[编辑]
西漢開始,泄水型漏壺逐步被受水型漏壺取代,其特色是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
階梯式漏壺[编辑]
到了元代,銅壺滴漏演變成階梯式漏壺。由元朝時的廣州冶鑄工人冼運行等人鑄造的壺分四層,由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受水壺4壺配成。由上而下漸次縮小。最底的受水壺中豎一支銅尺,上面刻畫12時辰。水由最高的日天壺自上而下依次滴至底層的受水壺。壺中浮箭逐漸上升,指示時辰,每天誤差不大。原物現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廣州博物館陳列的為複製品。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