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
江宁县」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
江宁」。
江宁县始设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其后有多次变更,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太康元年(280年),东吴政权灭亡,西晋改建业为秣陵县,又从秣陵县分出临江县,次年更名为江宁县。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蒋州为丹阳郡,二年(606年)建康、秣陵、同夏、丹阳、湖熟等县合为江宁县。县治由江宁镇迁至冶城(今南京市建邺区朝天宫一带)。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江宁县为归化县,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金陵县,武德九年(626年)迁于白下村,改称白下县,贞观七年(633年)回归旧治,贞观九年(635年),恢复江宁县名。至德二载(757年),在江宁县设置江宁郡,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为上元县[1]。
五代十国天祐十四年(917年),杨吴政权从上元县分出江宁县。两县同城而治,以秦淮河为界,河北为上元、河南为江宁,同属升州管辖。两县并存的局面持续了近千年。南唐期间,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时属江宁府,南宋时属建康府,元朝属集庆路,明朝属应天府、清朝属江宁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与和州、滁州划地给新置的江浦县[2]。中华民国建立后,于1912年撤上元县、江宁县置南京府。不久,南京府废,仍置江宁县。1927年,成立南京特别市,以江宁县的城区,即明南京城为主体。但南京市政府与江苏省政府就南京市的范围,多有争执(参见:南京市 (中華民國)#管轄範圍),而江宁县也得以暂时留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攻占南京城。24日,解放军第35军第104、105师追击溃逃的中华民国国军,至湖熟、汤山等地。随着效忠于中华民国政府的各类人员南逃,江宁县政府瓦解。中共方面称之为“江宁解放”。中共派出的接管江宁县的工作队,于26日,由胡宏率队从镇江抵达南京。28日,胡宏率工作队和第八兵团的一个连进驻东山镇(在今江宁区东山街道),在第35军配合下,收容江宁县政府残留人员280余人。同日,江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镇江行政分区。宋波为江宁县县长,王风先为副县长。5月2日,组成中共江宁县委,胡宏为中共江宁县委书记。至5月底,江宁县所辖47个乡镇全部建立起相应的人民政府[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宁县初属镇江专区,后属南京市。1962年,再度划入镇江专区。1971年,由镇江地区划回南京市。2000年,江宁撤县设江宁区,成为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
参考文献[编辑]
|
---|
| | | | | | 省政府直轄 | |
---|
| 第一行政督察區 | |
---|
| 第二行政督察區 | |
---|
| 第三行政督察區 | |
---|
| 第四行政督察區 | |
---|
| 第五行政督察區 | |
---|
| 第六行政督察區 | |
---|
| 第七行政督察區 | |
---|
| 第八行政督察區 | |
---|
| 第九行政督察區 | |
---|
| |
|
|
---|
| 先秦 | |
---|
| 秦汉 | |
---|
| 六朝 | |
---|
| 隋唐 | |
---|
| 宋元 | |
---|
| 明清、太平天国 | |
---|
| 中华民国时期 | 省、道 | |
---|
| 市 | |
---|
| 市辖区 | 1937年时,共有十一个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1945年后,增设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第十四区( 八卦洲)、第十五区( 江心洲)。 |
---|
| 县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注:以今南京市境为准。下划线标识的行政区划无实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光绪三十年末(1905年1月27日)析置江淮省,三十一年初(1905年4月21日)并回江苏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政督察區 | |
---|
| 第三行政督察區 | |
---|
| 第四行政督察區 | |
---|
| 第五行政督察區 | |
---|
| 第六行政督察區 | |
---|
| 第七行政督察區 | |
---|
| 第八行政督察區 | |
---|
| 第九行政督察區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