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城
江戶城 (東京都) |
|
---|---|
![]() 江戶城描繪圖
|
|
日語漢字 | 江戸城 |
平假名 | えどじょう |
羅馬字 | Edo-jō |
通稱 | 皇居 |
城郭構造 | 平城 |
天守構造 | 層塔型五重五階加石垣內一階 |
建造者 | 太田道灌 |
建造年份 | 1457年(長祿元年) |
主要維修者 | 德川家康、秀忠、家光(江戶時代) 宮内省・宮内廳(明治以來) |
主要城主 | 太田氏、後北條氏(戰國時代) 德川將軍家(江戶時代) 天皇家(明治以來) |
現存遺跡 | 石垣、堀、櫓、門、土壘 |
文化財級 | 國家重要文化財(櫻田門、田安門 清水門) |
重建部分 | 富士見櫓、伏見櫓・多聞櫓 櫻田巽櫓、田倉門 |
經緯度 | 35°41′17.97″N 139°45′15.72″E / 35.6883250°N 139.7543667°E |
江戶城(日语:江戸城/えどじょう edo jō */?)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千代田(古武藏國豐島郡江戶)的城堡,別名為江城(江城/こうじょう kōjō ?)、千代田城(千代田城/ちよだじょう chiyoda jō ?),為日本規模最大的城郭,周長含外郭約4日里(15.6公里)。江戶時代的統治者德川將軍家在此居住歷經十五代,统治天下二百六十五年,至1868年遷出為止。其城址即現今的皇居,但使用區域與江戶時代有所不同。
概略[编辑]
十二世纪初,江戶是平安時代發生的地名,為武藏國江戶鄉,最早出現在鐮倉時期的書籍《吾妻鏡》,江戶意思是江川(荒川)的出海口或入湖入川口。秩父地區秩父氏(武藏國守代理職河越氏分家,畠山氏的分家)的分家,秩父重綱之子四朗,在江戶櫻田築居館(現在皇居的本丸、二之丸範圍),並以地方為「名字」,改名為江戶重繼。以地為名因此得名「江户城」。长禄元年(1457年),扇谷上杉氏的家臣太田道灌开始修筑江户城。以后,随着扇谷上杉氏的衰落,于16世紀初成為了後北條氏的一座支城。城南的品川湊自古為武藏國府的外港港區,淺草的江戶湊亦為室町時代武藏國知名的港區(海上稱港,陸上設施稱湊)。與神奈川湊(橫濱)為東京灣三大繁榮港市,太田道灌時期即形成城下町,有一定的發展。
天正十八年(1590年),關白豐臣秀吉藉故討伐後北條氏,于小田原之战攻陷小田原城,沒收後北條氏領地統一天下,德川家康入封关东,以江户为居城,江户城开始繁荣起来。庆长6年(1601年)闰11月2日江戶大火全城焚毁。庆长八年(1603年),家康在江户开设了延續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著手增築江戶城,最大規模為擁有五重六層天守。歷經三次修築,最終天守於1657年明曆大火中燒燬,三代天守扣除中間修築時間,天守總共存在僅五十年不到,改由富士見櫓替代,石垣高7間(實際11公尺),長18間寬16間(28m×25m),含石垣建築總高度22間半(35公尺),矮於大阪天守與駿府天守,因位於大奧後方遂放棄建築,但是經過多次大火。現今有很多部份仍然未能確定。从此,作为幕府將軍的居城,成為全國幕政中心,加上參勤交代的建立,以整個日本的力量發展江戶,大量不事生產的武士家族於此繁衍,服務武士階層的商人、工匠、使役作為町人亦大量湧入,在江戶幕府中後期終於趕上京都、大阪成為经济中心,江户城得到很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东京。江戶亦為全球歷史上知名的火災城市,江戶幕府267年間,包括1601年全城焚毁的大火共49次,大小火災1798次。
明治元年(1868年),江戶城由維新政府接管。3年後,天皇入住,成為了居城。1948年更名為皇居。部份城內建築,如冰川神社以及喜多院被移往其他地方。目前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特别史迹」。
參考文獻[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江戶城 |
- Ponsonby-Fane, Richard A. B. (1956). Kyoto: The Old Capital of Japan, 794-1869. Kyoto: The Ponsonby Memorial Society.
- Schmorleitz, Morton S. (1974). Castles in Japan.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 pg. 99-112. ISBN 0-8084-11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