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 (香港)
沙田 | |
---|---|
Sha Tin | |
坐标:22°23′3.678″N 114°11′30.2186″E / 22.38435500°N 114.191727389°E坐标:22°23′3.678″N 114°11′30.2186″E / 22.38435500°N 114.191727389°E | |
行政區 | ![]() |
地區 | 新界 |
區 | 沙田區 |
建立 | 1973年 |
政府 | 沙田政府合署 |
政府 | |
• 區議會主席 | 程張迎 |
面积 | |
• 城市 | 35.87 平方公里 (13.85 平方英里) |
人口(2010年) | |
• 城市 | 630,000人 |
• 市区 | 630,000 |
居民称谓 | 沙田人 |
时区 | 香港時間(UTC+8) |
沙田(英語:Sha Tin, 一般坊間亦作Shatin)是香港沙田區的主要部分,位於新界的東部,涵蓋火炭以南、大圍以北的城門河兩岸土地,原稱瀝源(英語:Lek Yuen)。沙田在1970年代曾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原有沙田海南部如今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門河,而沙田新市鎮的主體部分則在填海地上發展,現時城門河以西前沙田墟一帶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2011年時任香港特區政府地政總署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1]。然而在沙田新市鎮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大量以「沙田」爲名的建築物、屋苑和組織,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廣場、沙田體育會等都選擇使用“Shatin”作爲對應中文名稱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詞。不過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說出「沙田」之名時都不會區分“Sha Tin”和“Shatin”之發音差異,或直接使用中文稱呼。
氣候[编辑]
沙田 (1985-2021)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7.6 (81.7) |
28.6 (83.5) |
31.8 (89.2) |
33.0 (91.4) |
36.4 (97.5) |
36.4 (97.5) |
37.5 (99.5) |
38.1 (100.6) |
36.5 (97.7) |
35.1 (95.2) |
31.8 (89.2) |
28.9 (84.0) |
38.1 (100.6) |
平均高温 °C(°F) | 19.2 (66.6) |
19.9 (67.8) |
22.1 (71.8) |
25.6 (78.1) |
29.0 (84.2) |
30.8 (87.4) |
31.9 (89.4) |
31.9 (89.4) |
31.1 (88.0) |
28.5 (83.3) |
24.9 (76.8) |
20.9 (69.6) |
26.3 (79.3) |
日均气温 °C(°F) | 15.7 (60.3) |
16.5 (61.7) |
19.1 (66.4) |
22.6 (72.7) |
26.1 (79.0) |
28.0 (82.4) |
28.8 (83.8) |
28.6 (83.5) |
27.8 (82.0) |
25.2 (77.4) |
21.5 (70.7) |
17.3 (63.1) |
23.1 (73.6) |
平均低温 °C(°F) | 12.8 (55.0) |
13.9 (57.0) |
16.6 (61.9) |
20.2 (68.4) |
23.7 (74.7) |
25.8 (78.4) |
26.2 (79.2) |
26.0 (78.8) |
25.1 (77.2) |
22.6 (72.7) |
18.6 (65.5) |
14.2 (57.6) |
20.5 (68.9) |
历史最低温 °C(°F) | 2.9 (37.2) |
4.0 (39.2) |
4.4 (39.9) |
10.2 (50.4) |
15.3 (59.5) |
19.9 (67.8) |
21.3 (70.3) |
22.1 (71.8) |
19.9 (67.8) |
14.4 (57.9) |
6.3 (43.3) |
4.8 (40.6) |
2.9 (37.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0.3 (1.19) |
37.0 (1.46) |
65.4 (2.57) |
142.7 (5.62) |
288.2 (11.35) |
453.3 (17.85) |
413.5 (16.28) |
434.0 (17.09) |
271.7 (10.70) |
114.3 (4.50) |
42.8 (1.69) |
32.8 (1.29) |
2,326 (91.57) |
平均相對濕度(%) | 73 | 77 | 80 | 81 | 82 | 82 | 80 | 80 | 77 | 72 | 71 | 69 | 77 |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2] |
歷史[编辑]
沙田原稱瀝源,古稱棘園或艻園[3]。在宋朝時,香木在沙螺灣和沙田被大量種植作為經濟樹。[4][5] 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城門河清澈的河水,當地早於明朝或更前已經有人定居。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當時的城門河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其東北已是沙田海,而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清朝時,瀝源的40多條村組成瀝源九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在1899年,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作沙田。
在1911年,九廣鐵路(英段)建成通車,並於沙田村附近設立一火車站,名為沙田站。今天這條鐵路成為了現在的港鐵東鐵綫。於1937年的一場風災中,大埔潮水上漲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進沙田海,使兩岸大片土地遭淹沒,造成嚴重傷亡。由1950年起,沙田站附近的大塊農地(即現時新城市廣場一帶)被發展為沙田墟,並於1956年正式落成。可是於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沙田墟和附近的沙田機場再次受到打擊,損毀嚴重。
沙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遊行與衝突[编辑]
2019年7月14日,沙田區社區組織「沙田一隅」於沙田舉辦沙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遊行,旨在重申政府須落實「五大訴求」,即撤控示威者、取消暴動宣稱、追究開槍責任、按議事規則撤回修例,以及實行雙普選,以及反對取消選舉參選人資格和聲援沙田區議會討論反修例動議[6]。大會稱有逾11.5萬人參與,警方稱最高峰有2.8萬人。[7][8][9]惟示威活動於晚上演變成警民衝突。防暴警察向沙田正街推進。部分則進入沙田廣場和新城市廣場,造成多名市民受傷。事件最後流血收場。
沙田新市鎮[编辑]
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分劃出沙田區。惟直至1973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才正式開始,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的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大規劃填海工程。
在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
在1980年代,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萬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而前特首曾蔭權先生曾為沙田民政專員。
備註[编辑]
- ^ 東方日報:《新版<香港街>查文獻正地名》,2011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9日).
-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Sha Tin, 1985-2017. 香港天文台.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 ^ 衛慶祥, 《沙田文物誌》, 沙田民政事務處, 香港, 2007
-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 ^ 盛產香木銷海外.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 ^ 陳淑霞. 【沙田遊行】連登巴打絲打號召 網民公投爭取七大訴求. 香港01. 2019-07-14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中文(香港)).
- ^ 沙田反修例遊行 不反對通知書申請者稱逾11萬人參與. 香港電台 (香港). 2019-07-14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中文(繁體)).
- ^ 陳淑霞. 【沙田遊行】連登巴打絲打號召 網民公投爭取七大訴求. 香港01 (香港). 2019-07-14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中文(繁體)).
- ^ 有組織下午沙田發起遊行 當局預計附近交通將顯著擠塞. 香港電台 (香港). 2019-07-14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中文(繁體)).
相關條目[编辑]
站部鏈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沙田 (香港) |
![]() |
草山 | 火炭 |
石門 | ![]() |
針山 | ![]() |
小瀝源 | ||
| ||||
![]() | ||||
金山 | 大圍 |
圓洲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