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秀全故居

坐标23°25′11″N 113°10′03″E / 23.41975629°N 113.16742480°E / 23.41975629; 113.1674248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秀全故居
(摄于2013年11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坐标23°25′11″N 113°10′03″E / 23.41975629°N 113.16742480°E / 23.41975629; 113.16742480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清代中期
编号3-1
认定时间1988年1月13日
地图

洪秀全故居[1]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大㘵村官禄㘵[2],即大㘵村大㘵吉祥街1号[3]

除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洪仁玕故居遗址等一系列建筑外,洪秀全纪念馆还管理邻近的冯云山故居遗址[4]

历史

[编辑]

洪秀全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洪秀全及其家族在花县的旧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咸丰四年(1854年),清军纵火焚毁了洪秀全故居[2]、村塾及洪氏宗祠。后复建洪氏宗祠[5]:22

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当地客家民居形制,在原址墙基上进行重建复原洪秀全故居[2]。同时,复原洪秀全青少年时期读书和教书的村塾“书房阁”,1961年对外开放[6]。1961年时,业已在洪氏宗祠建立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5]:22郭沫若题写“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书房阁”三块牌匾[6]

1988年,洪秀全故居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991年6月,在新华镇新华路52号新建洪秀全纪念馆[7]。洪秀全纪念馆占地1.3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715平方米,1991年1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除序厅外,共分四个展厅,主要展出反映洪秀全在花县生活、学习和领导拜上帝會的文献资料[8]。洪秀全纪念馆与洪秀全故居相距十公里[7]

1994年,洪秀全故居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定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005年,成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6]

2003年4月,花都区十名人大代表呼吁“将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两景点合一”。2006年,当地启动“合一”计划,原计划三年内完成,但因各种原因延迟。2013年之后,原洪秀全纪念馆改设花都区博物馆[7]

2014年,在邻近洪秀全故居广场的地方新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9],并对外开放[7]。洪秀全纪念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景区相关

[编辑]

洪秀全故居景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包括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三座主体建筑[6],以及传说为洪秀全早年手植的两棵龙眼树[5]:22、书房阁出土的石狮子、洪秀全高祖画像、洪仁玕故居遗址和民房墙基等文物和遗址[6]

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洪仁玕故居遗址等建筑为一个整体,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之内[10]

洪秀全故居

[编辑]

洪秀全故居为一排坐北朝南的泥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共为六间相连的一厅五房。这是当地的传统民居形式,客家人称之为“五龙过脊”。其呈长方形,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建筑占地面积91平方米。双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泥土砖墙,灰砂石头基脚。每个房间面积约13平方米,房顶15根檩子,没有窗户;门高2米,宽0.9米[2]

故居西端第一间,被认为是洪秀全赖莲英夫妇早年居住的房间,内设的床、帐、枕、席如旧。认为幼天王洪天貴福出生于此。门额上悬挂郭沫若题写的“洪秀全故居”横匾。西端第二间房,认为是洪秀全父母洪鏡揚夫妇居住的房间,正中墙上悬挂着洪秀全高祖父洪英纶夫妇的画像,上有洪秀全题写的像赞[2]

书房阁

[编辑]

书房阁位于洪秀全故居东侧,是该村村塾。1951年,洪氏后人在清挖书房阁遗址时,发掘出原砌于书房阁后厅门口两墙脚处的一对花岗岩石质的石狮子。石狮子头部、前足经雕凿成型,后身为长方石板。狮头高39厘米,长40余厘米[11]

有说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在原址墙基上重建复原书房阁[11]。该时间存疑,1961年相关文章,则称“现在什么遗迹也看不到”,仅“在遗址旁设立了一个木牌说明”[5]:22

复建的书房阁为坐东朝西的三间两廊平房,总面宽10.5米,进深11.9米,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双坡悬山顶,绿灰筒瓦,泥砖墙,三合土墙基,红阶砖铺地。正门上悬挂郭沫若题写的“书房阁”三字木匾。进入正门中间是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廊,九架,人字顶。里间厅堂有四根青砖金柱,内部摆放18套从附近乡村征集的书桌椅[11]

洪氏宗祠

[编辑]

清朝康熙年间,洪氏家族的先祖洪㳂三从嘉應州(今梅州市)石坑堡迁居广州府花县福源水村,数年后,又迁居官禄㘵。洪氏宗祠当是洪氏家族迁居官禄㘵后所建,位于洪秀全故居西侧。宣统三年(1911年),洪氏族人筹款重建被烧毁的洪氏宗祠[10]。当代,大㘵村洪氏宗祠列为花都区不可移动文物[4]

洪氏宗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砖瓦木石结构、二进三开间、四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建筑中有天井及两庑,总面宽12.7米,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64平方米。双坡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墙,红阶砖铺地[10]

宗祠山門嵌石额,阴刻“洪氏宗祠”,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两边虾公梁有石狮和雕花异形斗拱,门面嵌花岗岩石墙脚。后堂大厅有四根杉木金柱,正中的祭台上供奉祖宗牌位,上面刻有一副长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10]

洪仁玕故居遗址

[编辑]

洪仁玕故居遗址列是洪秀全族弟洪仁玕的旧居遗址。此建筑遗址与洪秀全故居相隔一条小巷,原为两间小房,当地人称一明一暗。咸丰四年(1854年),被清军烧毁。现存一处阔三米、深五米的房屋墙基[12]:4。列为花都区不可移动文物[4]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

[编辑]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位于故居广场、洪秀全雕像后,是一座嶺南建築风格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3948平方米,青砖混凝土结构,歇山顶,青色琉璃瓦。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

馆内常设“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为花都之子、创教宣道、起义金田、建都天京等10个部分,重点介绍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等“花都之子”,在创立拜上帝會、发动和领导金田起义中的功勋[2]

注释

[编辑]
  1. ^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d.gov.cn. [2025-03-1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帝教的创始人——天王洪秀全故居. 太平天国网,来源:金田起义研究会. 2025-02-05 [2025-03-13] (简体中文). 
  3. ^ @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游览广州这些旅游景区,可获优先优待. 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 2023-05-31 [2025-03-13] (简体中文). 39 3A 花都洪秀全故居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㘵村大㘵吉祥街1号 免购门票[……] 
  4. ^ 4.0 4.1 4.2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的公示.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网站,来源: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05-24 [2025-03-13] (简体中文). 序号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级别 所有权属性 责任单位名称 直接责任人姓名[……]237 大布村洪氏宗祠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集体 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238 洪仁玕故居遗址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国家 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239 冯云山故居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 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 
  5. ^ 5.0 5.1 5.2 5.3 讷. 广东花县的洪秀全纪念馆. 《文物》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78, (1961年第1期): 22. ISSN 0511-4772 (简体中文). 
  6. ^ 6.0 6.1 6.2 6.3 6.4 洪秀全故居. 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8-09-29 [2025-03-13] (简体中文). 
  7. ^ 7.0 7.1 7.2 7.3 蒲希茜 (编).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年底终将“合一”. 中国新闻网,来源:信息时报. 2013-04-10 [2025-03-13] (简体中文). 
  8. ^ 花都洪秀全故居与洪秀全纪念馆. 太平天国网. 2014-11-07 [2025-03-13] (简体中文). 
  9. ^ 旅游景区_洪秀全故居(纪念馆). www.huadu.gov.cn. [2025-03-16]. 
  10. ^ 10.0 10.1 10.2 10.3 “以耕种为活”的洪氏家族——洪㳂三墓及洪氏宗祠. 太平天国网,来源:金田起义研究会. 2025-02-12 [2025-03-13] (简体中文). 
  11. ^ 11.0 11.1 11.2 洪秀全就学从教之私塾——书房阁和鹫岭古寺. 太平天国网,来源:金田起义研究会. 2025-02-21 [2025-03-13] (简体中文). 
  12. ^ 项目领队:黄碧雄,工作人员:张希、田浩、郝建民、左攀东、左荣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花都绿色产业价值园文物考古调查区域评估工作报告》.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网站,来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3-04-04 [2025-03-13] (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