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系
(重定向自海南人)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20年7月13日) |
海南民系 海南人 Hái-nâm-nâng | ||||||||||||||||
---|---|---|---|---|---|---|---|---|---|---|---|---|---|---|---|---|
總人口 | ||||||||||||||||
全球可能大约1000万 | ||||||||||||||||
分佈地區 | ||||||||||||||||
![]() | 8,671,500[1] | |||||||||||||||
![]() | 1,500,000[2] | |||||||||||||||
![]() | 400,000[3] | |||||||||||||||
![]() | 180,000 | |||||||||||||||
![]() | 177,541 (2010年) | |||||||||||||||
![]() | 少数民系 | |||||||||||||||
![]() | 少数民系 | |||||||||||||||
![]() | 少数民系 | |||||||||||||||
![]() | 少数民系 | |||||||||||||||
語言 | ||||||||||||||||
閩語海南話(海南岛的通用语) 現代標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 其他:黎語、临高話、粵語儋州話、蜑家话、客家语、军话、瑶语、勉語、邁話、回輝話 | ||||||||||||||||
宗教信仰 | ||||||||||||||||
以佛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為主 少數為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 | ||||||||||||||||
相关族群 | ||||||||||||||||
閩民系(興化民系、雷州民系、福州民系) 其他漢族:临高人、儋州人、客家人、軍話族群、 蜑家人、仡隆人、迈话族群 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壮族、瑶族、回輝人 |
海南民系(海南白话字:Hái-nâm-nâng),又稱瓊崖民系或海南人,廣義上是指祖籍海南島或出生於當地的人,主要聚居于海南島。
狹義上的海南民系為海南闽民系,或稱琼文民系,是指以海南閩語為母語的族群及其後代,主要聚居于海南島的東北部和東南部的沿海地區。除海南閩人之外,海南島境內仍有包含其他漢族民系如粵民系儋州人、臨高人、仡隆人等,以及黎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分布[编辑]
中国海南岛[编辑]
海南岛是海南闽语族群的發源地,海南島多數居民以海南閩語為母語。中國境內有超過500萬人使用海南話並作為第一語言。
泰国[编辑]
除了海南岛之外,亦有150万海南闽民系人口居住在泰国,是海外瓊文民系人口最多的国家。[2] 著名的海南裔泰国人包括前泰国总理乃朴·沙拉信、副總理泡·沙拉信和财政部长黃聞波。
新加坡[编辑]
根据新加坡2010年人口普查所得数据,新加坡有177,541人的祖籍為海南岛,包括但不限於海南閩語族群的移民後代。
歷史[编辑]
自海南島在西漢設立郡縣管治以後,便有漢人移居海南,但人數不多。早期海南殖民者大多數是來自今廣東、廣西的農民和漁民。[4]
從宋朝起,大量兴化人和福州人向海南島移民,使得海南島的漢人人口激增。
南下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閩民系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後形成了今日的雷州民系和海南閩民系,兩者在文化和語言上有不少相似性。而儋州民系是廣府移民的後代,擁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海南民系也是近代東南亞地區移民的來源之一,他們主要從事飲食業和旅館業。[原創研究?]
文化[编辑]
語言[编辑]
海南閩民系的母語是海南話,為閩語分支。海南話和閩台片閩南語有一定歷史淵源,昔日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語的次方言。
現代的海南語與泉漳話(閩台片閩南語)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海南話今日被歸屬於閩語的瓊雷話而非閩南語。
藝術[编辑]
- 海南八音
飲食[编辑]
海南闽民系有名的菜餚包括海南雞飯、文昌雞、加积鸭、東山羊、乐蟹并和牛肉麵。
參考資料[编辑]
- ^ 存档副本. [202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 2.0 2.1 存档副本.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0”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存档副本. 2020-07-02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Koen De Ridder. Weiying Gu. Authentic Chinese Christianity: Preludes to Its Development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0-586-7102-X.
- ^ Tim Doling. Visiting Arts regional profile: Asia Pacific arts directory. UNESCO Publishing. 1996. ISBN 92-310-325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