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醫學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医学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0年5月29日) |
该系列的一部分 |
亚洲文化 |
---|
漢醫學,是起源於漢民族的傳統醫學[1],現代中国人多稱其為「中醫學」,臺灣地區除稱中醫外亦稱「漢醫」(臺灣話:hàn-i 客家話:hon iˊ)。其理論與技術最早是由漢民族所奠定以及發展的,並伴隨中國在亞洲數千年以來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影響力,而流傳至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南半島等其它地方。被傳播於中國之外的漢醫學,亦受到許多其他民族的影響,其常與當地之傳統醫學相結合,並形成了以漢醫學為基礎,但在理論與技術的比較上,略微與做為起源地的中國有所迥異的醫學流派。在現代的亞洲國家中,各自存在著對漢醫學的不同稱呼,例如日本人稱其為「漢方醫學(漢方医学)」或是「東洋醫學(東洋医学)」[2];越南人則稱其為「東醫學(Đông y)」。
歷史[编辑]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最早使用漢醫學這個名詞的是日本,在江戶時期,他們用這個名詞來與他們本土醫學—和醫學,及西方醫學—蘭醫學,來作區分。清朝時也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中國的傳統醫學。
韓國與越南,稱呼中國傳統醫學為東醫,由歐洲傳入的現代醫學則為西醫。但在清朝時,受中國影響,他們也稱中國傳統醫學,為漢醫學。
直到民國初年,現代醫學進入中國,現代醫學的支持者,視現代醫學為新醫,視中國傳統醫學為舊醫。中國傳統醫學的支持者,則以國醫或中醫(意為「中國的」醫學)自居,認為現代醫學是來自西方的西醫。雙方引發爭執,但中醫學的名稱也自此確立,在中國很少以漢醫學來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名稱。
但在日本、韓國與越南等地,他們仍然使用這個名詞。
1986年,韓國修訂了醫療法,將韓國的漢醫學更名為韓醫學,但民間仍然習用漢醫學一名。
中國以外的發展[编辑]
日本[编辑]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越南[编辑]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註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入江祥史著,黃姿瑋譯,《繪圖解說漢方醫學》,臺中市:晨星出版,2018年。
- 大塚敬節、矢數道明、清水藤太郎合著,何志鋒譯,《漢方診療醫典》,臺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8年。
- 大塚敬節原著,何志鋒譯,《漢方的特質》,臺北縣新店鎮: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75年。
- 大塚敬節著,邱年永譯,《漢方醫學》,臺中市:昭人出版社,1956年。
- 小曾戶洋著,郭秀梅譯,《日本漢方典籍辭典》,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8年。
-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 史世勤主編,毛德華等編著,《中醫傳日史略》,武昌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 史蘭華等編,《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92年。
- 朱建平著,《中國醫學史硏究》,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
- 杜正勝著,《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 李建民著,《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市:南天書局,2002年。
- 李建民著,《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 李建民著,《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
- 李建民著,《近世中醫外科「反常」手術之謎》,臺北市:三民書局,2018年。
- 李建民著,《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 李建民著,《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市:允晨文化,2009年。
-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 李貞德著,《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 周佳榮編著,《中國醫學史辭典》,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 范行準著,《中國病史新義》,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
- 范行準著,《中國醫學史略》,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
- 范家偉著,《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 范家偉著,《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 林仲昆編譯,《中國漢方醫學槪論(前編)》,臺北市:嘉勵出版社,1967年。
- 林仲昆編譯,《中國漢方醫學槪論(後編)》,臺北市:嘉勵出版社,1968年。
- 林伯欣,《痛史:古典中醫的生命論述》,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 林昭庚、周珮琪、林伯欣、施惠娟主編,《中醫學史》,臺北市: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2014年。
- 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著,《日治時期の臺灣中醫》,臺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1年。
- 林昭庚主編,《臺灣中醫發展史: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沿革暨臺灣中醫發展沿革》,臺北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4年。
- 俞慎初編著,《中國醫學簡史》,福州市:福建省中醫藥學術研究委員會,1956年。
- 郭子光主編,《日本漢方醫學精華》,成都市: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 郭靄春編,《中國醫史年表》,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 陳邦賢著,《中國醫學史》,上海市:商務印書舘,1937年。
- 陳昭宏著,《日治時期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7年。
-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著,《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市:文滙出版社,1993年。
- 黃龍祥著,《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1年。
- 葉永文著,《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 楊晶鑫著,《近世日本漢方醫學變遷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
- 賈春華著,《日本漢醫古方派研究》,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6年。
- 賈得道著,《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 廖育群著,《吉益東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與「魔鬼」》,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 廖育群著,《岐黃醫道》,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 廖育群著,《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 廖育群著,《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潘桂娟、樊正倫編著,《日本漢方醫學》,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
- 劉文巨、周超凡編著,《中醫與漢方醫腹診》,南昌市: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 戴昭宇、趙中振主編,《日本傳統醫藥學現狀與趨勢》,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98年。
- 顏焜熒著,《漢方醫學概論》,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年。
- 嚴世芸主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參見[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