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8月4日) |
![]() 襄阳牛肉面 | |
类型 | 湯麵 |
---|---|
上菜温度 | 熱 |
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為主要配料之湯麵食,其根源難以追溯,但與近代牛肉麵調理方式較為接近的麵食,清燉類的牛肉麵部分認為起源於兰州牛肉面,原本是陈维精所创。據學者說法[來源請求],紅燒風味牛肉麵起源於台灣高雄市岡山區空軍眷村[a],又稱台灣牛肉麵。現今牛肉麵已是華人的普遍食物,各地方的牛肉麵都有其特色。現在有不少泡麵都是以添加牛肉或牛肉口味而成牛肉麵,尤其是在台灣非常的普遍。
種類[编辑]
除了可以用食材區分為牛肉麵、牛腩麵、半筋半肉牛肉麵、牛雜麵、牛筋麵外,也可以區分為紅燒、清燉等不同口味。
兰州牛肉面[编辑]
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种风味美食,属于西北菜。
兰州牛肉拉面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陈和声、马保子“一清(汤清)二白(蘿蔔白)三红(辣椒油紅)四绿(香菜蒜苗綠)五黄(麵條亮又黃)”,赢得了中國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有道是“中华第一面”。
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镇(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陈维精处学成后带入兰州。[來源請求]
襄阳牛肉面[编辑]
湖北省襄阳市盛行的牛肉面采用碱水面与牛油辣汤底,20世纪80年代由牛杂面演化而来。
台灣牛肉麵[编辑]
台灣早期為農業社會,在農業機械化之前,牛隻是重要的農事用獸力,居民為了感恩牛隻辛勞而有不食牛的習俗。但是另有一說法,在日治時期台灣南部習慣喝牛肉湯,因此台灣人之前不吃牛的習慣並不是正確的。現在台灣牛肉麵已發展成台灣特色的食品,一般區分為「清炖牛肉麵」和「红烧牛肉麵」。並與台南地區普遍流行的牛肉湯並列台灣代表性的牛肉料理。紅燒牛肉麵最普遍的說法是隨中華民國國軍遷移到台灣,定居高雄岡山空軍眷村的四川省老兵所創這一點有待商榷。
中国大陆的“加州牛肉面”一般认为也属于台湾牛肉面。20世纪70年代,一些来自台湾的华裔移民将台湾牛肉面带到了华人聚居的加利福尼亚州,到了80年代,这些华人又选择在中国大陆开店,并打出“加州牛肉面”的招牌。
香港和廣東牛腩麵[编辑]

香港以及廣東大部分牛肉麵都使用牛隻的牛腩和牛筋烹調,所以通常稱為牛腩麵。牛腩麵是香港以及廣東一種著名和很受歡迎的麵食[1]。常見的湯麵包括清湯牛腩麵和五香牛腩麵,此外,用牛腩拌上蠔油的牛腩撈麵也甚為常見,香港茶餐廳則有沙爹牛肉麵[2]。源自義大利的義大利麵有多種使用牛肉製作的菜式,例如以番茄糊和牛肉調配的意式肉醬製作的蕃茄牛肉義大利麵,當義大利麵流傳到世界各地時產生不同的融合菜,並衍生出各式的牛肉義大利麵[3],包括香港的番茄牛肉通心粉及沙爹牛肉通心粉[4]。
越南牛肉河粉[编辑]
越南也有一種類似牛肉麵的美食,名叫「Phở bò」,碗中放入河粉和牛肉、拌以各式香葉及蔬菜,然後再放入滾熱高湯沖燙,搭配魚露佐味,味道清爽甘甜。
牛肉麵與健康[编辑]
牛肉麵是一種受歡迎的麵食,牛肉所含有的微量元素比豬肉和雞肉豐富,有助維持人體健康。然而,牛肉是紅肉的一種,根據歐美和日本的研究顯示[5],牛肉誘發大腸癌的風險較同屬紅肉的豬肉和羊肉高,經常進食大量牛肉會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6][7]。台灣國防醫學院的醫學教授和台安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都建議,民眾不要過量進食牛肉[8]。
圖集[编辑]
參見[编辑]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九記牛腩 清湯腩祖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經濟通,2011-9-27
- ^ 港式沙嗲牛肉麵食譜-司棋姐教醃牛肉秘技 神還原港式茶餐廳風味. SundayKiss. 2022-05-03.
- ^ 10 Most Popular PASTA DISHES WITH BEEF. AtlasMedia. 2023-02-12.
- ^ Top 7 番茄牛肉通粉!. 新假期. 2017-10-30.
- ^ 专家提醒:不可过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新聞網,2014-2-10
- ^ 女性多食豬牛 易結腸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方日報,2011-11-29
- ^ 嗜熱辣牛肉麵 18歲女舌癌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09-5-4
- ^ 2天吃1次牛肉麵 妙齡女罹大腸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聯合報,2014-2-10
外部链接[编辑]
![]() |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食譜/紅燒牛肉麵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牛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