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小劇場
牯嶺街小劇場 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er | |
---|---|
![]() | |
![]() 經復舊工程重新開放的小劇場 | |
地址 | ![]() |
坐標 | 25°01′54″N 121°30′55″E / 25.031722°N 121.51535°E坐标:25°01′54″N 121°30′55″E / 25.031722°N 121.51535°E |
所有者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營運者 | 臺北市小劇場聯盟 1998~2001 如果兒童劇團 2001~2005 身體氣象館 2005~迄今 |
類型 | 小劇場 |
座位数 | 50-70人 |
建造 | |
完工 | 1954年 |
啟用 | 2002年 |
翻修 | 2001年、2018年 |
擴建 | 1959年 |
網站 | |
www.glt.org.tw |
原警察局中正二分局(牯嶺街小劇場) | |
---|---|
位置 | ![]()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衙署 |
评定时间 | 2014年4月8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共有三層樓:一樓為服務台大廳及實驗劇場;二樓為行政辦公室、藝文空間;三樓為排練場。它是臺灣唯一規劃定位為前衛劇場的表演公共場所。也是台北市第一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轉化成藝文空間,並委由民間經營之場地。
歷史[编辑]
建築沿革[编辑]
牯嶺街小劇場原址推測為總督府醫學校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前後興建之連棟木造官舍,戰後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由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接收,增設第七分局使用。因行政區域調整,先後曾為古亭分局(1967年)、中正第二分局(1990年)。
現在可見二層磚造鋼筋混凝土建築部分,為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起造,是因應增設的第七分局,於原先木造官舍上新建辦公廳舍共構,但現況之規模與當時建造項目略有出入,推測後棟三層樓廳舍應是民國四十七年至民國五十八年(1958-1969年)之間增建。
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中正第二分局遷離至南海路與重慶南路的新建大樓,建物移交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後經民國八十六(1997年)、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兩度依展演需求改造場館。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正式定名為「牯嶺街小劇場」。
2014年,因其保留戰後衙署建築特色,以及其見證閒置空間再利⽤之政策實施與⼩劇場發展的歷史,由台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1]。因配合台北市政府辦理歷史建築修復工程,劇場於2018年1月1日起閉館,工程於2018年10月開工至2020年6月完工。經歷 2 年多的館休,牯嶺街小劇場在軟硬體設備上仍然面臨挑戰,2020年8月,由營運單位身體氣象發起《打開-再打開:2020 重啟牯嶺街小劇場募資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終於2020年10月重啟試營運。2021年,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優質獎。
小劇場[编辑]
陳梅毛、江世芳、鴻鴻等人成立「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1997年由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展演空間。從2002年小劇場正式開放至今,已經策劃100場以上的活動,參與使用者超過8000人次。
- 1999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小劇場移交文化局管理,於2001年設立「中正二分局小劇場」,並正式對外公開徵選委託營運管理單位。
- 2001年~2005年6月,由趙自強負責的如果兒童劇團經營管理,「中正二分局小劇場」更名為「牯嶺街小劇場」。
- 2002年3月,牯嶺街小劇場正式對外開放。
- 2005年7月起,由王墨林負責的身體氣象館統籌,策劃及營運則由該劇場的經營管理處執行。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原警察局中正二分局(牯嶺街小劇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牯嶺街小劇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