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 |
---|
 |
导演 |
---|
罗马拼音 | Wang Shau Di |
---|
国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1953-08-15) 1953年8月15日(69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
---|
职业 | 導演、編劇 |
---|
教育程度 | |
---|
父母 | 父:王昇 母:胡香棣 |
---|
活跃年代 | 1979年至今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
奖项 |
---|
金鐘獎編劇獎 1986 頂好劇場·秋月春風
電視金鐘獎導播獎 1999 人生劇展·九歲那年
電視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 2004 赴宴
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 2008 我在墾丁*天氣晴
|
|
王小棣(1953年8月15日-),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並描寫、以戲劇呈現,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其父親為前陸軍上將王昇。
王小棣,父親為前陸軍上將王昇,生於臺北市,籍貫江西龍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並留學美國德克薩斯州三一大學,主修劇場碩士,爾後轉學進入舊金山大學主修電影。1979年回台灣工作,並成立民心影視公司,擔任電影《血戰大二膽》的副導演和部份編劇, 以及王童執導的《稻草人》和《香蕉天堂》編劇。此後,數度獲得金鐘獎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肯定,是台灣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小人物型電視劇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品包括《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麻谷我的家》。1992年2月10日,王小棣和黃黎明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主要為台灣的公共電視頻道製作電視劇和長片。
社會參與[编辑]
王小棣接受公共電視專訪時表示,導演工作就是一直在修人生、社會的學分,必須一直接觸議題,而近年政府表現實在太爛,迫使藝文工作者幾乎無法專心「正業」,才有那麼多人對公共議題表態。當各界聲援大埔事件而批馬政府時,他說:「為什麼拆大埔?大家要看清楚。誰沒事拆政府?它做事太離譜。民主本該有好公僕,讓人民享福不是吃苦。台灣走了這麼長的路,誰能忍心看它退步?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是天下興亡就是看匹夫。」「大家都感受到台灣的退步,令人痛心。更重要是,台灣發生了一系列無法停止的迫害事件,已經令人無法安心工作,這觸及到身為一個人的底線了,例如士林王家、大埔的事情都是一樣。」[1][2][3]
王小棣指出,許多前輩一生經歷過無數迫害,但從來沒有放棄推動社會改革,為的就是讓現在的人可以過好一點的生活,擁有公正的法律和充分的言論自由。他反對政府推行缺乏人民參與、資訊不透明的都更,反對毫無理性思辨的核能政策,批評政府坐視華隆、關廠工人受苦,同時也願意為了大埔強拆案,和人民一起拆政府。王小棣說民間向來對於核電有許多質疑,但政府沒有一件事情有過清楚答案,就要強迫人民買單核電。談到激動處,他氣憤地說:「我的媽呀!我們國家好爛啊!…我被逼得快要想選總統了!」他說,追根究柢,還是因為市民社會不夠成熟,「只罵馬英九是沒用的」,但他也慶幸這幾年有許多年輕人投入公民行動行列,不管任何弱勢議題中,總能看見青年身影,讓他不致對未來絕望。[1][2][3]
電影作品[编辑]
- 1987年 與張艾嘉共同執導《黃色故事》電影。
- 1988年 執導法務部倡導片《再給我一次機會》。
- 1994年 稻田電影工作室的第一部電影《熱帶魚》獲得一千萬元電影輔導金。
- 1995年 執導自己第一部電影《飛天》。
- 1997年 執導四段式的風格喜劇電影《我的神經病》。
- 1997年 推出台灣本土手繪的第一部長篇劇情動畫《魔法阿媽》。
- 2004年 為兒童議題製作了另一部電影《擁抱大白熊》。
- 2010年 執導電影《酷馬》。
- 2011年 參與由金馬國際影展發起之電影聯合創作計畫《10+10》,執導短片《釋放》
得獎紀錄[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2000 《我叫阿銘啦》
- 2002 《石碇的夏天》
- 2003 《風中的小米田》
- 2004 《不散》
- 2005 《天邊一朵雲》
- 2006 《海巡尖兵》
- 2007 《風中的秘密》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 第1屆-第10屆 | |
---|
| 第11屆-第20屆 | |
---|
| 第21屆-第30屆 | |
---|
| 第31屆-第40屆 | |
---|
| 第41屆-第50屆 | |
---|
| 第51屆-第60屆 | |
---|
| |
|
|
---|
| |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 | | | | 1980年代 | 1980 從缺 · 1981 夏美華 · 1982 張永祥、張琬 · 1983 張龍光、吳桓、何祖武 · 1984 何曉鐘 · 1985 何曉鐘、林霖、張龍光 · 1986 王小棣 · 1987 王濱藻 · 1988 丁民 · 1989 金士會 |
---|
| 1990年代 | 1990 夏美華 · 1991 林桂瑛 · 1992 宋項如 · 1993 丁亞民 · 1995 鄭耀宗、鄧安寧 · 1997 劉凡禎 · 1999 楊海薇、劉德凱 |
---|
| 2000年代 | 2000 瞿友寧、 張友漁 · 2001 陳家昱 · 2002 李順慈 · 2003 名揚四海編劇小組 · 2004 鄭芬芬 · 2005 王詞仰、柯淑卿 · 2006 陳世杰、謝淑芳、陳惠真、陳昭如 · 2007 吳洛纓、彭盛青 · 2008 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曾莉婷 · 2009 溫怡惠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2020 簡奇峯、林欣慧 · 2021 張逸寧、吳岱芸、吳宗叡、陳南宏 · 2022 嚴藝文、黃小貓、范芷綺 |
---|
|
|
---|
| 背景 | | |
---|
| 主要條目 | |
---|
| 抗議者 | 參與團體 | |
---|
| 知名人物 | |
---|
| 組織、社群代表 | |
---|
| 樂團、藝人代表 | |
---|
| 企業代表 | |
---|
|
---|
| 反對抗議 群眾者 | |
---|
| 政府方面 | |
---|
| 出關播種 後續衍伸 | |
---|
| 藝術創作 與口號 | |
---|
| 相關條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