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瑞璸(1801年—1862年),中國清朝官員,字仲文富察氏鑲白旗滿洲人。曾任福建巡撫、署理閩浙總督、从一品榮祿大夫。首設台灣海關,處理過琉球國事務、臺灣與美國互市等夷務,後因支持顧命八大臣祺祥之變後,被慈禧整肅而退休。另有同名巴雅拉氏瑞璸,正白旗人,候选知县,字竹儕。

生平[编辑]

瑞瑸,禮部尚書貴慶長子,出身道尹,咸豐九年(1859年)至同治元年(1832年),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撫(相當於今福建省委書記),十一年署理閩浙總督,代辦閩浙總督事務。曾首設臺灣海關,為左宗棠抗击太平軍積極在閩籌餉,《欽定剿平粵匪方略》多有記載。

咸豐九年為福建巡撫時,辦理美國首次在臺灣開市等洋務,《籌辦夷務始末》亦有載。咸豐帝御賜福字書法。與弟同宦閩浙,遊金門杭州嘉興揚州等地。

瑞璸和上司閩浙總督慶端關係好,十年不到由道尹而升福建巡撫並代理閩浙總督。

瑞瑸為咸豐顧命八大臣載垣穆蔭一派,1862年咸豐帝崩,慈禧發動祺祥之變,消滅了顧命八大臣勢力,任用幫助祺祥之變恭親王等人。慈禧生日,瑞瑸遲向慈禧祝壽,被視為輸誠太慢,遭慈禧勒令退休。[1]

御史端良在光緒年間為其祖貴慶詩鈔作序:《知了義齋詩鈔》先大父大宗伯月山公作也(先大父即已故祖父,大宗伯即禮部尚書,月山為貴慶字號),大父以嘉慶己未翰林,洊躋卿貳,服官遼東最久,故關外諸作,尤膾炙人口,晚年築精舍於西山之碧摩岩,著書自娛,此卷早經付梓,洎咸豐戊午,先中丞公及諸叔宦遊閩浙(先中丞公即端良父巡撫瑞璸,咸豐八年,瑞璸和弟瑞琇等在閩浙一帶為官),值庚申多事,家藏書籍大半散失(值庚申多事,指咸豐庚申年,即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同年瑞璸弟瑞琇獲重罪斬監候)。光緒辛卯,表弟玉岑閣學視學江南(玉岑乃宗室溥良字號,即啟功先生曾祖,溥良母富察氏乃瑞璸妹妹),瀕行以此見寄當年藏版也,三十年來重瞻手澤,感幸奚如,乞製序文,用付剞劂,時乙未冬至日,孫端良瑾志 (乙未乃光緒二十年,時端良由掌廣東道監察御史升任京城吏科給事中)。

家族[编辑]

  • 祖:頭品頂戴太子少保成都將軍觀成
  • 父:貴慶,富察氏,道光時期禮部尚書,官經筵講官、禮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廂紅旗漢軍都統兼管太常寺鴻臚寺事務,正一品光祿大夫。
  • 弟:瑞珍,富察氏,府經歷、閑散。
  • 弟:瑞琇,富察氏,吏部郎中兼欽差管理寶源局監督,京察一等外放浙江嘉興府知府,后革。迎娶宗室妻,雍正之后裔。
  • 妹:富察氏,乃启功先生高祖母,嫁贝勒奕亨子頭等輔國將軍愛新覺羅載崇,生溥良、溥善、溥兴。載崇嫡母乃正紅旗瓜爾佳氏桂良之妹。
  • 子:端良,富察氏,同治年間任景陵、昌陵禮部郎中。光緒元年任戶部雲南司郎中,光緒十三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十五年署浙江道監察御史,光緒十六年欽命稽察豐益倉事務,十七年掌廣東道監察禦史,再任北京巡視五城御史,二十一年任吏科給事中,可直接面聖彈劾百官。端良有才,撰《甲午日錄》,其如祖父貴慶直言得罪人,不為人喜。他曾奏劾重臣李鸿章女婿张佩纶。光绪二十二年,他和好友御史宗室溥松(端良祖父贵庆好友奕纪之孙)因涉同案被革職。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复起,受好友那桐推荐,參與籌辦安民公所(中國最早警察局雛形,臨時負責北京城市治安衛生)。安民公所立在北京燈市口裕興堂,端良為安民公所總辦八人之一,晚年虽貧困,但做事為百姓稱贊。安民公所八人總辦分别是:海福(字号鹤汀)、端良(礼部尚书贵庆孙,福建巡抚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瑞璸之子,字号简亭)、文祐(总理衙门英文翻译,字号佐卿)、胡图哩(定邊左副將軍绥远城将军永德子,刑部员外郎,字号景梅)、文绅(字号搢卿,淮安關監督,后杭州府知府)、延昌(正白旗图门氏,字号寿峰,惠陵监督外放南宁府知府,回京候补道员神机营)、书正(端甫,杭州织造)、继纲(振之,内务府奉宸苑郎中)。
  • 友:署福建布政使事鹽法道崇福(崇厚庵),其女兆佳氏嫁正紅旗瓜爾佳氏桂良家族的京畿道御史長秀,子咸豐六年進士文輅
  • 上司:都統巴清德、閩浙總督慶端。

著作[编辑]

《一鏡堂詩抄》二卷、《一鏡堂詩抄續抄》二卷,多委婉凄凉。友人和属下胡光瑩、耿日椿、王鏡元、梁卓英、林直、謝穎蘇、嚴麗正、興廉、朱寶善、單煥(孫女為錢恂妻)等為其題詞。

前任:
徐宗幹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1854年上任
繼任:
裕鐸

參考文獻[编辑]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1. ^ 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內閣奉上諭: 朕奉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懿旨:恭親王自簡授議政王以來。首贊樞廷。親賢輔翼。公忠體國於壹切用人行政。事無鉅細。綜核靡遺。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督軍剿賊。勤勞罔懈。於江皖地方。叠復名城。戰功卓著。甄拔所部將士。賢能稱職。前經簡授協辦大學士福建巡撫瑞璸老病昏庸。難期振作。著勒令休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