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白虎起源于中国上古对于的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四象之一、天之四灵之一,道教将其称为“监兵”[1],在不同的道经中有“帝君”、“圣将”、“神将”和“捕鬼将”等称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神格[编辑]
最早象征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于四象为少阴,在五行则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灵,汉代之后五行又与“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相联系,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中信的象征。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战神[2][3],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4],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凶神[5]。
崇拜[编辑]
汉时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会稽等地有在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的旧俗[6]。
而根据考证,对白虎的崇拜曾出现于古羌戎族,时至今日,中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白虎是其祖先,认为被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的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究其源头当是星宿神话在楚国对虎崇拜下的流变[7]。
文学[编辑]
在《南游记》中也有白虎精,和千里眼、顺风耳是一起被华光收服的妖。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编辑]
欲經一半,猴行者曰:「我師曾知此嶺(巾箱本作「領」)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妖恠(怪),以至吃人。」師曰:「不知。」良久,只見嶺後雲愁霧慘,雨細交霏;雲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系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蓮,十指如玉。睹此妖姿,遂生疑悟。猴行者曰:「我師不用前去,定是妖精。待我向前向他姓字。」猴行者一見,高聲便喝:「汝是何方妖恠,甚處精靈?久為妖魅,何不速歸洞府?若是妖精,急便隱藏形跡;若是人間閨閤,立便通姓道名。更若躊躇不言,杵滅微塵粉碎!」白衣婦人見行者語言正惡,徐步向前,微微含笑,問:「師僧一行,往之何處?」猴行者曰:「不要問我行途,只為東土眾生。想汝是火類坳頭白虎精,必定是也!」婦人聞語,張口大叫一聲,忽然面皮裂皺,露爪張牙,擺尾搖頭,身長丈五。定醒之中,滿山都是白虎。被猴行者將金鐶杖變作一個夜叉,頭點天,腳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藍靛青,發似硃沙,口吐百丈火光。當時,白虎精哮吼近前相敵,被猴行者戰退。半時,遂問虎精:「甘伏未伏!」虎精曰:「未伏!」猴行者曰:「汝若未伏,看你肚中有一個老獼猴!」虎精聞說,當下未伏。一叫獼猴,獼猴在白虎精肚內應。遂教虎精開口,吐出一個獼猴,頓在面前,身長丈二,兩眼火光。白虎精又云:「我未伏!」猴行者曰:「汝肚內更有一個!」再令開口,又吐出一個,頓在面前。白虎精又曰:「未伏!」猴行者曰:「你肚中無千無萬個老獼猴,今日吐至來日,今月吐至後月,今年吐至來年,今生吐至來生,也不盡。」白虎精聞語,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團大石,在肚內漸漸會大。教虎精吐出,開口吐之不得;只見肚皮裂破,七孔流血。喝起夜叉,渾門大殺,虎精大小,粉骨塵碎,絕滅除蹤。
参见[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白虎 |
參考文獻[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白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