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 |
---|---|
自治县 | |
![]() 中屏鎮 | |
坐标:25°33′25″N 102°28′00″E / 25.55707°N 102.46657°E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云南省昆明市 |
政府駐地 | 屏山街道 |
面积 | |
• 总计 | 4,233.91 平方公里(1,634.72 平方英里) |
人口(2006) | |
• 總計 | 457,719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650500 |
電話區號 | +86 (0)871 |
行政区划代码 | 53 01 28 |
網站 |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网 |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禄劝县人口的30.76%为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苗族和傈僳族。
名称由来[编辑]
禄劝古称“洪农碌券”[1],意为罗婺部族统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州,赛典赤嫌“夷名不雅训”改碌券为禄劝。
另有两种说法,一说“禄劝”为彝语“罗好知”的译音,意为有坚硬大石头的地方。另一说禄劝古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后来以官禄诱劝其归附,故名禄劝[2]。
历史沿革[编辑]
战国至秦朝,禄劝属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越嶲郡。蜀汉建兴三年(225),改属建宁郡。晋朝及南北朝,属宁州。隋朝,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地。唐朝初年,属南宁州总督府地。贞观六年(632),改属戎州都督府。贞观二十三年(649),为戎州都督府求州地。南诏国及大理国时期,禄劝为东霎37部的罗婺部、掌鸠法块部、洪农碌券部。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消灭了大理国。元宪宗四年(1254),罗婺部首先归附。元至元八年(1271),南诏37部改为南、北、中3路,仁德部(今寻甸)和于矢部(今武定)并入罗婆部为北路。十二年(1275),割仁德、于矢2部置武定路。二十六年(1289),设禄劝州。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武定府改为武定直隶州,禄劝州降为县。
民国元年(1912),禄劝县属武定直隶州。2年(1913),禄劝县改属滇中道。4年(1915),隶云南省公署。1949年,禄劝县隶武定专区。1953年4月,武定专区合并入楚雄专区。1958年4月,禄劝归入新成立的楚雄彝族自治州。1983年9月9日,改属昆明市。1985年11月25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
行政区划[编辑]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6个乡[3]:
屏山街道、撒营盘镇、转龙镇、茂山镇、团街镇、中屏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翠华镇、九龙镇、云龙乡、汤郎乡、马鹿塘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和禄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交通[编辑]
108国道、
滇中环线高速经过县境南部,
245国道穿过县境,县道皎平公路在皎平渡大桥与四川省会理县
213省道相连。
风景名胜[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南诏野史》:“禄劝为羁縻宗州地,蛮名洪农碌券”。
- ^ 禄劝县名由来.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 2016-08-29 [201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2) (简体中文).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10-31.
外部链接[编辑]
![]() |
会理县、会东县 |
东川市 | ![]() | |
武定县 | ![]()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 ||
| ||||
![]() | ||||
武定县 | 富民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