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關廟區大潭埤附近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山區拍攝)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編號為中華民國國道三號,簡稱福高(英文譯名:Formosa Freeway/Freeway No. 3),是臺灣第二條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因此一般俗稱為第二高速公路(簡稱二高),可依照興建區段與地理位置分為北二高、中二高、南二高等三大路段,全長431.5公里,為臺灣最長的高速公路,另有一條支線(臺北聯絡線)。
主要功能為分擔中山高速公路趨近飽和的車流量與具有平衡城鄉發展,因此全線主要穿越臺灣西部的中小型城鎮與鄉村地帶以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國道三號於1987年由北二高路段開始動工,1993年開始分段通車,2004年1月11日完成全線通車。
國道三號北起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的基金交流道,與基隆港西岸聯外道路(臺二己線)直接銜接,南至屏東縣林邊鄉大鵬灣端(近東港鎮界),續接大鵬灣環灣道路,貫穿整個臺灣西部,是總長431.5公里(主線)的封閉式汽車專用道路系統。
國道三號自北開始南行,依序經過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其中由於路段建設時的用地取得問題,在臺中市與彰化縣之間原本應該是南北走向的國道三號很例外地是呈現東西向的走向,自南部北上先經彰化縣芬園鄉[1],跨烏溪至臺中市霧峰區、烏日區之後,再向西行至彰化縣北部的彰化市,沿烏溪(俗稱大肚溪)西行至彰化縣和美鎮,轉個接近直角的大彎,跨越大肚溪進入臺中市海線地區[2]。相對於中山高當初規劃是以串聯臺灣西岸主要大城市為目的,考量到平衡地區發展、土地取得的成本與避免都市附近短途通勤車流造成阻塞,國道三號的選線皆刻意避開部分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並經過許多原本低度開發的鄉村地帶。
國道三號從北部開始分別在汐止系統交流道(新北市汐止區)、新竹系統交流道(新竹縣寶山鄉)與彰化系統交流道(彰化縣彰化市)與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交會,其中汐止到新竹的路段是行走較內陸的山區鄉鎮,新竹到彰化則是經由濱海地區,彰化以南的路段都是沿山區行走,直到南端的林邊為止都採取與中山高平行的路線;相對於原本中山高較為直線的規劃,國道三號因適應地形與避開人口已非常密集的市鎮,路線迂迴較明顯,沿途大量使用高架橋的方式穿越不平坦的地形,工程難度較國道一號提升許多,全程共有15個隧道,其中有9個是聚集在臺北盆地南邊的山區,沿線最長的隧道為1,875公尺長的木柵隧道。
除了主線外,國道三號在臺北南區設置用來連接台北市區的支線國道三甲(臺北聯絡線),在萬芳交流道與信義快速道路(又名臺北聯絡道信義支線,興建計畫編號:國道三乙)相接,而除了三個與中山高相交會的系統交流道外,兩條南北向的高速公路間還有新修築的十二條東西向快速公路與五條東西向高速公路互相連結,但這些東西向的高速與快速公路擁有各自的編號,並不屬於國道三號的一部份。
此外,2006年完工的北宜高速公路(國道五號)與國道三號在南港系統交流道相交,2009年完工的水沙連高速公路(國道六號)與國道三號在霧峰系統交流道相交。
目前已計畫將往南延伸至屏東楓港,以銜接南迴公路及連絡墾丁國家公園,可紓解恆春半島地區假日嚴重的車潮,也可解決無法興建南橫高的問題,礙於由原本的終點林邊開始修築延伸線將會有通過人口稠密地區、用地取得較為困難的問題,因此延伸起點初步決定由竹田、南州開始延伸,捨棄自目前的終點林邊起始的腹案[3]。
路線設計[编辑]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北起基金公路南至大鵬灣,主線長度431公里,幾何設計標準係以交通部於75年頒布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為主,並參考美、日設計準則,除北部行經丘陵及山嶺區路段採時速90∼100設計速率外,其餘主線設計速率均以時速120為標準,整體路面以柔性路面為主,但剛性路面鋪築範圍已大幅增加,包括部分爬坡車道、收費站、部分隧道路面及服務區的重車停車場等[4]。
- 車道數:6車道(中和至鶯歌以及霧峰至中興為8車道,九如至林邊及汐止系統交流道之主線路段為4車道)。
- 隧道斷面積120~160平方公尺,新店隧道則為230平方公尺。
- 構造物比例:橋梁總長約36.5%(157.5 km)、隧道3.2%(13.7 km)。
- 徵收土地共4,854公頃。
自1978年國道一號通車後,臺灣私有車輛逐年提高,國道一號亦日漸飽和、開始交通堵塞,為此,臺灣區高速公路局(今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1983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網路系統初步研究」,1984年辦理可行性研究與新北鶯歌段規劃。經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臺北都會區未來會出現沿西部麓山帶發展的新市鎮(如今日新北市汐止區、新店區、土城區、三峽區等等),因此北二高計畫循研究結果規劃路線,以達成改善路網、促進地區均衡發展等目標。北二高計畫路線自汐止系統交流道起,新竹系統交流道止,總長108公里(含北二高主線、桃園內環線及臺北聯絡線),沿線配置15座一般交流道、5座系統交流道、2處收費站及1個服務區,另計有24座隧道、226座橋樑。
1987年北二高開始動工,隔年年底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下稱二高後續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出爐,高公局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設規劃,擬定下列五個路線:
經專家學者評估後,認為C線於臺中都會區形成環狀系統,有助於改善周遭地區(臺中港、彰濱工業區、豐原等地)交通,列為建議路線。
1989年7月,行政院核定二高後續計畫,路線採建議之C線,起於基隆、於汐止銜接北二高計畫路線、於新竹系統交流道續往南至林邊,總長約401公里(含二高後續計畫主線333公里、環支線68公里),沿線配置40座一般交流道、8座系統交流道、9處收費站、6個服務區及10座隧道,同時修訂臺中環狀系統,暫緩臺中東側大坑山區的國道興建。
1990年北部第二高速公路工程處、南宜快速公路工程籌備處[5] 合併為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下稱國工局),接掌興築北二高及二高後續計畫,草屯以南路線修正計畫於1991年通過,中部路線因欲整合西濱快速公路較晚通過。
經過數年的興築後,北二高於1993年至1997年間陸續分段通車,二高後續計畫主線亦於1998年起陸續通車,2004年1月11日全線通車後曾公開徵求命名,最後選定以台灣的別名福爾摩沙作為國道三號的正式名稱而成為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各路段詳細通車時間以及大事記如下:
後續工程[编辑]
(由北至南排列)
車道數[编辑]
區間 |
車道
南下+北上=南北 |
速限 |
備註 |
基金交流道-汐止系統交流道 |
3+3=6 |
90km/h |
|
汐止系統交流道主線 |
2+2=4 |
|
汐止系統交流道-中和交流道 |
3+3=6 |
|
中和交流道-土城交流道 |
4+4=8 |
100km/h |
|
土城交流道-大溪交流道 |
4+4=8 |
110km/h |
|
大溪交流道-霧峰交流道 |
3+3=6 |
|
霧峰交流道-南投交流道 |
4+4=8 |
|
南投交流道-名間收費站 |
3+3=6 |
|
名間收費站-名間交流道 |
4+3=7 |
|
名間交流道-九如交流道 |
3+3=6 |
|
九如交流道-南州交流道 |
2+2=4 |
|
南州交流道-大鵬灣端 |
2+2=4 |
90km/h |
|
相關資訊[编辑]
國道三號
沿線隧道一覽
隧道名稱 |
平均長度 |
基隆隧道 |
1,252公尺 |
七堵隧道 |
543公尺 |
汐止隧道 |
655公尺 |
福德隧道 |
1,744公尺 |
木柵隧道 |
1,862公尺 |
景美隧道 |
569公尺 |
新店隧道 |
1,204公尺 |
碧潭隧道 |
512公尺 |
安坑隧道 |
432公尺 |
中和隧道 |
850公尺 |
埔頂I隧道 |
530公尺 |
埔頂II隧道 |
335公尺 |
大林隧道 |
154公尺 |
蘭潭隧道 |
1,223公尺 |
中寮隧道 |
1,843公尺 |
- 收費方式:採用計程收費方式計費,每日每車前20公里免費,20公里至200公里間採用每公里1.2元計費,200公里以後採用每公里0.9元計費,如遇特殊節日(如春節等連續假日)則採取不同費率計費。
- 服務區:關西、西湖、清水、南投、古坑、東山、關廟。
- 休息站:木柵(北上)、寶山(南下)、新化(整修中)
(註:國道三號的“休息站”原稱“停車場”,可停車輛數較少且僅有廁所及自動販賣機設施,並未有餐廳、商店與加油等服務。)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幹線 |
|
|
|
支線、環線 |
|
|
計劃路線 |
|
|
幹線拓寬線 |
|
|
道路設施 |
|
|
業務機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