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熊圍
穴熊圍(穴熊囲い、あなぐまがこい)是日本將棋圍玉之一,無論居飛車或振飛車都常使用。雖然需要很多手數完成,卻是最堅固的圍玉。
概要[编辑]
把端筋(第1或第9行)香車往前移一格,再將玉潛入其下,形如熊潛藏進洞穴,古代也有「岩屋」、「獅子入洞」的說法。
穴熊原本是振飛車用來對付居飛車的圍玉,後世稱為振飛車穴熊,是從江戶時代就存在的戰法。過去的職業棋士對穴熊評價很低,有「下穴熊之類不會變強」[1]的偏見。然而,穴熊在1970年代由大内延介等人證明優秀。其後,田中寅彦等人在對抗振飛車時圍出了居飛車穴熊。之後居飛車穴熊越來越發達,席捲了將棋界。如何對抗居飛車穴熊已經成為振飛車方最大的課題。另外,在現代將棋中,穴熊不僅出現在對抗型,在相振飛車戰型,甚至是矢倉和角交換等相居飛車戰型中,也常出現轉換成穴熊的情況,可見重視自玉堅固程度的穴熊已經成為現代將棋的象徴。
優點[编辑]
金銀的連結密集,因而非常堅固,再加上玉將離戰場十分遙遠,形成「絕對不會被王手(別稱Z,ゼット)」的形勢,對手因此必須避免犧牲大量棋子。基於這些優點,穴熊方得以採取大膽捨大駒(飛車和角行)的作戰,被稱為「只有穴熊才能做到的攻擊」。
缺點[编辑]
圍玉所需的手數非常多,對手常常在穴熊完成前就挑起戰事。圍玉完成後,因為棋子集中在盤上一側,自陣有許多空隙容易被對手打入角行,或利用成步海淹沒。雖然穴熊橫向的守備力很高,但對上方或端攻較弱,可以用雀刺攻略。在終盤時,因為玉將躲在棋盤的角落,被攻擊時無處可逃。最後,因為自陣空隙太多容易被對手入玉,這種時候就完全沒有勝算。這種圍玉沒有被破壞卻輸棋的狀況被稱為「姿燒穴熊(烤全熊)」。另外,如果桂馬被迫跳離,俗稱「脫褲」,穴熊會大大弱化[2]。
另外,居飛車穴熊多有遭對手角道直射的疑慮,因此許多居飛車穴熊攻略法都含有角行戰術。
攻略法[编辑]
利用桂、香、步等「小駒」攻擊很有效,因為即使被吃走,也很難做為穴熊方防守用的棋子。特別是利用成步(と金)攻擊的「成步海」手法,雖然速度比較慢,卻很難招架。避開對手圍玉中守備的金銀,純作一間飛車、地下鐵飛車之類的端攻,也是有效的戰略。在對抗的居飛車穴熊的戰略中,以四間飛車的「藤井系統」最為知名。藤井系統省略自己的圍玉,通常都維持居玉,直接將手數用於端攻,搭配角道,企圖在對手完成居飛車穴熊前就攻進敵陣。其他還有中田功XP等戰法。
穴熊的變體[编辑]
最普遍的穴熊以金銀三枚圍玉。在振飛車穴熊中,金將二枚可以配置於3九(7一)、4八(6二)。若攻勢從正面來,則調整為3八(7二)、4八的「金無雙型」;若攻勢從側面來,則調整為普遍行穴熊。
現代穴熊由廣瀨章人發明。只用金銀二枚圍玉,雖然不甚堅固,但左金配置於七段待機,進可攻、退可守,保有自陣均衡,可用於攻擊的棋子也更多。
以金銀4枚圍玉的穴熊非常堅固,以前大多由四枚銀冠發展而來,現在也有一開局就以四枚穴熊為目標的情況。種類包含業餘強手田尻隆司發明的田尻穴熊、松尾步發明的松尾流穴熊,以及惡名昭彰的Big4。
參考資料[编辑]
- 小倉久史著 『下町流三間飛車―居飛穴攻略の新研究 (振り飛車の真髄)』、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6年 ISBN 4839920524
- 週刊将棋 (编), 役に立つ将棋の格言99, 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2004
- 塚田泰明監修、横田稔著『序盤戦! 囲いと攻めの形』、高橋書店、1997年 ISBN 4-4711-3299-7
- 原田泰夫 (監修)、荒木一郎 (出版) 森内俊之等(編者) 2004 日本将棋用語事典 東京堂出版 isbn 4-490-1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