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馱摩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笩駄摩那
筏馱摩那
Vardhamāna
筏馱摩那的塑像
知名于耆那教第24代蒂爾丹嘉拉
前任巴溼伐那陀
继任

筏馱摩那[1],或譯笩駄摩那伐達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Vardhamāna,约前599年—前527年[2],意謂光榮者),又名尼乾陀若提子,或尼乾子,或尼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印度列国时代跋耆国人,耆那教的創始者,被教徒尊稱為大雄Mahāvīra,音譯摩訶毘羅,即偉大的英雄)。耆那教相信,他是第24位并且是最后一位蒂爾丹嘉拉(tīrthankara,意謂祖師)。

筏馱摩那與釋迦牟尼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且与釋迦牟尼的生平类似,筏馱摩那被佛教歸入六師外道

名稱[编辑]

佛經記載其名為尼乾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梵語:Nirgrantha-jñāniputra、巴利語:Nigaṇṭha-nāṭaputta印度俗語:Niggaṃtha-nāyaputta[3]),或尼乾子。尼乾是他的教派名稱,意為離繫、無繫,其名為若提子,代表是若提氏族(Jñāta,智慧)出身。筏馱摩那本為尼乾陀派的修行者,後來革新教義,成立了耆那教[1][4][5][6]

生平[编辑]

筏馱摩那的出生地點,自古有許多說法,有三種說法最被人所熟知:包括今天的瓦伊沙利縣比哈爾邦贾穆伊,或是王舍城附近的那爛陀。其中比哈爾邦贾穆伊即是十六雄国时期跋耆国首都吠舍离外45公里的贡得村。

筏馱摩那與釋迦牟尼一樣,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他的父親為出身自甘蔗王朝刹帝利,名為Siddhartha,母親是離車部落英语Licchavi (clan)的公主,名為Trishala。三十歲時筏馱摩那放棄了財產、家庭(他有一個妻子和女兒)和舒適的環境,決定出走尋求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覺醒。在之後的十二年半,他透過進行密集的冥想和深度的懺悔,最終得到了專一知識(Kevala Jñāna),也就是最終的啟示。之後,他用餘下的三十年生命遊方傳道,走遍了印度,傳授他的哲學,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和平主義反暴力,還有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執着五誓言。筏馱摩那認為,透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觉悟的人,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勝者,故稱耆那教

筏馱摩那在波婆城英语Pāvā(Pāvā,今日的波婆普里城英语Pawapuri)辭世[7][8][9][6][10],年七十二,白衣派認為他在公元前527年涅槃,而天衣派認為是公元前468年。耆那教文獻對他涅槃的描述各不相同,有些描述了一個簡單的涅槃,而另一些則講述了眾神和國王參加的盛大慶典。 根據Jinasena的《Mahapurana》,天人前來參加他的葬禮。 天衣派傳統的《Pravachanasara》說,他死後只留下指甲和頭髮,身體的其餘部分像樟腦一樣揮發在空氣中[11]。在一些文本中,筏馱摩那在72 歲時,在六天的時間裡向一大群人講道,大眾在這期間內睡著,醒來發現他已經消失了(只剩下他的指甲和頭髮,並由他的追隨者火化)[12]

生筏馱摩那前有弟子多人,賢者十一人,在其逝世後,是由印德拉菩提(Indrabhūti)與蘇達摩(Sudharma)繼續傳道。

佛教記載[编辑]

中阿含經·尼乾經》記載了他的宿作因學說,教導用苦行消除舊業,然後避免增添新業,若業盡則能解脫

亦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註釋與引用[编辑]

  1. ^ 1.0 1.1 全國宗教資訊網.筏馱摩那.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2. ^ Mahavira (Jaina teacher)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英语). 
  3. ^ Hermann Jacobi. On Mahāvīra and his Predecessors.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4. ^ 《慧琳音義》:「尼乾陀此云無繼,是外道總名也。若提云親友,是母名。」
  5. ^ 《玄應音義》:「尼乾或作尼乾陀,應言泥健連他,譯云不繫也。」
  6. ^ 6.0 6.1 Pali Proper Names. Nigantha Nātaputta (Nāthaputta).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7. ^ Zimmer, Heinrich (1953) [April 1952], Campbell, Joseph (ed.), Philosophies Of Indi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p. 222.
  8. ^ Dundas, Paul (2002) [1992], The Jains (Second ed.), Routledge, pp. 22–24.
  9. ^ 中阿含經·優婆離經(一三三經)》:「尼揵親子即吐熱血,至波惒國(Pāvā),以此惡患,尋便命終。」
  10. ^ Vijay K. Jain. Ācārya Samantabhadra’s Svayambhūstotra. 2015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11. ^ Pramansagar, Muni (2008), Jain Tattvavidya, India: Bhartiya Gyanpeeth, pp. 38–39.
  12. ^ von Glasenapp, Helmuth (1925), Jainism: An Indian Religion of Salvatio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ing House (Reprinted 1999), p. 328.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