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王朝
![]() |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6年7月4日) |
第七次反法同盟之战 | |||||||
---|---|---|---|---|---|---|---|
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 | |||||||
點擊圖片連結至戰鬥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四臂村、利尼、滑鐵盧戰役 | |||||||
| |||||||
参战方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兵力 | |||||||
800,000 – 1,000,000人 | 28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50,825人以上 | 68,000人以上 |
百日王朝(法語:Cent-Jours)又稱第七次反法同盟戰爭,是指拿破仑一世從厄尔巴岛逃離後重返法国,至路易十八二次復辟的一段時期。
1815年3月20日,正处于被流放状态的拿破仑从厄爾巴島逃回法国,重新集结军队,推翻了波旁王朝并再度称帝;6月28日,因为拿破仑在滑鐵盧戰役的失败,拿破仑被再次流放到更遠的圣赫勒拿岛上,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第二次重返帝位总共11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这次事件也被称为第七次反法联盟之战,反法联盟成员国包括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奥地利与部分德意志邦国。联盟宣称拿破仑并不能成为法国的皇帝而应当被逮捕。
流放的日子[编辑]
拿破仑在厄尔巴岛度过了11个月的放逐生活。期间,他一直很关心法国的状况。当他得知波旁王朝未能很好地处理法国事务时便为此深深不忿。拿破仑想不到他所缔造的帝国会衰弱到如此地步。恰在此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又蠢蠢欲动,企图与普鲁士共谋波兰与萨克森的领地,差点让维也纳会议的其他代表国相互开战。
就在欧洲众强国不和之际,拿破仑乘机卷土重来。当时俄罗斯、普魯士、英国与西班牙释放了法军俘虏,这一举动,直接为拿破仑提供了许多的的军事人力资源。同一期间,波旁王朝的支持者和在维也纳的全权代表为防止拿破仑逃走,曾想把他流放到亞速爾群島,甚至刺杀他,但未付诸实践。
重返法国[编辑]
历史系列条目 |
||||||||
---|---|---|---|---|---|---|---|---|
法國历史 | ||||||||
![]() ![]() ![]() | ||||||||
|
||||||||
![]() | ||||||||
1815年2月26日,当英法警卫舰队不在时,拿破仑与大约600名追随者逃离意大利费拉约港,于3月1日到达法国南岸城市昂蒂布。除了有较多保皇势力的普罗旺斯之外,所有法国地区的人民都热烈欢迎拿破仑。他们对波旁王室毫无好感,所以拿破仑重夺权力不費多少时间。他马上重建势力:3月5日,第五与第七步兵师投靠拿破仑。曾经投靠波旁王朝的米歇尔·内伊也倒戈相向,在3月14日带领六千名士兵向拿破仑投诚;五日后,在路易十八逃走后,拿破仑与他的军队进驻巴黎。当时巴黎一个亲拿破仑的报纸《Le Nain Jaune》在4月25日一篇文章中,發現总结不同時間點的新聞報導後,拿破仑登陆后各个报章的标题颇能反映当时局势的变化,儘管文章都是採取自當時的小報,而引用的內容也有些加油添醋,但拿破仑的進攻速度的確相當驚人:[註 1]
曾经有一则趣闻轶事提现拿破仑的魅力与声望:路易十八派出士兵阻止拿破仑夺权,作為前鋒的第五步兵團在1815年3月7日於格勒諾布爾以南與拿破崙一方的軍隊对峙,拿破崙在兩邊爆發衝突之前親自下馬獨自面對第五團士兵。他扯开自己的大衣,高呼:“如果你们想开枪射向你们的皇帝,那就快射吧!”,第五步兵團全體士兵立即高呼:“皇帝萬歲!”(Vive L'Empereur!)並随即投靠了拿破崙。[3]
拿破仑没有被人民的热情冲昏头脑,深知权力得来不易。凭人民支持他、讨厌患痛风的路易十八和朝臣对他的谄媚,他才可以和平夺取政权。他也知道法国人民定不会容忍独裁,所以要想办法管理好新法国。于是,他在返回巴黎途中,不断宣传自己会实现改革与以宪法治国。拿破仑政府提出不少承诺,既满足人民的期望,也尝试消除邻国的忧虑与疑心。
再度掌权[编辑]
考虑到拿破仑的心力与健康,王朝能否复兴值得商榷。但一般认为,拿破仑仍然有卷土重来的能力。当时他面对正在变化的局势不禁有些困惑:他左右为难,面对臣民们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要求,似乎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他还要与从前对其绝对服从的部下妥协,故此身心俱疲。不过,当他放下议会事务,重返战场的时候,拿破仑又重新显示出了他的军事与领导才能,再度缔造了他在1814年的辉煌战绩。
有人认为拿破仑政权之衰落,始于俄法战争之失败。但另有一说指出这种论调不正确:令拿破仑颓废的流放生活,比俄罗斯之冬的杀伤力更大。在厄尔巴岛时,他变得毫无生气,又变得愈来愈胖;在1815年初,他更开始有肠胃问题,虽然不很严重。但总的来说,法国的转变比拿破仑的健康更重要,而且又大大限制了这位法国皇帝的权力。他曾经对班傑明·康斯坦说过:“我老了。也许,当安静的立宪皇帝比较适合我,更适合我的儿子。”这一说法认为,拿破仑虽明白当下的情况,但心里始终不接受立宪,故此一直心绪不安。
滑鐵盧戰役[编辑]
由于戰前夜曾下过雨,拿破仑等待環境变乾,在延迟了数小时後才于6月18日在滑铁卢開始交戰。但是到了近黄昏之时,法军仍未能击退陡坡上威灵顿的军队。当普鲁士大军压境,攻击法军右翼时,拿破仑企图阻止联军会合的策略失败了。法军败走,而联军则步步紧迫。格魯希元帥受拿破崙之命,率領法軍三分之一的軍隊去追擊普魯士軍。然而格魯希卻一味固執地、絲毫不懂應變地執行死命令,罔顧手下的勸告,錯過了增援拿破崙的機會。6月19日,擊敗了普魯士第三軍,隨後又擊敗了第二軍。他虽成功掩護拿破崙並带领北方军队撤退,可能让法军重整旗鼓,但为时已晚。法军大势已去,不能抵抗联军猛攻,只能撤退到巴黎。
帝国覆灭[编辑]
滑铁卢战役结束三日后,拿破仑返回巴黎,但仍然希望平息国内的不满。然而,国会与民众不容许拿破仑继续执政。只有拿破仑与他的弟弟呂西安·波拿巴仍然相信他们可以解散国会和建立君主專制,以期挽狂澜于既倒。不过就连军部总长路易·尼古拉·達武将军也认为,法国的命运之在乎议会的决定。
拿破仑的成功,曾经吸引法国人远离从法國大革命坚持的原则,但现在法国又重返起点。拿破仑从1796年到1814年的战役令法国大大扩张版图;但现在的失败却可能令法国得不偿失。与其负隅顽抗,不如由塔列朗以“正统原则”捍卫法国。拿破仑最后认清事实,终于在6月22日退位,並禪讓予其子拿破仑二世。由于拿破仑二世仍在奥地利,所以此次的禪位仅具有象徵意義。6月25日,新临时政府总理約瑟夫·富歇暗地里向拿破仑通知,告诉他一定要逃离巴黎。拿破仑到达前妻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的家馬爾梅松城堡,亦即约瑟芬在他第一次退位前逝世的地方。6月29日,普鲁士军继续追击,誓取拿破仑,活要拿人,死要拿屍。拿破仑于是向西逃到羅什福爾,希望能逃到美国。然而拿破仑似乎侥幸希望列强对他宽大处理,所以在港口滞留数日,最终没能出发前往美国。
这位前法国皇帝在7月17日被俘虜,最后發配到更蠻荒之地。路易十八则返回巴黎,在反法同盟联军保护下在7月8日再度复辟。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结束。
年表[编辑]
日期 | 關鍵事件 |
---|---|
2月26日 | 拿破崙逃離厄爾巴島。 |
3月1日 | 拿破崙在昂蒂布附近登陸。 |
3月13日 | 維也納會議宣布拿破崙的王位非法。 |
3月14日 | 元帥內伊曾經說會將拿破崙用鐵籠子關住,押回巴黎,但他最終仍帶著6000名士兵投靠了拿破崙。 |
3月15日 | 拿破崙的妹夫和那不勒斯王國國王繆拉在得知拿破崙越獄后,為了他的王位向奧地利宣戰。 |
3月17日 | 第七次反法同盟成員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協定各派兵150,000人以終結拿破崙的統治。 |
3月20日 | 拿破崙重返巴黎——百日王朝開始。 |
4月9日 | 繆拉試圖帥那不勒斯軍強渡波河。然而,他在奥基奥贝洛戰役中被擊敗,因此在餘下的戰爭中,那不勒斯軍不得不全面撤退。 |
5月3日 | 弗雷德里克·比安奇的奧地利第一軍在托倫蒂諾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繆拉。 |
5月20日 | 在繆拉逃往科西嘉島后,那不勒斯的將領向奧地利求和,而後簽署了卡薩蘭薩條約。 |
5月23日 | 費迪南四世恢復了在那不勒斯的王位。 |
6月15日 | 法軍跨過國界線進入荷蘭聯合王國。 |
6月16日 | 拿破崙在里尼會戰中擊敗布呂歇爾。同一時間,內伊元帥和威靈頓公爵在四臂村之戰的結果卻是難解難分。 |
6月18日 | 在滑鐵盧難分難解的激烈戰鬥后,威靈頓和布盧徹徹底擊敗了拿破崙的法軍。同時進行的瓦爾夫戰役持續到第二日,格魯希元帥獲得了對約翰·馮·蒂爾曼的毫無意義的勝利。 |
6月21日 | 拿破崙返回巴黎。 |
6月22日 | 拿破崙宣布讓位給他的兒子。 |
6月29日 | 拿破崙離開巴黎前往法國西部。 |
7月7日 | 格拉夫·冯·齐腾的普魯士第一軍進入巴黎。 |
7月8日 | 路易十八的王位恢復——百日王朝結束。 |
7月15日 | 拿破崙向貝列羅凡號的馬他倫船長投降。 |
10月13日 | 繆拉于五日前到達皮佐,希望恢復他的統治,而後在那裏被處死。 |
11月20日 | 巴黎和約簽訂。 |
注释[编辑]
- ^ 在诸多文献里误认为这段文章来自另一份法国报纸《世界箴言报》[1][2]
- ^ 原文如下:
Le 26, le Corse est parti de l’Ile d’Elbe ;
Le 30, Buonaparte est débarqué à Cannes avec 600 hommes ;
Le 4 mars, le général Bonaparte s’est emparé de Grenoble ;
Le 11, Napoléon a fait son entrée à Lyon ;
Hier l’Empereur a été reçu à Fontainebleau au milieu des acclamations ; Et sa Majesté Impériale et Royale est attendue aux Tuileries demain 20 mars...
原文的意思和网络上流传的中文版本有微妙的不同。
参考资料[编辑]
- ^ Wit, wisdom and foibles of the great: together with numerous anecdotes illustrative of the characters of people and their rulers, p.462.
- ^ Wit, wisdom and foibles of the great: together with numerous anecdotes illustrative of the characters of people and their rulers.
- ^ McLynn 1998,第60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