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或在 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2月3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
綠建築標章(英語:EEWH,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 和 Health(健康)之簡稱),為中華民國之綠色建築認證標準。[1]
- 1999年,標章制度開始實施,並建立「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及「污水垃圾改善」等七項指標。
- 2003年,增加「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兩項指標。
- 2007年,建立分級評估制度,依優劣分為「鑽石」、「黃金」、「銀」、「銅」及「合格」五級。[2]
評鑑標準[编辑]
為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與國際綠建築接軌,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2007年又增訂完成「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其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等五級,而該分級評估制度除與國際趨勢同步,也是提升綠建築水準的有效策略,同時我國的「綠建築」可重新定義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
綠建築標章制度在設計上包括了針對完工建築物頒發之「綠建築標章」、以及針對規劃設計完成以書圖評定方式通過的「候選綠建築證書」兩項,主要是希望藉由候選證書的評定,提供事先評估並調整不適當設計的機會,減少建築物完成後無法修改或必須耗費更大成本改正的狀況,是一個獨步全球的設計,也成為後續綠建築政策推動的重要工具,若要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包括「日常節能」及「水資源」二項必要指標,及由其他七項指標任選兩項之選項指標。
參考文獻[编辑]
- ^ 存档副本 (PDF).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02).
- ^ 存档副本.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