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
(重定向自縣長)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2年6月13日) |
政治系列的一部份 |
行政機構 |
---|
國家元首 虛位元首 |
政府 |
集體負責制 |
|
|
政党与政府行政 |
制度 |
列表 |
政治主題 |
縣長為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均以万户以上之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则称县长。清代时,称知县。中华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知县改为县知事。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县长,沿用至今。与县平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旗的行政长官则称旗长。
大中華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如有類似於「縣」的行政區劃,通常也會將其最高首長的予以套用。縣長的對應英文翻譯為「Magistrate」,意思為裁判官或長官。
近代[编辑]
中華民國[编辑]
在1999年臺灣歷經李登輝總統凍省後,縣長取代省長,成為地方一級行政首長,與省轄市市長位階相同。有時縣市長會仿古制稱為「百里侯」,如縣市長選舉常在新聞報導中被稱為「百里侯之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乡长。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执行党政合一的行政体制,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县委书记),一般也是中共在该县的县委副书记。
翻译[编辑]
美國[编辑]
马来西亚[编辑]
马来西亚的县长是二级行政首長(在东马为三级),然而县长只管理土地相关事务,行政管理权是在地方政府市长/主席手上。
另見[编辑]
![]() | 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