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助委员会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0年4月13日) |
经济互助委员会 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Sovét Ekonomícheskoy Vzaimopómoshchi (BGN/PCGN Russian) Sovet Ekonomičeskoj Vzaimopomošči (GOST Russian) | |||||||||||||||||||||||
---|---|---|---|---|---|---|---|---|---|---|---|---|---|---|---|---|---|---|---|---|---|---|---|
1949-1991 | |||||||||||||||||||||||
![]() 经互会成员国地图
成员国 中途退出的成员国
联系国
观察员国 | |||||||||||||||||||||||
地位 | 经济联盟 | ||||||||||||||||||||||
总部 | 莫斯科 | ||||||||||||||||||||||
官方语言 | 俄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德语、匈牙利语、蒙古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越南语 | ||||||||||||||||||||||
会员国 | ![]() ![]() ![]() ![]() ![]() ![]() ![]() ![]() ![]() ![]() | ||||||||||||||||||||||
历史时期 | 冷战 | ||||||||||||||||||||||
• 组织成立 | 1月5日-8日 1949年 | ||||||||||||||||||||||
• 解散 | 6月28日 1991年 | ||||||||||||||||||||||
• 苏联解体 | 12月26日 | ||||||||||||||||||||||
面积 | |||||||||||||||||||||||
1960 | 23,422,281平方公里 | ||||||||||||||||||||||
1989 | 25,400,231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89 | 504百万 | ||||||||||||||||||||||
货币 | |||||||||||||||||||||||
行驶方位 | 右 | ||||||||||||||||||||||
|
東方集團 |
---|
![]() |
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語: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缩写:СЭВ),中文简称经互会,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繼承莫洛托夫计划後的經濟合作計劃。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佈解散。
主要事件[编辑]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1949年加入,1961年停止參與活動,1987年正式退出),东德(1950)、蒙古人民共和国(1962)、古巴(1972)和越南(1978)分别加入。
1956~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例行會議。
1961年,中蘇關係破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接受蘇聯的指令,於1961年12月宣佈停止參與經互會一切活動。
1964年9月起,南斯拉夫在专门协定基础上参加经互会一些机构的工作。1973年以后,经互会先后同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四国签订了合作协定。
经互会从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贸易额仅次于欧共体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对经互会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经互会也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由于东欧剧变,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一样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组织机构[编辑]
- 经互会会议: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成员国政府首脑率领的代表团组成,每年召开一次。如经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成员国同意,还可以随时召开经互会的非常会议。会议轮流在其成员国首都举行,由东道国代表团长担任会议主席。
- 执行委员会:执行和管理机构。由成员国各派一名副总理作为常驻代表组成,一般每季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主席由各成员国代表依照国家名称的西里尔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 合作委员会:受执委会领导,由各成员国选派一名有关主管机关的领导人组成。
- 常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下属机构,各国可以有选择地参加。1988年,有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和平利用原子能等24个常设委员会。
- 秘书处:行政和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有秘书一人和副秘书若干人。
此外,经互会还设有法律、价格、水利、商业、发明事业、内贸、船舶和劳动等各部门代表会议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国际经济问题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和管理问题国际研究所三个研究所。
称呼[编辑]
各會員國語言的稱呼(含已消亡國家)[编辑]
以下為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各會員國官方語言中的稱呼:
會員國 | 官方語言 | 名稱 | 縮寫 |
---|---|---|---|
![]() |
保加利亞語 | Съвет за икономическа взаимопомощ (Sǎvet za ikonomičeska vzaimopomošt) |
СИВ (SIV) |
![]() |
西班牙語 | Consejo de Ayuda Mutua Económica | CAME |
![]() |
捷克語 | Rada vzájemné hospodářské pomoci | RVHP |
斯洛伐克語 | Rada vzájomnej hospodárskej pomoci | RVHP | |
![]() |
德語 | 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 | RGW |
![]() |
匈牙利語 | Kölcsönös Gazdasági Segítség Tanácsa | KGST |
![]() |
蒙古語 | Эдийн засгийн харилцан туслалцах зөвлөл (Ediin zasgiin khariltsan tuslaltsakh zövlöl) |
ЭЗХТЗ (EZKhTZ) |
![]() |
波蘭語 | Rada Wzajemnej Pomocy Gospodarczej | RWPG |
![]() |
羅馬尼亞語 | 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 | CAER |
![]() |
俄語 | 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Sovet ekonomicheskoy vzaimopomoshchi) |
СЭВ (SEV) |
烏克蘭語 | Рада Економічної Взаємодопомоги (Rada Ekonomichnoyi Vzayemodopomohy) |
РЕВ (REV) | |
白俄羅斯語 | Савет Эканамічнай Узаемадапамогі (Saviet Ekanamičnaj Uzajemadapamohi) |
СЭУ (SEU) | |
烏茲別克語 | Ўзаро Иқтисодий Ёрдам Кенгаши (O'zaro iqtisodiy yordam kengashi) |
ЎИЁК (O'IYoK) | |
哈薩克語 | Экономикалық өзара көмек кеңесі (Ekonomıkalyq ózara kómek keńesi) |
ЭӨКК (EÓKK) | |
格魯吉亞語 | ორმხრივი ეკონომიკური დახმარების საბჭო (Ormkhrivi Ekonomikuri Dakhmarebis Sabcho) |
ოედს (OEDS) | |
阿塞拜疆語 | Гаршылыглы Игтисади Јарадым Шурасы (Qarşılıqlı İqtisadi Yardım Şurası) |
ГИЈШ (QİYŞ) | |
立陶宛語 | Ekonominės Savitarpio Pagalbos Taryba | ESPT | |
摩爾達維亞語 | Консилюл де Ажутор Економик Речипрок (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 |
КАЕР (CAER) | |
拉脫維亞語 | Savstarpējās ekonomiskās palīdzības padome | SEPP | |
吉爾吉斯語 | Өз ара Экономикалык Жардам үчүн кеңеш (Öz ara ekonomikalık jardam üçün keŋeş) |
ӨАЭЖҮК (ÖAEJÜK) | |
塔吉克語 | Шӯрои Барои Кумак Иқтисодии Муштарак (Shūroi baroi kumak iqtisodii mushtarak) |
ШБKИМ (ShBKIM) | |
亞美尼亞語 | Խորհուրդը փոխադարձ տնտեսական աջակցության (Khorhurdy p'vokhadardz tntesakan ajakts'ut'yan) |
Խփտա (KhPTA) | |
土庫曼語 | Ыкдысады Өзара Көмек Гүррңи (Ykdysady özara kömek gürrüňi) |
ЫӨКГ (YÖKG) | |
愛沙尼亞語 | Vastastikkuse Majandusabi Nõukogu | VMN | |
![]() |
越南語 | Hội đồng Tương trợ Kinh tế | HĐTTKT |
前會員國(前观察员)[编辑]
會員國 | 官方語言 | 名稱 | 縮寫 |
---|---|---|---|
![]() |
阿爾巴尼亞語 | Këshilli i Ndihmës Ekonomike Reciproke | KNER |
![]() |
漢語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經互會 |
总部及出版物[编辑]
总部设在莫斯科,出版物有月刊《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
主要活动[编辑]
经互会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其存在期间发生了几次改变。在成立初期,主要是进行贸易,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并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80年代中后期,改为发展各成员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直到其解散。
经互会和欧共体的异同[编辑]
虽然经互会被认为是“东欧国家的欧共体”,但不论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都很不相同。实际上,经互会本身对标的是美国带头建立且直接加入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而不是后来由欧陆国家自发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和之后的欧共体。但是,和美国不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直接相邻,不能容许阵营内其他次要国家绕过自己建立共同体,因此东欧缺乏像欧共体一样的超国家组织。
在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国家共拥有西欧国家的2亿7千万人口,其组织的目的是创造欧洲的内部共同市场,消除关税壁垒和行政壁垒,从而加强经济竞争力。虽然欧共体也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其经济目的是占主要的。其成员国虽然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但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欧共体内工业化相对较落后的葡萄牙和希腊也能适应跨国单一市场。由于没有美国的直接参与,成员国之间的平等性也得到较好的尊重,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具备碾压性的经济实力。和现在的欧盟相似,其前身欧共体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但在作出该决议之前,在得到各成员国的充分考虑和妥协之后作出的协议和决议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应。
经互会在其解散之前,共拥有4亿5千万人口,成员国虽然只有10个,但是却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地理差异也非常巨大,古巴、蒙古和越南是当时世界上较落后的国家,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状况则较为发达。由于苏联在众成员国中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苏联成为该组织的超然领导者,各国实际话语权严重不对等,东欧国家和其他成员国均认为其处于组织的次要地位。苏联在“协调国民经济计划”的旗号下经常通过制定指引性的计划经济对成员国进行经济上的干预,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属于从属地位。一方面各国国内的生产依赖于计划而非市场,另一方面国家间经济交换又使用货币或实物贸易,国内和国际商品流通体系不匹配,政府作为两者的媒介有巨大的寻租空间,经互会也不可能成为纯粹的经济组织。另外,经互会并非一个超国家组织,其作出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应,只要一国认为其决定有损于本国利益,该成员国可以拒绝执行,但这种情况较少出现。阿尔巴尼亚因为拒绝接受苏联的指令而最后宣布退出该组织。
相关条目[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