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在台協會
![]() 美國在台協會標誌 | |
標語 |
立穩根基,共創未來 Strong Foundation, Bright Future |
---|---|
成立時間 | 1979年1月16日(40年327天) |
創始人 | 費浩偉 |
類型 |
![]() |
總部 |
![]() |
地點 | |
起源 | 《与台湾关系法》授權設立 |
服務地區 |
![]()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基隆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宜蘭縣 花蓮縣 |
服務 |
代行使領館職能 美國簽證申請 美國公民服務 |
主席 | 莫健 |
台北處長 | 酈英傑 |
分支機構 |
高雄分處 商務組 |
員工 | 450人以上 |
網站 | www.ait.org.tw |
美國在台協會(英語: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缩写为AIT),是美國國務院依據《与台湾关系法》及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此機構成立的背景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治理當局(1979年1月1日前,美方以其正式名稱中華民國稱之)外交關係終止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該協會雖然屬於民間團體性質,但是臺北辦事處則實質辦理相當於美國大使館的館務[2];臺灣方面與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AIT/W,實際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對應單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註1],對美另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3]:445(TECRO (Headquarters))。
由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為了與台灣人民維持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以及執行美國總統或美國各政府機關欲與台灣進行的任何計劃、活動或其他關係[4],根據《臺灣關係法》來設置該協會。協會為一民間組織,但經美國國會的授權,在台灣的兩座辦事處也辦理與大使館或總領事館相當的事務,包括核發赴美簽證以及美國公民服務等。該協會的公務車輛,依《駐臺外交機構及其人員進口車輛處理要點》之規定比照一般駐臺外交機構,領有外交車牌。
目录
沿革[编辑]
美國在台協會成立於1979年,即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於1979年1月1日斷絕外交關係當年。據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長宋賀德所述,該會的創立曾以1972年日本對台斷絕外交關係時,在台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之經驗為參考範本[5]。
華盛頓總部設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負責與其對等單位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繫工作。現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位於台北市內湖區金湖路100號,于2019年5月6日正式启用。[6]在2018年以前,台北辦事處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34巷7號,即過去美軍顧問團團本部所在地,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旋即移交為美國在台協會辦公處址;高雄市設有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負責針對臺灣南部的商業推廣、旅遊服務和新聞文化工作[4][1]:p15。
組織[编辑]
美國在台協會設有「主席」(Chairman),原稱「理事主席」(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及「臺北辦事處處長」(AIT Director)職位。理事主席常駐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近郊的阿靈頓總部,實際駐節在臺的負責人為臺北辦事處處長。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後,主席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職稱僅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

1980年代初期的美國在台協會約有55名美籍館員,1990年代晚期的美籍人員則超過100人以上,台灣本地雇員則達300多人[7]。截至2017-2018年止,職員總共超過450人以上,是一個龐大的外交隊伍[4],包含台北辦事處的美籍人員120名及本地雇員近300名。高雄分處則有40多名人員構成,其中美籍人員約10餘名[1]:p15。職員地位部分,美國在台協會員工名義上為民間組織雇員,但實際是由美國國務院授權執行相關外交任務的公務員。由於美國政府過往曾要求美國在台協會職員不得為政府人員,因此國務院外事官至該會工作時須暫離公職,軍事防務則由退役美軍出身的承包商擔當。此情況至2003年後才有所改變。透過公共法107-228《2003年財政年度外交關係授權法》(Foreign Relations Authorization Act for FY2003 (P.L. 107-228))第326款之授權,美國國務卿及其他政府部會首長方可選派人員進入美國在台協會任職[1]:p16。
組織結構方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亦按照各業務領域,如政治事務、商業服務、農產品銷售、旅遊服務及文化交流等[4],分為數個組別。台北辦事處下屬單位在1979年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中華民國事務處(Office of Republic of China Affairs)處長費浩偉籌建美國在台協會時,即以美國大使館各部門為藍本分科設組,但將原大使館之政治組(Political Section)改稱一般事務組(General Affairs Section,或譯總務組),美國新聞處(USIS)改稱文化新聞組(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Section)[8],領事組(Consular Section)改稱旅遊服務組(Travel Services Section)[5]等,直至2002年後,旅遊服務組始復名為領事組[9]。
自2005年起,美國在台協會的職員包括了美軍現役軍人(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軍官)[1]:p16[10],2008年起則首度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駐處[11][12]。由於上述人員並非直接使用武官名義駐台,因此使用「聯絡事務組」(Liaison Affairs Section)[1]:p16或「安全合作組」(Security Cooperation Office)等名義附屬於美國在台協會,且駐台期間並不穿著美軍軍服。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於美國在台協會內的存在,直至2019年4月3日才首度由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正式對外證實[13]。
除辦事處各業務部門外,美國在台協會尚設有一華語學校、貿易中心及圖書館[4]。2005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成立台中美國資料中心(American Corner)。2008年7月,美國在台協會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合作於寶珠分館設立美國資料專區(American Shelf);之後在2009年11月擴大設立為高雄美國資料中心,成為南台灣第一個美國資料中心。2011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成立臺北美國資料中心[14]。2014年10月,高雄美國資料中心遷移至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
臺北辦事處主要部門及官員[编辑]
中文名 | 英文名 |
---|---|
處長 | |
酈英傑 | 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 |
副處長 | |
谷立言 | Raymond Greene |
農業組組長 | |
彭禮 | Mark Petry |
農業貿易辦事處主任 | |
傅貴 | Chris Frederick |
動植物檢疫辦事處主任 | |
羅家倫 | Russell T. Caplen |
商務組組長 | |
潘慧蘭 | Helen Peterson |
領事組組長 | |
經濟組組長 | |
行政管理組組長 | |
雷博恩 | Brian R. Reynolds |
政治組組長 | |
文化新聞組組長 | |
發言人 | |
孟雨荷 | Amanda Mansour |
歷任處長[编辑]
任次 | 中文名 | 英文名 | 相片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美國在台協會歷任駐台北辦事處長 | |||||
1 | 葛樂士 | Charles T. Cross | ![]() |
1979年 | 1981年 |
2 | 李潔明 | James R. Lilley | ![]() |
1981年 | 1984年 |
3 | 宋賀德 | Harry E. T. Thayer | ![]() |
1984年 | 1986年 |
4 | 丁大衛 | David Dean | ![]() |
1987年 | 1989年 |
5 | 魯樂山 | Thomas Brooks | ![]() |
1990年 | 1993年[15] |
6 | 貝霖 | B. Lynn Pascoe | ![]() |
1993年 | 1996年 |
7 | 張戴佑 [註2] |
Darryl N. Johnson | 1996年 | 1999年 | |
8 | 薄瑞光 | Raymond Burghardt | ![]() |
1999年 | 2001年 |
9 | 包道格 | Douglas H. Paal | ![]() |
2002年 | 2006年 |
10 | 楊甦棣 | Stephen M. Young | ![]() |
2006年 | 2009年 |
11 | 司徒文 | William A. Stanton | ![]() |
2009年 | 2012年 |
12 | 马启思 | Christopher J. Marut | ![]() |
2012年 | 2015年 |
13 | 梅健華 | Kin W. Moy | ![]() |
2015年 | 2018年 |
14 | 酈英傑 | Brent Christensen | ![]() |
2018年 |
歷任副處長[编辑]
任次 | 中文名 | 英文名 | 相片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美國在台協會歷任駐台北辦事處副處長 | |||||
唐偉廉 | William W. Thomas Jr. | ![]() |
1979年[16] | 1981年[17] | |
魯樂山 | Thomas Brooks | ![]() |
1981年 | 1983年[15] | |
滕祖龍 | Jerome C. Ogden | ![]() |
1983年[18] | 1986年 | |
郝扶東 | Scott S. Hallford | ![]() |
1986年[19] | 1991年[20] | |
陸健 | James A. Larocco | ![]() |
1991年 | 1993年[21] | |
羅思德 | Christopher J. LaFleur | ![]() |
1993年 | 1997年[22] | |
莫柔 | Lauren K. Moriarty | ![]() |
1997年 | 1998年[23] | |
楊甦棣 | Stephen M. Young | ![]() |
1998年 | 2001年[24] | |
蘇佩秋 | Pamela J. H. Slutz | ![]() |
2001年 | 2003年 | |
葛天豪 | David J. Keegan | ![]() |
2003年 | 2006年 | |
王曉岷 | Robert S. Wang | ![]() |
2006年 | 2009年 | |
馬怡瑞 | Eric H. Madison | ![]() |
2009年 | 2012年 | |
酈英傑 | Brent Christensen | ![]() |
2012年 | 2015年 | |
傅德恩 | Robert W. Forden | ![]() |
2015年 | 2018年 | |
谷立言 | Raymond Greene | ![]() |
2018年 |
華盛頓總部歷任主席[编辑]
任次 | 中文名 | 英文名 | 相片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歷任理事主席/主席 | |||||
1 | 丁大衛 | David Dean | ![]() |
1979年 | 1986年 |
2 | 羅大為 | David N. Laux | ![]() |
1986年 | 1990年 |
3 | 白樂崎 | Natale H. Bellocchi | ![]() |
1990年 | 1995年 |
4 | 鄔傑士 | James C. Wood, Jr. | ![]() |
1996年 | 1997年 |
5 | 卜睿哲 | Richard Bush | ![]() |
1997年 | 2002年 |
6 | 夏馨 | Therese Shaheen | ![]() |
2002年 | 2004年 |
代理 | 浦為廉 | William A. Brown | ![]() |
2004年 | 2006年 |
7 | 薄瑞光 | Raymond F. Burghardt | ![]() |
2006年 | 2016年[25] |
8 | 莫健 | James F. Moriarty | ![]() |
2016年[25] | 現任 |
辦事處地址[编辑]
辦事處名稱 | 地址 | 領事轄區 | 備註 |
---|---|---|---|
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 | 臺北市內湖區金湖路100號 |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基隆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宜蘭縣 花蓮縣 連江縣 金門縣 |
內湖新址面積約6.5公頃,為美國在台協會自2004年底—2005年初開始跟外交部承租[26]。2009年6月22日,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舉行臺北辦事處新址的動工典禮,新址選在臺北市內湖區金湖路,面積達到6.5公頃,僅15%作為地面上的建築使用,其餘皆為植被覆蓋,目測無法知悉地下設施有多少構工,新館舍的興建造價達2億1,6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5億元),原預定2017年能夠完工並遷入使用,實際上於2018年竣工。新館舍鄰近臺北捷運文湖線內湖站[27]。其館舍採取堡壘式佈局,並具有反恐設計[28]。於2018年6月12日舉行揭示典禮,2019年5月6日搬遷啟用[6]。 |
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 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88號5樓 | 高雄市 嘉義市 嘉義縣 台南市 屏東縣 台東縣 澎湖縣 [29] |
簽證僅在臺北辦事處受理申請 |
交通[编辑]
台北捷運[编辑]
公車[编辑]
西向
- 美國在台協會:南京幹線、21、240、256. 287、531、553、紅29
- 康寧派出所:南京幹線、21、240、256、287、531、553、紅29
東向
- 美國在台協會:南京幹線、21、240、256、287、553、紅29、小3區
- 康寧派出所:南京幹線、21、240、256、287、553、紅29、小3區
南向
- 捷運內湖站:內湖幹線、南京幹線、21、222、240、247、267、284、278、287、521、531、551、552、617、620、630、677、679、681、683、紅2、紅29、藍27、小3、小3區
北向
- 捷運內湖站:內湖幹線、南京幹線、21、222、240、284、287、521、551、617、620、630、677、679、681、683、紅2、紅29、藍27、小3區
備註[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1.2 1.3 1.4 1.5 Taiwan: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2017-10-30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 ^ 高啟中. 臺灣駐美人員管轄豁免問題. 月旦法學雜誌. 2013年2月, (213): 168. ISSN 1025-5931.
臺北辦事處負責相當於以往美國駐我國大使館業務
- ^ 邵玉銘.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13-09-02.
一九九四年,美臺雙方同意將本會名稱之外,增加一新頭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
- ^ 4.0 4.1 4.2 4.3 4.4 我們的關係. 美國在台協會.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3日).
- ^ 5.0 5.1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AMBASSADOR HARRY E.T. THAYER (PDF). 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DST): 66. 1990-11-19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4).
- ^ 6.0 6.1 美國在台協會(AIT)將於2019年5月6日在內湖新館開始為大家服務。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will be open for business at its new facility in Neihu. 美國在台協會.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30日).
- ^ 楊甦棣. 21世紀的AIT新館 獻給21世紀的美台關係. 自由時報. 2018-04-22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2日).
- ^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HARVEY FELDMAN (PDF). 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DST): 61. 1999-03-11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4).
- ^ 張良知. AIT在台成立39年大事紀. 中央社. 2018-06-12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4).
- ^ 洪哲政. AIT神秘美軍編制首曝光 駐台美軍數比駐北京多. 聯合報. 2019-04-04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Scott D. McDonald Lt. Col., U. S. Marine Corps - Military Professor. 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DKI APCSS).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洪哲政. 美軍駐台AIT大方說 華美斷交後首位駐台陸戰隊員是他. 聯合報. 2019-04-04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美軍顧問團」協防台灣 驗證早年台美軍事合作. 蘋果日報. 2019-04-04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臺北市立圖書館. 美國資料中心簡介. 臺北市立圖書館. 2012-05-04 [2014-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中文(台灣)).
- ^ 15.0 15.1 David Kirkpatrick Este Bruce. Window on the Forbidden City: The Beijing Diaries of David Bruce, 1973-1974.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549. ISBN 978-9628269341.
- ^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JOHN J. TKACIK, JR. (PDF). 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DST): 52. 2001-03-23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8).
- ^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WILLIAM W. THOMAS, JR (PDF). 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DST): 46. 1994-05-31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8).
- ^ 滕祖龍. 滕詩四十首(Forty Poems by Jerome Ogden). 1986. ASIN B000L6OQM6.
- ^ AIT Announces New Deputy Director. West & East, an independent monthly (Sino-American Cultural and Economic Association). 1986, 31: 15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六)行政院函送邱委員俊男就我國國民申請赴美簽證問題所提質詢之書面答復,請查照案。. 立法院公報第80卷第94期2518號. 1991-11-23, 80 (94): 72.
- ^ BIOGRAPHY James A. Larocco: Ambassador to the State of Kuwait.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997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BIOGRAPHY Christopher J. LaFleur: Ambassador, Malaysi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5-01-04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New Dean brings wealth of experience from Asia-Pacific. 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DKI APCSS). 2010-09-02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4).
- ^ Justin Glenn. The Washingtons: A Family History: Volume 6 (Part One): Generation Ten of the Presidential Branch. Savas Publishing. 2014-09-05: 542. ISBN 97816112123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25.0 25.1 曹郁芬. 薄瑞光將退休 莫健內定AIT理事主席. 自由時報. 2016-08-05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5).
- ^ 王照坤. AIT現址使用期限9月底 新址已租13年. 中央廣播電台. 2018-03-06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 ^ AIT新建館舍 工地首度曝光. 大紀元台灣. 2011-04-26 [2013-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 洪哲政. AIT新館 反恐維安設計媲美軍事基地. 聯合報. 2016-06-25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 ^ 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 ^ 李大維 任北美事務協調會主委. 聯合報. 2012-05-20: A5.
回來接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委,這個委員會是美在台協會的對口單位。
- ^ 陳總統之中國大陸政策 座談會紀實. 外交部通訊. 2004年12月, 25 (4)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伊認為北協除了作為 AIT 的對口單位外,應可透過定期舉辦座談會的方式,將北協開放作為政府機構、 AIT 及產學各界意見交流的平台,增加彼此間的接觸與聯繫。
- ^ 羅添斌、陳慧萍. AIT工程拖欠4.7億 台灣包商明封鎖工地. 自由時報. 2013-04-07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官員表示,我方與AIT對口單位北美事務協調會,針對此事提醒AIT注意
- ^ 周佑政. 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府:台美關係更緊密. 聯合新聞網. 2019年5月25日.
- ^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外交年鑑.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 1996: 頁691. ISBN 957-00-8168-6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美國在台協會 |
- 美國在台協會(繁體中文)(英文)
- 美國在台協會 AIT的Facebook專頁
- 美國在台協會的Instagram帳戶
-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在Flickr上的页面
- YouTube上的美國在台協會 AIT頻道
参见[编辑]
- 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 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
- 台北市美僑協會
- 台北市美國商會
- 台北美國學校
- 美國駐外機構列表
- 外國駐臺灣準官方代表機構
-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 臺灣關係法
- 臺灣安全加強法
- 臺美關係
-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
- 臺海現狀
- 臺灣問題
- 遠東貿易服務中心
- 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