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保羅男女中學
![]() | 此條目包含過多僅特定讀者會感興趣的過度細節內容。 (2018年12月15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2月15日) |
聖保羅男女中學 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 |
---|---|
![]() | |
聖保羅男女中學麥當勞道校舍 | |
位置 | |
![]() | |
详细信息 | |
类型 | 直接資助男女中學 |
创办日期 | 1915年 |
校長 | 潘紹慈先生 |
副校长 | 郭盛毅先生 沈幼文女士 |
教師人數 | 128人 |
学生人数 | 1,228人 |
語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約6,250平方米 |
校训 | Faith, Hope and Love |
校友會 | SPCC Alumni Association |
学校网址 | www |
![]()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聖保羅男女中學 |
坐标:22°16′34″N 114°09′32″E / 22.2760365°N 114.158797°E 聖保羅男女中學(英語: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或簡稱SPCC、St. Paul's Co-ed)是由香港聖公會創辦的男女英文中學。學校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中環麥當勞道33號[1],同時也是香港兩間海拔最高的中學之一,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並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一條龍中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重視學生在多方面的發展。學校擁有各個領域的音樂團隊,亦定期舉行國際體育工作坊(英語:International Sports Workshop)。[2][3][4]
歷史[编辑]
聖保羅男女中學由聖保羅書院已故校長史超域牧師之妹嘉芙蓮(Kathleen Stewart)於1915年創立(當時名為「聖保羅女書院」)。早期只收女生,1918年成為香港第一間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校服的學校,至今該學校的女生校服仍然保留民國時期風氣,女生要穿著旗袍校服,甚具特色。
1945年戰後復課,被聖公會短暫安排與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合併兼收男女學生,易名「聖保羅中學」,是香港首所男女同校學校。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中學則於後來改名「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2001年向政府申請成為直接資助學校,成為首間直資中學。麥當勞道中學校舍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聖保羅男女中學秉承聖公會辦學理念,以哥林多前書的「信、望、愛」作為校訓,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
而1916年出任校長的胡素貞,是華人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亦開創了學生穿著統一校服的先例,於1952年榮休,亦是聖保羅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5]。
歷任校長[编辑]
任期 | 校長 | Principal |
1915 | Mrs Martin (臨時) | |
1916-1952 | 胡素貞 | Catherine Woo |
1952-1984 | 羅怡基 | B M Kotewall |
1984-1999 | 陳林雅尚 | Chen Lam Ngar Sheung |
1999-2004 | 潘鎮球 | Poon Chun Kau |
2004-2017 | 陳黃麗娟 | Chan Wong Lai Kuen Anissa |
2017- | 潘紹慈 | Poon Siu Chi Frederick |
校歌[编辑]
在重要場合亦會齊唱校诗 。校詩的歌詞與香港聖公會屬下其他學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Denham 作曲,Sebastian W. Meyer 於1908年作英文歌詞。全曲共分四節另加尾聲。
需注意的是,雖然歌詞相同,但即使同屬聖公會,各學校所採用的校詩曲調均不盡相同。
校舍[编辑]
聖保羅男女中學設有兩個校舍,分別為麥當勞道校舍及李莊月明樓,以前堅尼地道臨時校舍已歸還政府,另在附近的歌老打路設有健身室及室內游泳池,供校內學生上體育游泳課之用。
麥當勞道校舍[编辑]
麥當勞道校舍是學校的主校舍,現時中一至中六均在麥當勞道校舍上課,並設有多個實驗室及於SIP新翼設有多個特別室。
主校舍旁有一座已經拆卸的校舍,原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麥當勞道)的校舍,及後在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合併後成為高小校舍。2008年為配合中學校舍擴建工程拆卸,中學新翼工程隨即展開,于2011年9月起啓用。新校舍設有多個實驗室、課室、游泳池以及宿舍。在新校舍落成啓用後,原有校舍亦將進行翻新工程,據悉工程包括裝修禮堂以及將原有五樓改建為圖書館。
麥當勞道校舍各樓層資料 (18-19)
樓層 | SIP | 羅怡基博士樓 | 胡素貞博士樓 |
---|---|---|---|
十樓 (10/F) | 小教堂 | -- | -- |
九摟 (9/F) | 特別室 W901, W902, W903 | -- | -- |
八樓 (8/F) | 特別室 W801, W802, W803 | -- | -- |
七樓 (7/F) | 特別室 W701, W702, W703 | 校友會辦公室 | -- |
六樓 (6/F) | 電腦室 | 教室 6A, 6B, 4A, 4B | 綠色天台 |
五樓 (5/F) | 籃球場、男女更衣室 | 教室 4G, 6C, 6D, 6E | 圖書館、特別室MR511 |
四樓 (4/F) | 水泵房 | 上層: 教室 4H, 4I, 6F, 6G, 6H, 禮堂上層入口 (前) 下層: 教室 5G, 5H, 5I, 6I, 特別室MR408, 禮堂下層入口 (前) |
教員室A,B,C、校長室、學生事務部、行政部、公共關係部、正門、校史文物廊、禮堂上層入口 (後) |
三樓 (3/F) | 禮堂後台 | 教室 5B, 5C, 5D, 5E, 5F | 教員室D、教室 5F、地理室、侍服器房、社工室、風紀室、紅場、醫療室、教員休息室、竹月堂展覽廊、
禮堂下層入口 (後) |
二樓 (2/F) | 校園電視台、學生會室、儲物室 | 教室 5A,1A,1B,1C、演奏室、敲擊樂工作室 | 教員室E,F,G、電腦室、庶務部、資訊科技部、經驗學習辦公室 |
一樓 (1/F) | -- | 有蓋操場、纜車徑出口 | 音樂室A,B,C、音樂練習室、特別室MR101, MR107、會議室、美術室 |
閣樓 (M/F) | -- | 管理員宿舍、儲物室、水泵房 | 設計與科技室、女更衣室、體操室閣樓 |
地下 (G/F) | -- | 舞蹈室 | 體操室、乒乓球室、男更衣室 |
李莊月明樓[编辑]
2011年落成啟用的東翼設有學生宿舍,可提供81個宿位。 東翼校舍各樓層資料 (18-19)
九至十二樓(9-12/F) | 莊邱碧雲太夫人舍堂 |
八樓(8/F) | 物理實驗室 1&2、化學實驗室1&2、特別室 E805 |
七樓(7/F) | 教室 3F, 3G, 4C, 4D, 4E, 4F |
六樓(6/F) | 教室 1G,2A,2B,2C,2D,2E |
五樓(5/F) | 教室 1A,1B,1C,1D,1E,1F |
四樓(4/F) | 停車場、財務部 |
三樓(3/F) | 綜合科學實驗室1&2、生物實驗室1&2 |
二樓(2/F) | |
一樓(1/F) | 小賣部、食堂、演講廳、庭院 |
地下(G/F) | 室內體育場 |
堅尼地道前校舍[编辑]
由於麥當勞道校舍工程已經完成,所有中一班別已遷回麥當勞道校舍上課,此校舍已經歸還予政府。
堅尼地道校舍本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堅尼地道)的校舍,後來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合併後成為初小校舍,最後在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搬往黃竹坑新校舍後被聖保羅男女中學租用作中一及兩班預科班的課室,现在由于主翼翻新已经完成,这校舍已经没有班别在裏面上课了。該校舍在麥當勞道新翼建築完成後已經歸還。
堅尼地道校舍建於1935年,由香港日資公司捐建,用作安置原於堅尼地道12號的香港日本人小學。校舍設有禮堂、6間課室及4間教員宿舍房間。香港日治時期過後,該校舍先後被多間學校使用:
- 英皇書院(1946年至1949年)
- 皇仁書院(1947年至1950年)
- 官立漢文高級中學(今金文泰中學)(1946年至1961年)
- 堅尼地道小學(1961年至1991年)
- 香港國際學校(1991年至1999年)
此後校舍便由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使用。該校舍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該校舍現已成為聖若瑟書院的擴建部份。
堅尼地道校舍各樓層資料
二樓(2/F) | 教員室B,C、社工室、課室 1A, 1B, 1C, 1D, 1E、電腦室,特別室 KR202 |
一樓(1/F) | 籃球場、禮堂、課室1F, 1G、小賣部、綜合科學實驗室 |
地下(G/F) | 教員室、操場、特別室G02, G03、美術室 |
歌老打徑學校專用室[编辑]
歌老打徑學校專用室資料
室内游泳池 |
特別室A101-A102, A104 |
舞蹈室暨特別室A107 |
健身室A103 |
專題研習室A105, A106 |
公開考試佳績[编辑]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試,聖保羅男女中學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4個核心科及至少3個選修科獲得5**)的學校之一。
截至2020年,共有12名會考「10A狀元」及15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4。[6]
- 香港中學會考(HKCEE):
- 1964年會考:有一名9A狀元:伍穎超。[7]
- 1983年會考:有一名9A狀元:蘇智釗。[8]
- 1984年會考:有一名9A狀元:陳宣仁。[9]
- 1986年會考:有三名9A狀元。
- 1989年會考:有四名9A狀元:鄧欣欣、劉津寧、李敏業、黃國維。[10]
- 1991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方碩元。
- 1995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李佩華。
- 2000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張亮。[11]
- 2001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12]:林偉棋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頒“莫鳳麟獎學金”)[13]。
- 2004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葉小東。[14]
- 2006年會考:有三名10A狀元:呂德威、康明謙、杜詠恩。[15]
- 2007年會考:有二名10A狀元:俞迪祈、倪莜蒓。[16]
- 2008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楊容容。[17]
- 2010年會考:有一名10A狀元:葉松鑫。[18]
-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
- 2012第一屆中學文憑試:有至少二名6科5**榜眼。
- 2013第二屆中學文憑試:有一名7科5**狀元(數學延伸5**、西班牙語A)。
- 2014第三屆中學文憑試:有三名7科5**狀元(其中至少1名亦在數學延伸取得5**),是全港最多。[19]
- 2015第四屆中學文憑試:有三名6科5**榜眼。
- 2016第五屆中學文憑試:有一名7科5**狀元,四名6科5**榜眼。
- 2017第六屆中學文憑試:有兩名7科5**狀元,是全港最多;及三名6科5**榜眼。
- 2018第七屆中學文憑試:有四名7科5**狀元(其中2名亦在數學延伸取得5**),是全港最多;六名6科5**榜眼,也是全港最多。
- 2019第八屆中學文憑試:有一名5**狀元, 兩名6科5**榜眼
- 2020第九屆中學文憑試:有三名7科5**狀元,共有2男1女狀元,其中1名男生更是「超級狀元」,是全港最多。
從2012年香港中學文學試(DSE)開始至2020年,累計的狀元、榜眼人數,均是全港最多。
- 國際預科文憑考試(IB):
- 2016: 平均分為40.8(滿分45),為全港最高,高出全球平均分30.07約11分;並有八位44分尖子、以及四位43分尖子。
- 2017: 平均分為41.1(滿分45),為全港最高,高出全球平均分30.00約11分;並有七位45分狀元、八位44分尖子、以及十三位43分尖子。
- 2018: 平均分為40.8(滿分45),高出全球平均分29.99約11分;並有六位45分狀元、十一位44分尖子、以及八位43分尖子。
- 2019: 平均分為41.2(滿分45),高出全球平均分29.5約12分;並有兩位45分狀元、十位44分尖子、以及八位43分尖子。
- 2020: 平均分為42.3(滿分45),高出全球平均分29.6約13分;並有七位45分狀元、十二位44分尖子、以及七位43分尖子。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编辑]
直至2019年(第34屆),聖保羅男女中學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0名傑出學生,排名全港第11。
課程[编辑]
除了本地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課程外,亦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IBDP),為期兩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課程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管理。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著名/傑出校友[编辑]
- 政界及公共事業界:
- 劉迺強: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 利德蕙:加拿大國會首位亞裔參議員,前多倫多大學校監(首位華裔校監)
- 張建東,GBS,OBE,JP:前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前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
- 周梁淑怡,GBS,OBE,JP:全國政協委員,自由黨主席、前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議員(新界西)
- 黃英琦,JP:前區議員及市政局民選議員
- 陳嘉琪:教育局前副秘書長(課程發展)(1975年畢業)
- 李國章,大紫荊勳賢,GBS,JP:行政會議成員、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前教育統籌局局長
- 張綠萍,JP: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首任總幹事、前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
- 胡曉明:第十二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菱電發展有限公司主席
- 林紫君:香港警務人員,前亞洲電視藝員
- 唐家成,GBS,JP:前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畢馬威會計師行中國、香港及亞太區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
- 劉天正:民建聯中常委
- 商界、金融及會計界:
- 李家祥,GBS,OBE,JP:全國政協委員,前立法會議員(會計界),前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
- 何炳祐:金寶湯亞洲董事長
- 李澤鉅:全國政協常委,長江實業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富李嘉誠的長子
- 李澤楷:電訊盈科主席
- 黃子欣,GBS,MBE,JP:偉易達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集團行政總裁
- 汪穗中,SBS,JP: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 陳啟宗,大紫荊勳賢:恒隆集團及恆隆地產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長
- 鄧日燊,SBS,BBS,JP:景福集團董事局副主席、鄧肇堅爵士的兒子、商業電台非執行董事
- 蔡冠深,GBS,JP: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
- 馮鈺斌,JP:香港永亨銀行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慈善家馮堯敬的兒子
- 高鼎國:瑞士英納格(Enicar)中國區總經理,慈善家李惠利的外孫
- 黃元山: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
- 鄧智傑:高盛亞太區投資管理團隊主管,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兼任教授,2017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王良享: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
- 李煥明:Autodesk香港及澳門地區區域總監、前新聞主播
- 李福兆:已故前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主席
- 鄭志雯:新世界酒店執行副主席、香港富商鄭家純之長女[20]
- 龐建貽:大亞國際集團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鋼鐵大王」龐鼎元孫兒[21]
- 陸 東:陸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瑞銀集團(UBS)亞洲財富管理及顧問。
- 司法界:
- 李國能,大紫荊勳賢,CBE— 前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 余若薇,SC,JP— 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公民黨主席,資深大律師,前香港大律師公會會長
- 蔡克剛,BBS,JP:前香港律師會會長
- 譚允芝: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1978年畢業)
- 彭韻僖:香港律師會第36任會長、商人
- 醫學界:
- 李家仁,BBS,MH,JP[22]:著名兒科醫生、歌手
- 鄧惠瓊,SBS,JP— 前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前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
- 李健鴻,MBE:前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前香港醫學會會長
- 梁嘉傑: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副主席,香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教授,瑪麗醫院名譽神經外科顧問醫生
- 羅智峰:香港醫學會義務秘書,前任前線醫生聯盟主席
- 馬紹鈞:養和醫院臨床病理及分子病理主任
- 胡興正[23]:已故腸胃肝臟科名醫
- 譚一翔:香港兒科醫生、瑪麗醫院前兒科顧問醫生
- 陳厚毅:香港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1993年畢業)
- 陳智曦: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 教育界:
- 陳文偉:香港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項目管理實務教授
- 陳弘毅,SBS,JP—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及前院長
- 何滿添: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2004年至2019年)(任內因淋巴癌去世,享年58歲)。報導更提到何滿添校長成為教師前是任職實驗室技術員的,可見何滿添校長的堅忍和上進,這與他的座右銘完全一致:「世上無難事,唯堅忍二字,乃成功之要訣。」。[24][25]
- 關翰章:英華女學校校長
- 劉遵義,GBS,JP:前行政會議成員,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史丹福大學榮休講座教授,中華民國監察院首任院長于右任的外姪孫
- 潘宗光,GBS,OBE,JP:全國政協委員,前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 錢大康,BBS,JP: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 楊綱凱: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及物理學講座教授
- 莫毅明:香港大學數學系教授及數學研究所所長
- 鄭慕智,大紫荊勳賢,GBS,OBE,JP: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前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主席,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 張妙清: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及心理學系系主任、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 鄧昭祺: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 孫天倫: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註 1]
- 演藝、文化界:
- 陳百強:1980年代著名已故歌手
- 李偉安:著名鋼琴家
- 陳啟泰:前無綫電視和亞洲電視藝員[註 2]
- 郭偉亮:歌手
- 雷頌德:音樂人
- Kenix Cheang:音樂人
- 關正傑:歌手
- 側 田:歌手
- 林敏驄:填詞人
- 林敏怡:作曲家及唱片監製
- 莊靜而:前無綫電視藝員,現從商
- 陳司翰:藝人
- 莊梅岩:編劇
- 王者匡:Harry哥哥、兒童節目主持
- 羅尚正:音樂人
- 鮑以正:音樂人
- 鍾一諾:音樂人、組合鍾氏兄弟主音歌手、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助理教授
- 陳雋騫:音樂人,電台節目主持人
- 潘秀瓊:著名女歌手
- 林 帆:著名女歌手
- 李浩林:無綫電視節目主持人
- 官美如:指揮家
- 蘇恩磁:無綫電視女藝人
- 李璧琦:無綫電視女藝人
- 黃日珩:聲樂家—男低中音、指揮、現任學士合唱團音樂總監、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混聲合唱團、校友合唱團指揮
- 文 雋:香港資深電影人
- 張寶兒:無綫電視女藝人
- 何敏華:女子演唱團體Honey Bees成員
- 張海量:鋼琴家[26]
- 林愷鈴:香港新晉女演員、唱作歌手
- 沈殷怡:女藝人
- 何藩:香港電影導演
- 傳媒及其他界別:
- 吳 嵩:馬評人
- 李汶靜:已故無綫新聞主播
- 黃明樂:《港孩》作者,曾任政務主任、梁家傑特首選舉競選經理
- 廖立暉:加拿大烈治文山市議員,著名中文電台節目主持
- 董趙洪娉,JP: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 嚴迅奇,JP:建築師
- 嚴迅思:建築師
- 李景勳:建築師
- 李嘉胤:建築師
- 馮宜萓:建築師、前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
- 何永賢:建築師、建築署副署長
- 岑延威:建築師、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 龍炳頤: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
- 韋業啓:建築師
- 呂志堅:建築師
- 呂慶耀:建築師
- 唐景彬:建築師
- 翁偉業:香港宣教士、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IFES)前東亞區主任
- 陸宇光:香港電台節目主持及監製
- 鍾培生:香港電子競技公司行政總裁
- 劉天蘭:香港形象設計師
- 王樂婷:Youtuber, YouTube頻道《 Emi Wong • StayFitandTravel》創作者
外部連結[编辑]
参见[编辑]
注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 中學概覽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8-08.
- ^ School Life International Sports Workshop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8-08.
- ^ Welcome to ISW 2014!
- ^ INTERNATIONAL SPORTS WORKSHOP 2014
- ^ 聖保羅男女中學 音韻靈歌生命頌.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 ^ 文匯報. 歷屆「10優狀元」239人. 文匯報 (2010年8月4日) (文匯報). 2010-08-04.
- ^ 工商日報. 英文中學會考狀元. 工商日報 (1964年8月14日) (工商日報). 1964-08-14.
- ^ 工商日報. 中學會考昨日放榜 六男女生均獲九優 獨佔鰲頭者均為理科學生. 工商日報 (1983年8月9日) (工商日報). 1983-08-09.
- ^ 大公報. 會考狀元增至七人. 大公報 (1984年8月11日) (大公報). 1984-08-11.
- ^ 華僑日報. 今年中學會考狀元榜. 華僑日報 (1989年8月10日) (華僑日報). 1989-08-10.
- ^ 文匯報. 十優狀元致勝之道. 文匯報 (2000年8月10日) (文匯報). 2000-08-10.
- ^ 文匯報. [2001-08-09] 今年會考湧現17個十A狀元. 文匯報 (2001年8月9日) (文匯報). 09-08-2001.
- ^ lsoba.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2001/12/06. http://lscdiary.lscoba.com. lsoba. 外部链接存在于
|website=
(帮助) - ^ 文匯報. [2004-08-12] 會考10A狀元名錄. 文匯報 (2004年8月12日) (文匯報). 2004-08-12.
- ^ 文匯報. 今屆會考10A狀元. 文匯報 (2006年8月10日) (文匯報). 2006-08-10.
- ^ 頭條日報. 聖保羅男女中學兩位狀元,俞迪祈(左)及倪莜蒓。. 頭條日報 (2007年8月9日) (頭條日報). 2007-08-09.
- ^ 文匯報. 會考狀元榜. 文匯報 (2008年8月5日) (文匯報). 2008-08-05.
- ^ 香港新聞網. 香港“末代會考”十優狀元多來自傳統名校. 香港新聞網 (2010年8月4日) (香港新聞網). 2010-08-04.
- ^ 聖保羅男女中學三名狀元均靠自己整理筆記取佳績
- ^ 鄭志雯為家族帝國拓展酒店領域新世界. 福布斯中文網. 8月2日.
- ^ 龐建貽:我改唔到自己,我真係好鍾意紅酒。. 香港蘋果日報. 10月28日.
- ^ 李家仁醫生資料.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 ^ 胡興正醫生資料.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 ^ 何滿添校長:座右銘(中文版)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 ^ 何滿添校長病逝 同業:他敢言護孩子 6月促擱修例 終年58歲. 明報新聞網. 2019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8).
- ^ 18歲張海量劍指職業鋼琴家. 大公報. 二月十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