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觀音
(重定向自聖觀世音菩薩)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2月22日) |
![]() |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聖觀世音或聖觀音(梵語:आर्याअवलोकितेश्वर,羅馬化:āryā-avalokiteśvara),亦稱聖觀自在。此尊形象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本身相,又稱正觀音,是觀音各種形象的總體代表。[1][2]
詞源[编辑]
梵文āryā義爲聖、尊勝,詞根avalokit-義爲觀察、觀,詞根svara義爲音聲,故稱觀音、觀世音。唐代玄奘法師認為應譯爲“觀自在”,來自詞根Avalokita(觀)和iśvara(自在)[3]。
概述[编辑]
觀世音菩薩有無限多種形象,漢傳佛教主要的有三十三種形象,其本身形象就稱爲“聖觀世音”,聖觀音的形象,根據《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載曰:「聖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身如金色,圓光熾盛,身被輕穀縐彩衣,著赤色裙,左手當臍執未敷蓮花,右手當胸作開花葉勢,具頭冠瓔珞,首戴無量壽佛住於定相。」
聖觀世音是東密的六觀音之一,對應天台宗的「大慈觀音」。救度餓鬼道衆生,主破餓鬼道三障,因餓鬼道飢渴,故宜用大慈,六觀音即:聖觀音(救拔餓鬼道)、千手觀音(救拔地獄道)、馬頭觀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拔修羅道)、準提觀音(救拔人道)、如意輪觀音(救拔天道)。[2]
可誦唸《正觀音咒》「唵,阿嚕勒繼,娑婆訶。」向菩薩祈禱,滅除業障帶來的苦惱,獲得高超記憶力,能夠好好研修佛法,最終往生淨土[4]。
參見[编辑]
参考註釋[编辑]
- ^ 《佛學大辭典》【圣观音】(菩薩)又作正觀音,新作聖觀自在。六觀音之一。無六觀音中千手等之異相,故但稱為聖觀音,尋常之觀音菩薩也。見觀音條。
- ^ 2.0 2.1 《佛光大辞典》【圣观音】梵名 Āryāvalokiteśvara。觀世音菩薩總體之尊稱。又作正觀世音菩薩、正觀音。與「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相對稱。蓋正觀音為大悲之總體,千手為大悲之別用,此乃就其能變之本身,稱為正觀音。此尊位於胎藏界曼荼羅蓮華部中,身呈白肉色,頭戴寶冠,左手持蓮花,右手微啟,呈蓮花形。此外,尚有其他種類之形像。〔補陀落海會軌〕 p5590
- ^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聖觀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