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肯亞蜥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肯亞蜥

肯亚蜥属
化石时期:早三叠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演化支 真爬行動物 Eureptilia
演化支 卢默龙类 Romeri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演化支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属: 肯亚蜥属 Kenyasaurus
Harris & Carroll, 1977
模式種
馬日阿卡尼肯亞蜥
Kenyasaurus mariakaniensis

Harris & Carroll, 1977

肯亞蜥屬學名Kenyasaurus)是新雙孔類的一,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肯亞濱海省。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馬日阿卡尼肯亞蜥K. mariakaniensis[1]。不同於其近親,肯亞蜥沒有發展出高度特化、適合在水中前進的尾巴。

發現與命名

[编辑]

正模標本(編號KNM-MA1)是目前的唯一標本,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的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只缺少頸椎、肩帶、前肢,目前由肯亞國立博物館保存、管理。化石被發現於肯亞東南岸大城蒙巴薩的郊區城鎮馬日阿卡尼(Mariakani),屬於杜鲁馬群(Duruma Group)的馬基亞出維組(Maji ya Chumvi Formation)上層。研究人員參考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的類似地層,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質年代約2億5100萬到2億45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早期的印度階奧倫尼克階[1]。在馬基亞出維組地層,肯亞蜥是目前的唯一爬行動物化石[2]

在1977年,古生物學家約翰·M·哈里斯(John M. Harris)與羅伯特·L·卡羅爾(Robert L. Carroll)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馬日阿卡尼肯亞蜥K. mariakaniensis)。屬名意為「肯亞蜥蜴」;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馬日阿卡尼城鎮[1]

分類歷史

[编辑]

肯亞蜥是種相當小型的爬行動物,外形類似現代蜥蜴。哈里斯與卡羅爾命名肯亞蜥時,根據發展良好的胸骨、第五末端跗骨不是獨自的部分、第五蹠骨不是成鉤狀,而將肯亞蜥歸類於始鱷目。根據類似的體型、身體比例,肯亞蜥的最近親被認為是水生始鱷目坦噶蜥霍瓦蜥,兩者的化石分別發現於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但是,研究人員提出肯亞蜥的尾巴沒有高度特化成是何在水中活動,這點不同於其他坦噶蜥科物種[1]。在當時,始鱷目的範圍包含比纖肢龍還原始的雙孔亞綱物種,目前已少被科學研究使用。

在1982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菲力·柯爾(Philip J. Currie)重新研究坦噶蜥、以及其與其他始鱷目的分類與演化關係。菲力·柯爾提出肯亞蜥的五個自衍徵背椎神經棘低矮、前後長。具有56節尾椎,以及28對尾部肋骨,具有橫突。距骨呈三角形,而非原始的L形。距骨往第五蹠骨方向有明顯的骨突,以供腓骨短肌附著[2]

菲力·柯爾同時建立坦噶蜥科的兩個亞科,肯亞蜥亞科(Kenyasaurinae)包含:肯亞蜥、沙地歐龍,兩者都是陸棲爬行動物;坦噶蜥亞科(Tangasaurinae)包含︰坦噶蜥、霍瓦蜥,兩者都是水生爬行動物。除此之外,菲力·柯爾建立楊氏蜥超科(Younginoidea),以包含楊氏蜥、坦噶蜥科。菲力·柯爾將他稍早命名的盔齒龍、楊氏蜥超科都歸類於楊氏蜥形目(Younginiformes)演化支[2]。之後的大部分相關研究,多接受菲力·柯爾的分類架構[3]

近年的數個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楊氏蜥形目、楊氏蜥超科都不是單系群演化支[4][5]。在2009年,Robert R. Reisz等人重新研究盔齒龍,提出盔齒龍是半水生爬行動物。他們並將楊氏蜥形目分為明顯的兩科,陸棲的楊氏蜥科、較衍化的水生坦噶蜥科。但是,他們無法將肯亞蜥歸類於楊氏蜥科、坦噶蜥科[4]。在2011年,Robert R. Reisz等人命名山獵蜥時,提出不同結論的種系發生學分析,並包含GalesphyrusPalaeagamaSaurosternon等物種,這些物種的化石零碎[5]

雙孔亞綱

纖肢龍目

新雙孔類

Lanthanolania

肯亞蜥

坦噶蜥科

坦噶蜥

盔齒龍

霍瓦蜥

楊氏蜥形目

Galesphyrus

沙地歐龍

克勞迪歐蜥

Palaeagama

Saurosternon

空尾蜥

Sauria(包含︰鱗龍形下綱主龍形下綱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英文)John M. Harris and Robert L. Carroll. Kenyasaurus, a New Eosuchian Reptile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of Keny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77, 51 (1): 139–149. 
  2. ^ 2.0 2.1 2.2 (英文)Philip J. Currie. The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Tangasaurus mennelli Haughton (Reptilia, Eosuchia). Annals of the South African Museum. 1982, 86 (8): 247–265. 
  3. ^ (英文)Michael J. Benton.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y of the diapsid reptile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85, 84 (2): 97–164 [2012-07-08]. doi:10.1111/j.1096-3642.1985.tb0179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4. ^ 4.0 4.1 (英文)Constanze Bickelmann, Johannes Müller and Robert R. Reisz. The enigmatic diapsid Acerosodontosaurus piveteaui (Reptilia: Neodiapsid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of Madagascar and the paraphyly of “younginiform” reptiles.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9, 49: 651–661. doi:10.1139/E09-038. 
  5. ^ 5.0 5.1 (英文)Robert R. Reisz, Sean P. Modesto and Diane M. Scott. A new Early Permian reptil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arly diapsid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1, 278 (1725): 3731–3737 [2012-07-08]. doi:10.1098/rspb.2011.04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