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文化資產)
坐标:25°02′55″N 121°30′40″E / 25.04861°N 121.51111°E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 工務室、電源室、食堂) | |
---|---|
![]() | |
![]() 鐵道部廳舍現貌 | |
其他名稱 |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臺灣鐵路管理局舊址 |
登錄等級 | 衙署 |
登錄類別 | 國定古蹟 |
登錄公告日期 | 2007年5月25日 |
位置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
建成年代 | ![]() |
使用者 | 國立臺灣博物館 |
所有權者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
詳細登錄資料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 | |
---|---|
![]() | |
![]() 被鐵皮包覆住的臺北工場 | |
登錄等級 | 衙署 |
登錄類別 | 直轄市定古蹟 |
登錄公告日期 | 2010年9月30日 |
位置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
建成年代 | ![]() |
使用者 | 國立臺灣博物館 |
所有權者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
詳細登錄資料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廳舍及相關建築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鄰近臺北北門。該建築群被公告為中華民國的文化資產,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的部分公告為國定古蹟[1],而臺北工場的部分則是直轄市定古蹟[2]。建築物於2020年7月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使用。
鐵報部廳舍自落成以來一直都是臺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新的臺北車站完工之後,臺鐵局本部的辦公廳舍才從這棟建築搬遷到臺北車站五樓現址。另外臺北工場(大禮堂)的鋼製屋樑被吳小虹認定為是第一代臺北車站(臺北火車碼頭)的遺構[3]:239。
沿革[编辑]
鐵道部廳舍所在地在日治初期,曾作為兵器修理所與砲兵工廠,後來在明治卅三年(1900年)才移交給鐵道部,改為「臺北工場」[4]。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鐵道部臺北工場進行擴建,「客車工場」(車輛修理工場,即後來列為直轄市定古蹟的「臺北工場」)與「塗工場」(油漆工場)也是在此時興建,為這次工程中最大的兩座建築[3]。而鐵道部廳舍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分別在大正八年、九年(1919、1920年)分兩期完工[5]。
昭和十年(1935年),臺北工場遷往松山新址,「客車工場」與「塗工場」被改為辦公室使用[3]。
二次大戰後[编辑]
臺鐵局移出後[编辑]
2005年6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其附近的「臺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而後在2007年5月25日,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的部分公告被為國定古蹟[1]。因為這個緣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10年9月30日調整古蹟範圍公告,將直轄市定古蹟改名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2]。另外自2009年11月起,國立臺灣博物館接受臺鐵局委託代管土地建物[5]。
2014年1月9日,由國立臺灣博物館管理的園區開始進行修復工程[6]。2020年7月7日,「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修復完工正式對外開放[7][8]。
建築[编辑]
鐵道部廳舍為「半木」構造,一樓為磚造結構,二樓為木造結構,屋頂與牆體均露出木樑柱,建築風格受到英國建築影響建築[5][9]。所用的木材大多是阿里山檜木[5]。廳舍本體平面略呈L形,主入口在轉角處,兩側設衛塔[9]。
八角樓男廁位在廳舍後面的中庭,這種八角或六角形的廁所在1870年代已出現在日本本土,但在臺灣相當罕見[4]。
臺北工場是指日治時期的「客車工場」(車輛修理工場),位在廳舍西北方[3]:237。過去在東邊還有一座外形相似的「塗工場」(油漆工場)[註 1],兩座建築都是在1909年擴建臺北鐵道工場時興建的,且利用了清朝「臺北火車碼頭」(第一代臺北車站)的舊構件[3]:237。在兩棟建築之間,曾設有「遷車臺」以搬運車輛[3]:240。「客車工場」後來約在1950年改為「大禮堂」,並在兩年後(1952年)加建二樓玄關[3]。後來因鄭州路拓寬、加蓋市民大道高架橋,「大禮堂」北部遭到拆除(約三分之一)[3]。
其他[编辑]
- 鐵道部廳舍所在區域,清治時期稱為「河溝頭」。臺北城尚未拆除時,城外還有一條引自淡水河的狹窄護城河。
- 1990年代初的著名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要場景即在此拍攝。
- 依照桃園機場捷運及臺北捷運松山線的興建規劃,舊廳舍區塊西北角的部分遺跡,會進行移地重建。
註釋[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 ^ 1.0 1.1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2.0 2.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吳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博楊文化. 2006年4月. ISBN 957-0463-75-9.
- ^ 4.0 4.1 徐逸鴻. 《圖說日治台北城》. 貓頭鷹出版. 2013-10: 60–63. ISBN 978-986-262-173-8.
- ^ 5.0 5.1 5.2 5.3 陳煒翰、古庭維、洪致文、王祿融. 《百年鐵道‧臺灣鐵道》.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5-12: 73. ISBN 978-986-04-6705-5.
- ^ 鐵道部古蹟群修復 葉匡時現勘. 中央通訊社. 2014年1月18日 [2014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9日).
- ^ 楊明怡. 鐵道部博物館 明春完工、後年開放. 即時新聞 (台北: 自由時報). 2015-03-15 [2016-04-11].
- ^ 楊明怡. 台博館鐵道部博物館 明春完工後年開放. 生活副刊 (台北: 自由時報). 2015-03-16 [2016-04-11].
- ^ 9.0 9.1 李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遠流. 2003-07-01: 249. ISBN 957-32-4957-X.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