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
臺灣通史 | |
---|---|
全名:《臺灣通史》 | |
外文名 | 羅馬拼音:Tâi-uân Thong-sú |
作者 | 連橫 |
类型 | 通史史書 |
语言 | 漢文漢字 |
成书年代 | 1908年-1918年 |
连载状态 | 篇数:88篇 卷數:36卷 |
出版地 | ![]()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臺灣通史 / 台灣通史 |
注音 | ㄊㄞˊ ㄨㄢ ㄊㄨㄥ ㄕˇ |
台羅 | Tâi-uân Thong-sú |
《臺灣通史》是第一部由台灣人撰寫、描述台灣歷史的通史類著作,作者為連橫,並由其創辦的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
連橫著書之因起於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並對之言:“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1920年由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後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1]
刊本[编辑]
- 連橫,《台灣通史》,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1920年。
台灣通史目錄導引[编辑]
- 卷一、開闢紀(起隋大業元年、終於明永曆十五年)。
- 卷二、建國紀(起明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
- 卷三、經營紀(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終於光緒二十年)。
- 卷四、獨立紀(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因當時日本總督閱後不滿其名稱,勒令重寫,是為「過渡紀」)
- 卷五、疆域志。
- 卷六、職官志。
- 卷七、戶役志。
- 卷八、田賦志。
- 卷九、度支志。
- 卷十、典禮志。
- 卷十一、教育志。
- 卷十二、刑法志。
- 卷十三、軍備志。
- 卷十四、外交志。
- 卷十五、撫墾志。
- 卷十六、城池志。
- 卷十七、關征志。
- 卷十八、榷賣志。
- 卷十九、郵傳志。
- 卷二十、糧運志。
- 卷二十一、鄉治志。
- 卷二十二、宗教志。
- 卷二十三、風俗志。
- 卷二十四、藝文志。
- 卷二十五、商務志。
- 卷二十六、工藝志。
- 卷二十七、農業志。
- 卷二十八、虞衡志。
- 卷二十九、列傳一:顏思齊、鄭芝龍,寧靖王,陳永華,林圯、林鳳,劉國軒。
- 卷三十、列傳二:施琅,吳球、劉卻,朱一貴,歐陽凱,藍廷珍,楊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奎林。
- 卷三十一、列傳三:王世傑,吳鳳,施世榜、楊志深、吳洛、張振萬,林成祖、胡焯猷、張必榮、郭元汾,台東拓殖(陈文,林汉生,吳全,黃阿鳳,鄭尚),吳福生、黃教,林爽文,孫景燧,福康安,楊廷理,鄭其仁、李安善,陳周全、高夔。
- 卷三十二、列傳四:王得祿,謝金鑾、鄭兼財,吳沙,姜秀鑾、周邦正,許尚、楊良斌,姚、徐,張丙,方振聲,李石、林恭,鄭勒先,郭光侯、施九緞。
- 卷三十三、列傳五:戴潮春,林文察,丁曰健,林奠國,林占梅,羅、陳,沈葆楨,袁聞柝,劉銘傳,劉璈,林平侯。
- 卷三十四、列傳六:循吏,流寓,鄉賢,文苑。
- 卷三十五、列傳七:孝義,勇士,貨殖,列女。
- 卷三十六、列傳八:丘逢甲,吳、徐、姜、林,吳彭年,唐、劉。
附表目
|
|
|
- 附錄
- 連雅堂先生家傳,連震東。
- 連雅堂先生年表,連震東。
評價[编辑]
台灣通史的問世,即連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也為之作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給予肯定。近代研究者楊雲萍亦認為在當年的時空環境下能完成如此鉅作,應給予肯定:「通史」有其可以論處,如史料不完備。「府志」類、僅「余志」。各種檔案,以及日、荷原始文件多付缺如。然因時代所囿,故不能苛求,或以一而概全。其為古典的存在,將與台灣之河山,同其不朽[2]。
台灣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說他「非官也,一介史家也」、台南新報主筆西崎順太郎說他是「台南文壇之翹楚......史學尤極蘊奧...更足貢獻帝國學界」,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田健治郎也都此書題辭,寫下「名山絕業」、「溫故知新」等用語,總督府甚至以公款購置數十部給學校機關參考,可說是給足了連橫面子。然而,台人對這部史書,卻褒貶不一。眾多學者指出,台灣通史不僅有數百處錯謬,還涉及抄襲,甚至「自行創作」,是「錯誤百出的歷史小說」(翁佳音)。書中記載的事情,有些找不到資料來源,像是通史從隋朝開始講起卻查無史證,或是提到七世紀時台灣「大安、大甲兩溪匯合一流,濁水以北,猶巨海也」等淹大水的故事,可說是瞎掰而來(翁佳音)。[3]
連氏修《臺灣通史》,於自序時即明言,編纂台灣史有三難:徵文難、考獻難、欲取金匱石室之書難,「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 從近代史學的觀點言,《台灣通史》雖未臻完善,然而《台灣通史》的出版,對喚醒台灣人民、擺脫外族侵占壓迫的渴望,的確發揮了維護臺灣歷史主體性的作用。
《臺灣通史》在二方面有別於之前之台灣史,一是對台灣民眾歷史活動的詳細描繪。清代台灣方志,多從官方的角度出發,圍繞著王侯將相士大夫的活動書寫歷史,連橫則打破此一慣例,大膽將普通民眾的活動作為描寫的重點之一,「故此書各志,自鄉治以下尤多民事」。二則是《臺灣通史》對鄭成功和明鄭政權歷史定位重新評價。清朝史書基於清朝統治者的立場,對於鄭成功及明鄭政權「竟以島夷海寇視之」。《臺灣通史》給予鄭成功非常正面的評價,在卷一《開闢記》記載,「延平入處,建號東都,經立,改名東寧,是則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則我台人當溯其本,右啟後人,以毋忘篳路藍縷之功也。」
鄧孔昭對《台灣通史》研究用力最深,著有《連橫與臺灣通史》、《臺灣通史辨誤》等書。鄧先生在《台灣通史辨誤》前言即說明,「《臺灣通史》是臺灣著名愛國史學家連橫耗費十年心血寫成的一部力作。它問世六十餘年來,先後翻印成十幾種版本,是關心和研究臺灣歷史者案頭必備之書,至今仍為許多治史者所樂於引據。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有許多史料,連橫當時未能發現,無法加以利用;…加上印刷上的原因,以致書中存在不少錯誤。為了有利於人們更真實地瞭解臺灣歷史,筆者利用檔案、奏疏、實錄等較原始的資料,對《臺灣通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辨誤,共有600餘處。希望通過這一工作,能有益於臺灣歷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4]」
於2021年3月27日福州召開之《台灣通史》轉譯白話文項目專家論證會中[谁?]談到,「《台灣通史》裡充分肯定閩粵的先民怎麼去開發台灣、建設台灣,充分肯定鄭成功。所以我覺得這部書有學術價值。在舊方志的基礎上,他(連橫)吸收了很多檔案資料,他(連橫)調查民間的一些故事,編成這樣一本書,所以它的史料價值也是非常充分。把它處理得更好一點,讓讀者群、年輕的讀者能夠更喜歡讀它,這可能是我們下面每位專家要做的事情 。[5]」
然而,卻也有台灣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通史》這本書的品質不敢恭維,比如翁佳音等就認為:連氏之歷史敘述多有誤謬,甚至有人言彼為「三流史家」,每頁皆有錯處……。而一本錯誤百出的「通史」書籍,能得國共兩黨長期的垂青,也可見政治力量如何干預通史著作了(翁佳音等 1992,37)。楊雲萍指出〈朱一貴起事檄〉為連橫杜撰。有說法認為連橫依據江日昇《臺灣外記》所記鄭成功遣使的說辭,基於原文「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創造出〈與荷蘭守將書〉「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吳密察認為〈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1919年從無文獻有此文,與荷蘭方面所記之書信也不相同。
《台灣通史》序從1985年國立編譯館獨編教科書時期即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裡,直到2018年止。
其他[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在北京出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6.,亚太日报,2013年10月23日
- ^ 楊雲萍,《新序》,收於《台灣通史》(修訂校正版),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黎明出版公司印行,1985。
- ^ 連家崛起的一篇關鍵文章...遭連惠心提告的女大生劉恆溦揭《台灣通史》背後爭議. [202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 ^ 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自立晚報,1991
- ^ 连横《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启动 两岸学者加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新闻网
- ^ 臺灣詩薈第一號,大正十三年二月出版。
- ^ 臺灣詩薈第四號,大正十三年五月出版。
![]()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臺灣通史 |
外部連結[编辑]
- 臺灣文獻叢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通史初版定稿殘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