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女學校
![]() |
英華女學校 Ying Wa Girls' School | |
---|---|
![]() | |
地址 | ![]() |
类型 | 資助女子中學(補助學校)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隶属 | 倫敦傳道會 由屬下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管理 |
创办日期 | 1900年2月 |
学区 | 中西區 |
校監 | 蘇成溢牧師(兼任校董會主席) |
校長 | 關翰章先生 |
副校长 | 曹港生先生、周小鳳女士、周翠珊女士 |
职员人数 | 教師71人 |
年级 | 中一 至 中六 |
学生人数 | 950人 |
語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9500 平方米 |
校訓 | 寸陰是惜 |
社 | Davies、Hogben、Hutchinson、Silcocks、Jenkins |
電話號碼 | +852 2546 3151 |
传真號碼 | +852 2858 8669 |
学校网址 | www |
![]() |
坐标:22°16′58″N 114°08′50″E / 22.2826455°N 114.14721°E
英華女學校(英語:Ying Wa Girls' School)創立於1900年2月,是倫敦傳道會旗下的女子津貼中學,現由屬下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負責管理。全校學生人數約950人,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是香港傳統教會名校之一。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採用長衫為校服。
歷史[编辑]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牒喜蓮(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1900年2月,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創校時學生名額34人,主要是寄宿生。1911年創辦二年制幼稚園。1915年開設中學。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1967年轉為全中學制。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是香港22間傳統名校之一。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舊址納入擴建範圍。重建工程於2014年展開,是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的設計項目[1],2019年3月遷回羅便臣道新校舍。
關聯學校[编辑]
英華女學校與位於九龍的英華書院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雙方的校長亦是對方的校董會成員之一[2][3]。
歷任校長[编辑]
- 牒喜蓮女士(Helen Davies, 1900-1920)
- 樂慕潔女士(Muriel Hogben, 1920-1925)
- 夏靜怡女士(Dorothy Hutchinson, 1925-1939)
- 蕭覺真女士(Vera Silcocks, 1939-1967)
- 鄭美蓮女士(Evelyn Jenkins, 1967-1972)
- 周馬佩堅女士(Katherine Chau, 1972-2001)[4]
- 李石玉如女士(Ruth Lee, 2001-2015)
- 關翰章先生(Francis Kwan, 2015-)
公開考試佳績[编辑]
自創校以來,英華女學校共產生三位公開考試狀元:
香港中學會考「9A狀元」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
- 2013年:黃雅頤,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環球商業學。[7]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编辑]
爭議[编辑]
HKG報女學生影片事件[编辑]
2019年6月香港《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風波期間,香港建制派網絡媒體《HKG報》播出的一段標題為《香港學校內在發生什麼?請聽這位英華女生的勇敢控訴!》的影片[10]。校方則在回應事件時強調該校保持持平而開放的立場,容讓師生於課堂內外發表不同意見[11],過往也曾邀請過其他政治立場的公眾人物來做講座[12]。
《給十九歲的我》事件[编辑]
在《給十九歲的我》正式上映不久後,便有受訪學生向明報周刊指出學校和製作方漠視其不願將此片公開上映的要求。在諸多爭議之下,導演張婉婷於2月5日在電影謝票活動中宣佈本影片自2月6日起暫停公映。
著名/傑出校友[编辑]
政府官員及大機構要員[编辑]
- 何珮珊,CDSM,CMSM:香港海關關長[13][14]
- 葉慕菲:前政務司司長林瑞麟的夫人
- 朱楊珀瑜,SBS,JP: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 蘇恩佩:已故香港著名青少年服務機構突破機構創辦人。
- 陶黃彥斌:已故加拿大港人,加拿大著名移民服務機構中僑互助會創辦人和前行政總監。
- 麥齊光,GBS,JP:發展局前局長(預科)
- 鄒幸彤:香港大律師,前支聯會副主席
- 霍萬軍:前警務處助理處長(1972年中七)[15]
教育及文化界[编辑]
- 汪明欣:2008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香港首位失明女作家
- 何中中,MBE,JP:著名中國女教育家,終生委身教育工作,前香港真光中學校長。英華高小及師範班畢業,升讀廣州真光中學、嶺南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系,對香港教育貢獻良多,獲政府授勳及港大頒授榮譽博士。
- 劉小麗︰綽號小麗老師,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人文、設計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前立法會議員(九龍西),但後來因為宣誓風波已被取消議員資格。
- 黃玉梅:前女青年會總幹事。英華高小及師範班畢業,曾任教母校。
- 江獻珠:已故香港著名食譜作者
議員[编辑]
商界[编辑]
演藝及廣播界[编辑]
- 張婉婷:香港電影導演
- 鄧慧詩:香港電台廣播節目主持,曾經在香港、新城電台和華納唱片工作,現職公關公司老闆。
- 黎淑芬: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兼節目監製。
- 梁藝齡︰前無綫電視一線女藝員,現信基督教,現為影音使團創世電視台地球深度行以及挪亞方舟驚世啟示主持人。
- 雨僑:香港著名女歌手
- 林楚楚:已故著名演員
- 包陪麗:為已故船王包玉剛三女、香港藝術家、社會活動家、香港藝術中心(Hong Kong Art Centre)名譽主席(1962年小六)[17]
其他[编辑]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Redevelopment of Ying Wa Girl’s School. 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 2018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英语).
- ^ SMC Members, Ying Wa College. [2023-02-22].
- ^ The IMC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 Ying Wa Girls' School.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Kevin Sinclair.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58.
- ^ 5.0 5.1 工商日報. 中學會考昨日放榜 六男女生均獲九優 獨佔鰲頭者均為理科學生. 工商日報 (1983年8月9日) (工商日報). 09-08-1983.
- ^ 華僑日報. 莫鳳麟獎學金 頒與 甘綺翠. 華僑日報 (1983年11月20日) (華僑日報). 1983-11-20.
- ^ 文匯報. 本屆狀元一覽. 文匯報 (2013年7月16日) (文匯報). 2013-07-16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 ^ 歷屆獲獎學生. 青苗基金.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7).
- ^ Past Winners of the Hong Kong Outstanding Students Awards. [201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 徐緣. 由英華女生短片說起 — 德國校園政治中立源由. 立場新聞.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中文(香港)).
- ^ 【引渡惡法】不滿邀張達明劉進圖赴講座 HKG報涉借「學生爆料片」屈英華女校反政府. 蘋果日報. 2019-06-27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中文(香港)).
- ^ 鄧穎琳. 【逃犯條例】英華女學校被指邀「反對派」講修例 校方:一貫中立. 香港01. 2019-06-25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中文(香港)).
- ^ 鄧以海退休 國務院任命何珮珊海關關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報新聞網[2021年10月21日]
- ^ 校友何珮珊升副關長(海關). 英華女學校. 2019-01-15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 ^ 英華女校畢業典禮. 華僑日報. 1972-10-28: 13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 ^ 英華女校畢業禮 賴德伉儷主持. 華僑日. 1957-12-07: 14 [2022-05-01].
- ^ 17.0 17.1 英華女校畢業典禮. 華僑日報. 1962-11-16: 15 [2022-04-08].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英華女學校 |
- 英華女學校官方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華女學校 - 香港教育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華女學校 - Lifein.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 - 香港羅便臣道英華女學校重建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