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帝国
大蒙古國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 | |||||||||||||||||||||||||||||||||||||||||||||||||
---|---|---|---|---|---|---|---|---|---|---|---|---|---|---|---|---|---|---|---|---|---|---|---|---|---|---|---|---|---|---|---|---|---|---|---|---|---|---|---|---|---|---|---|---|---|---|---|---|---|
1206年-1635年 | |||||||||||||||||||||||||||||||||||||||||||||||||
立法机构:忽里勒台 | |||||||||||||||||||||||||||||||||||||||||||||||||
![]() 蒙古帝國疆域的擴大演變(1206年-1294年) | |||||||||||||||||||||||||||||||||||||||||||||||||
![]() | |||||||||||||||||||||||||||||||||||||||||||||||||
京城 | |||||||||||||||||||||||||||||||||||||||||||||||||
• 1206年-1235年 | 曲雕阿兰 | ||||||||||||||||||||||||||||||||||||||||||||||||
• 1235年-1260年 | 哈拉和林[註 2] | ||||||||||||||||||||||||||||||||||||||||||||||||
• 1260年-1368年 | 大都(今北京) 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嘎查村[註 3]) | ||||||||||||||||||||||||||||||||||||||||||||||||
国君姓氏 | 孛兒只斤 | ||||||||||||||||||||||||||||||||||||||||||||||||
君主 | 共40位 | ||||||||||||||||||||||||||||||||||||||||||||||||
• 1206年-1227年 | 元太祖成吉思汗(開國) | ||||||||||||||||||||||||||||||||||||||||||||||||
• 1260年-1294年 | 元世祖忽必烈 | ||||||||||||||||||||||||||||||||||||||||||||||||
• 1333年-1370年 |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 ||||||||||||||||||||||||||||||||||||||||||||||||
• 1378年-1388年 |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 | ||||||||||||||||||||||||||||||||||||||||||||||||
• 1634年-1635年 | 額爾克孔果爾(亡國) | ||||||||||||||||||||||||||||||||||||||||||||||||
常用语 | 蒙古语、汉语、突厥语、伊朗语 | ||||||||||||||||||||||||||||||||||||||||||||||||
兴衰 | |||||||||||||||||||||||||||||||||||||||||||||||||
• 1206年 | 成吉思汗征服漠北各部,於斡難河邊即皇帝位,大蒙古國建立。 | ||||||||||||||||||||||||||||||||||||||||||||||||
• 1218年-1234年 | 滅西遼、西夏及金朝。 | ||||||||||||||||||||||||||||||||||||||||||||||||
• 1219年-1259年 | 蒙古西征。 | ||||||||||||||||||||||||||||||||||||||||||||||||
• 1260年 | 帝國分裂。 | ||||||||||||||||||||||||||||||||||||||||||||||||
• 1271年12月18日 | 忽必烈於大都公布《建国号诏》,建國號「大元」。 | ||||||||||||||||||||||||||||||||||||||||||||||||
• 1279年3月19日 | 元將張弘範於厓山海戰擊敗宋軍,丞相陸秀夫背著宋帝趙昺跳海殉國,宋朝滅亡,元朝統一中國。 | ||||||||||||||||||||||||||||||||||||||||||||||||
• 1368年9月14日 | 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北京),元廷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 ||||||||||||||||||||||||||||||||||||||||||||||||
• 1388年11月1日 | 也速迭兒殺害脫古思帖木兒,大元國號廢除,北元滅亡。 | ||||||||||||||||||||||||||||||||||||||||||||||||
• 1634年 | 末代大汗林丹汗覆滅。 | ||||||||||||||||||||||||||||||||||||||||||||||||
• 1635年6月12日 | 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后金,大蒙古國正式滅亡。 | ||||||||||||||||||||||||||||||||||||||||||||||||
宗教 | 騰格里信仰(薩滿教),後一些可汗分別改宗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其他在蒙古帝國流行的宗教 | ||||||||||||||||||||||||||||||||||||||||||||||||
通币 | 硬幣(如迪拉姆)、蘇赫(Sukhe)、紙幣(背部用絲綢或銀錠裝飾的紙質錢幣,以及元帝發行的交鈔) | ||||||||||||||||||||||||||||||||||||||||||||||||
| |||||||||||||||||||||||||||||||||||||||||||||||||
今属于 |
本页面包含特殊字符,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出现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
![]() |
本页面包含蒙古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蒙古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
大蒙古國[註 4](1206年-1635年6月12日[1]),俗稱蒙古帝國,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蒙古西征。在此之後的元憲宗九年(1259年)至至大二年(1309年)之間,蒙古帝國體系的最大疆域曾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里[2](一说为3450萬平方公里)[3][註 1]。但自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去世後引發爭奪大汗之位的內戰,使帝國內部數度分裂以至走向瓦解,在1368年蒙古人被明太祖朱元璋驅趕至長城以北,進入了北元時期,而其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就此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是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元太祖元年(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1年 / 1223年)由成吉思汗發動並為主帥,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2年)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卡马突厥国),接著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進而擊潰波蘭王国,又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國大敗,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東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現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年-1260年)於蒙哥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旭烈兀為主帥,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兩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並重創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曾短暫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發起征伐而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帝國在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所引發的內战之後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然而他主張其承襲了“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一致承認,直到元成宗時期才達成內部共識,使元朝的宗主地位獲得認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立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被元控制的領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現今中國大部分地區。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註 5])與大元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在忽必烈身故後,其繼任者元成宗與四大汗國達成協議,以大元汗國皇帝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
大元皇帝元惠宗被漢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驱逐出中原(長城以北),大元丟失中原地區後版圖縮小回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天元十年(1388年)[註 6],之後以統領東部蒙古的韃靼[註 7]作為其後繼代表,主要由其首領繼承“蒙古大汗”的稱號,同時與西部蒙古的瓦剌以及韃靼東部的兀良哈等勢力並立,但這些蒙古勢力的控制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除此之外,明朝亦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明崇禎七年(1634年),最後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極擊敗並病逝,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其子额哲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亦于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正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象徵“蒙古帝國”的歷史正式結束。
國號[编辑]
蒙元與中原王朝[编辑]
元朝統治者在《元典章》中的《建國號詔》中向外宣稱大元是繼承於三皇五帝秦漢隋唐的新王朝[4]。
從古籍中可見元朝統治者多次稱大元為「中國」:
至元二十七年,帝怒,欲再發兵,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張立道嘗再使安南有功,今復使往,宜無不奉命。」[5]
元仁宗延祐元年,右丞相鐵木迭兒奏:「蒙陛下憐臣,復擢為首相,依阿不言,誠負聖眷。比聞內侍隔越奏旨者衆,倘非禁止,致治實難。請敕諸司,自今中書政務,毋輒干預。又往時富民,往諸蕃商販,率獲厚利,商者益衆;中國物輕,蕃貨反重。今請以江浙右丞曹立領其事,發舟十綱,給牒以往,歸則徵稅如制;私往者,沒其貨。」
元惠宗至元元年,徐世隆奏:「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廟。」從之[6]。
至元二年有日本僧告其國遣人刺探國事者。鐵木兒塔識曰:「刺探在敵國固有之,今六合一家,何以刺探為。設果有之,正可令覩中國之盛,歸告其主,使知嚮化。」[7]
「諸下海使臣及舶商,輒以中國生口、寶貨、戎器、馬匹遺外番者,從廉訪司察之。」[8]
歷史[编辑]
蒙古源流[编辑]
源出室韦[编辑]
蒙古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时在狃越河(即今洮儿河)以北,西至俱轮泊(今呼伦湖)周围,东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着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这些部落中有一大部称为蒙兀室韦,居于今大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下游以南。13世纪蒙古人自己的传说把自己的祖居地仍称为“额尔古纳昆”,与古代史专记载相印合。南宋初洪皓《松漠记闻》首次指出:“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古国,即唐之蒙兀部。”
室韦诸部,本以渔猎为业。至唐末始越大兴安岭至其西草原,渐习游牧。随部落分衍,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渐至三河之源的不儿肯山(即肯特山),成吉思汗所属之乞颜(Kiyat)部即属此部分。
苍狼白鹿[编辑]
根据《蒙古秘史》,苍狼白鹿生下了蒙古人先祖巴塔赤罕,传至十一代,有子二人传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Dorben,意为四);弟朵奔篾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阑豁阿为妻,生二子,其后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后,阿阑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名见《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名见《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译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从这一支又分衍出约二十个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儿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称为“始祖”。
阿兰豁阿感天光所生三子之后裔称为“尼伦蒙古”,即蒙古的尼伦部,其他则称迭列斤蒙古。前者为蒙古人中高贵者,其中当然以黄金家族最为高贵,而后者则为一般蒙古人。这两部分人是为蒙古的正源。
蒙古帝国前草原上生活的其他几个其他部落是:克烈部、汪古部、乃蛮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等。
- 克烈部:是辽、金生活在蒙古高原突厥部族。九世纪中叶随黠戛斯南下的谦河地区部落,是回鹘汗国灭亡以后留居本土的遗民,辽金时期的突厥部族。任何有关蒙古人起源的传说也与克烈无关。其居地在土拉河黑林、鄂尔浑河与克鲁仑河之间。亦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辽史》称之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达旦。
- 汪古部:古代文献记载一般把汪古部记为沙陀突厥的后裔。
蒙兀王国[编辑]
在辽代,蒙古各部为契丹皇朝大辽的臣民,受辽朝直接统治。1125年,金灭辽,并大举南下,攻克北宋都城汴京,掳徽、钦二帝(参见靖康之耻);然后继续挥兵南下,直捣临安。南方战事紧急,金军虽然捷报频传,却也无暇北顾。于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趁机脱离辽朝自立,拓土开疆,威势日盛,附近各族于是在1127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遂称“合不勒汗”。
不久,金太宗完颜晟宣召他入朝,席间合不勒汗酒醉失态,冒犯龙颜,自此便与金廷构隙(实际上,金廷一直为蒙古势力崛起感到不安)。合不勒汗回国后,金使前来诱他投降,他一怒杀死来使,整兵抗金。适逢金太宗逝世,熙宗即位。合不勒汗起兵连寇金边,陆续攻取了金朝的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团寨。金朝既而又遣名将兀术(完颜宗弼)出征蒙古,两年未分胜负,于1148年与合不勒汗议和,割二十七团寨,岁给衣食,并册封合不勒为“蒙兀国王”。
合不勒死后,王位传于堂弟俺巴孩。金國由于内部虚弱,急切地想要削弱蒙古人的力量,遂决定在蒙古与塔塔儿(可能并非今日之“塔塔尔族”)两部落之间构隙。时塔塔儿部落的一个巫医疗死蒙兀部落一亲眷,被俺巴孩族人斩首。塔塔儿人兴兵复仇,战败,遂佯装乞和,借机掳走了俺巴孩父子数人。为发泄怨气,塔塔儿人竟将俺巴孩钉在木驴上游街,最后俺巴孩惨死。两族从此结下恩怨(一说“巫医事件”发生在合不勒汗时期,后俺巴孩即位,与合不勒的一个儿子一起带女儿去塔塔儿部联姻,结果途中被捕,被送交金廷,被金廷钉死于木驴)。
俺巴孩汗死之前,曾遗命其子合达安为其:“今后以我为戒,你們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报仇。”[9]。其继任者忽图剌汗(合不勒汗第四子),与合达安发起复仇战争。战争中忽图剌汗之侄也速该崭露头角,击败了塔塔儿人。他的妻子诃额仑在战斗中生下了一个孩子,此时正好俘获一个叫帖木真兀格的敌方将领。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也速该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铁木真[註 8],即后来的成吉思汗。
1170年,也速该死于一场宴会,蒙兀王国遂分崩离析。也速该之子铁木真也逃亡。
鐵木真統一漠北[编辑]
十二世紀,內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至十二世紀末葉,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蒙古、蔑兒乞、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要保存自己,恢復祖業,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於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收集離散部眾,力量逐漸強大。[10]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汗。鐵木真稱汗後,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鞏固汗權,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宋慶元元年(1195年)和宋慶元二年(1196年),金朝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朝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今烏力吉河),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抄掠其奧魯(老小營)的主兒勤部。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名聲大振。[10]
宋慶元四年(1198年),金朝又遣軍征討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朝的這幾次征伐,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貴族們的敵視,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鐵木真失利。後魯的術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兒、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宋慶元六年(1200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盟誓與鐵木真、王罕為敵。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貝爾湖)附近,貴族聯軍大敗。翌年,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為「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鐵木真認真備戰,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附近再敗貴族聯軍,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10]
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闊亦田(約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戰,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泰赤烏、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遭到拒絕,王罕、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又突襲之。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因眾寡不敵,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此時,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秘密包圍,激戰三晝夜,王罕父子敗逃,先後被殺。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設扯兒必那顏(統領)統率;又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魯華),軍隊更加強大。宋嘉泰四年(1204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太陽汗負傷死,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盡降其余部,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10]
大蒙古國建立[编辑]
元太祖元年(1206年)春,鐵木真下令建九腳白旄纛,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國(蒙古語也可·蒙古·兀魯思)。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成吉思皇帝」。成吉思一詞的含義,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此後,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以千戶、百戶、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百、十戶長,進行統管,且其職位世襲,史稱「莎余兒合勒」(即恩賜、分封之意)。這樣,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稱為「忽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護衛軍) ,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他們自備馬匹、武器和給養,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伴當」。因此,這些「怯薛」(護衛士)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設立也可扎魯忽赤(「扎魯忽赤」漢譯為「斷事官」)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11][12][13][14]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因他精通本國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學習。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前,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大蒙古國建立後,創制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登記戶口、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札撒》(漢譯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記錄所辦案件等,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15]《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元太祖元年(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16][17]
征西夏、征金、滅西遼[编辑]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宋開禧元年(1205年),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元太祖二年(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再次興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一年後的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抵斡羅孩西關口。當時西夏皇帝為夏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李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率兵五萬抵擋,大敗,高逸被俘而死。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守將出降,太傅西壁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軍長驅直入,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賀蘭山關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兵敗被擒。克夷門既下,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曉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表示願降蒙古,歲歲進貢,聯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金朝。屈辱的求和,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久,李安全被廢而死,他的堂侄李遵頊被立為帝,是為夏神宗。但在夏神宗之後,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終至亡國。[18]
元太祖六年(1211年)秋,金朝邊境烏沙堡(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戰敗退兵,蒙古軍乘勝而進。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以獲得金帝所授「察忽魯」(部長)之職為榮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後,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勒巴兒合黑、合答安把阿秀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為復仇。元太祖三年(1208年),金章宗死,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即位之後,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問:「誰是新皇帝?」金使答:「衛王。」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豈能向他跪拜!」言罷策馬北。完顏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成吉思汗得到密報,遂與金朝絕交,嚴兵設備,並於元太祖六年(1211年)先發制人,親率大軍南下,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金兵潰敗,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完顏承裕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他策馬橫戈,大呼陷陣,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金兵大敗,死者枕藉,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再殲金兵無數,完顏承裕隻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縣)。野狐嶺之戰,「金人精銳盡沒」,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朝的第一場大勝仗,他們以此為榮,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18]
元太祖七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撫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將固守,蒙古軍退回。又攻金東京遼陽府,擄掠而去。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經宣德州至懷來,大敗金完顏綱軍。乘勝進居庸關,威脅中都。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河東、河北路州縣,直抵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海濱。元太祖九年(1214年)春,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圍攻中都。金宣宗南遷金軍敗退,朝中混亂。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八月殺衛紹王完顏永濟,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金宣宗)。元太祖八年(1213年)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元太祖九年(1214年)三月,中都被圍,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許和退軍。元太祖九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率皇室百官,運載珠寶財物,遷都到南京(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再次統兵南下。元太祖十年(1215年)春,蒙古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元太祖十年五月初二日(1215年5月31日),完顏承暉眼看中都解圍無望,服毒自殺,抹撚盡忠棄城出逃。蒙古軍遂入中都。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遣失吉忽圖忽等登錄中都帑藏,悉載以去。元太祖十年(1215年),中都與遼東、河北、山東860餘城,皆為蒙古軍攻占。[19][20][21]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的投順。在對金戰爭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著力將其收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蒙古兵圍中都之時,耶律楚材適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於「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於是他「始發永安(今北京),過居庸,歷武川(今河北宣德),出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未決十旬,已達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可謂艱苦,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綠連河畔(即今克魯倫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成吉思汗命其「處之左右,以備咨訪」。這之後不久,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22]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攻滅乃蠻、蔑兒乞後,首先收服了畏兀兒。畏兀兒在宋朝時稱高昌回鹏,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亦稱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為中心,首領稱亦都護(源於突厥語,意為「幸福之主」),臣屬於西遼。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元太祖四年(1209年),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遣使降於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年),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以女許嫁,視為第五子,「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於諸國」。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須履行入質、納貢、從征等義務,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楚河一帶,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首領稱阿兒思蘭汗。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向蒙古歸降。這一時期,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東部的畏兀兒、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國勢衰頹。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篡奪了帝位。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將他捕獲殺死,西遼疆土盡歸蒙古。 此前,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禿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四傑」之一博爾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將起事平定。[23]
第一次西征[编辑]
1217年,由於花剌子模王朝边境城市讹答剌的城主海兒汗亦纳勒术私自扣留并处决了铁木真的大蒙古国派遣去十余人的商队,当时正在东亚进行蒙古金朝战争的铁木真原本不计划征发侵灭花剌子模王朝,于是铁木真再次派遣了以一个正使和两个副使组成的使节团再次前去花剌子模王朝要求当时的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调查此事和惩罚凶手海兒汗亦纳勒术,但是这一次由于当时花剌子模王朝的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的母亲—康里人—图儿干合敦在旧都玉龙杰赤令立朝廷,企图干预国政,并且海儿汗亦纳勒术是图儿干合敦的侄子,所以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也无法管制,于是海尔汗亦纳勒术再次自作主张,处决了这一次铁木真再次派遣去的以一个正使和两个副使组成的使节团的两个副使以外的所有成員,并烧掉了副使的胡须,于是铁木真决定暂缓东亚的蒙古金朝战争,為了對付花剌子模筹备多时,1219年底—1221年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征戰花剌子模(今中亚河中地区、阿富汗一带),攻占四十个主要城池。
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在1220年被惊吓而逃至里海东岸的孤岛病死。1220年铁木真派遣手下两员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统帅25000人的蒙古军从撒马尔罕州出发,继续向西进军,攻占了诸如:克里米亚苏达克城〔今乌克兰克里米亚苏达克〕、奥可斯、木鹿、苏萨、纳西切万、比特利斯、阿尔吉斯、蔑剌合、迪亚巴克尔、埃尔比勒地区、刚加、尼西比斯地区、阿尼、卡尔斯城、锡瓦斯、额尔哲鲁木城、埃尔津詹、托卡特、开塞利城、起剌特、阿米德、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蔑怯思城赞瞻、剌夷〔今德黑兰之南)、蔑剌合、图斯、可疾云、西模娘〔今伊朗德黑兰省塞姆南)、沙马哈、屠杀,投降归顺的除外,和进攻当时高加索的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王国、阿塞拜疆王国、罗姆苏丹国(1221年-1222年)、之后哲别和速不台统帅的25000人的蒙军折转北向逾越太和岭(今天叫做高加索山)的打耳班关隘,进攻当时的钦察人和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并在迦勒斯河战役打败基辅大公统帅的军队,之后继续向西进攻,沿着今乌克兰(当时这里还不完全属于基辅罗斯的疆土)一路杀掠到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向西折转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但由于无法渡河,于是折转东返,东北向进军围攻基辅罗斯的政治中心基辅,但未能攻陷,于是朝东北向进军,并相继渡过德涅斯特河和顿河,于1223年9月征伐当时在伏尔加河中上游河谷的伏尔加保加利亚,之后相继渡过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于后于1223年向东返与当时于1222年从印度河河谷率领蒙古军主力撤军北返,并北向经过当时的旁遮普、阿拉霍西亚、德兰吉亚那、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巴克特里亚之后渡过阿姆河并且穿越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马尔基安娜、索格狄亚那)于来到锡尔河河谷,于1223年在此汇合,并再次召开了一次觐见大典,当时有很多西方国家都派遣使者来于蒙古帝国交好,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宗使者,之后于1224年的夏天来到额敏河和裕勒都斯河河谷,1225年的夏天回到蒙古帝国本土斡难河河源一带和哈拉和林一带。
滅西夏、聯宋滅金[编辑]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決定先攻滅西夏,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東向攻伐金朝。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親率10萬大軍從東、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一路勢如破竹,連取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等西夏重鎮;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無剌海等城,並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天險喪失,夏献宗李德旺驚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進入金朝境內,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臨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六月,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今甘肅清水縣)。元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病逝於軍中,遺言「假道南宋,滅亡金朝」年六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追謚聖武皇帝,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葬起輦谷。當月,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瘟疫流行,被迫獻城出降,被蒙古軍所殺,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宣告滅亡。[24][25][26]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暫由幼子拖雷監國。元太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229年9月13日),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後,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苟延殘喘。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元太宗三年(1231年),大蒙古國第二代皇帝窩闊台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大會諸王,議定分兵三路伐金。窩闊台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羯南下,繞道宋境,包抄金朝後方。這一年冬天,窩闊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沿漢水東下,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自鄧州(今河南鄧縣)繞出金朝背後。[24][27][28]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今河南禹縣)南邊的三峰山,北上與窩闊台會師,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大將速不台包圍金南京,金哀宗完顏守緒棄城出逃。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慌忙傳位於元帥完顏承麟,不久,城陷,金哀宗自縊身亡,完顏承麟亦被亂兵誅殺。至此,金朝滅亡,但是在秦、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為此,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規復河成地區。金朝滅亡後,按照蒙、宋協約,蔡州以南歸宋;蔡州以北歸蒙古。於是,蒙古大軍北還,留速不台鎮守河南。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出兵收復中原。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趙昀的允准,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陽。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使南宋收復三京(汴梁、歸德、洛陽)的舉動遭到失敗。這次交戰,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24][27][29][30]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编辑]
1227年成吉思汗過世,遺囑由窝阔台继承大汗位,先由幼子拖雷監國,后在1229年最终召开庫利爾臺大会推舉窝阔台繼位。拖雷汗时代(1227年-1229年)加強对金朝的征伐。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伐高丽王朝,1233年消灭东真国,1234年3月9日攻灭金朝。随后再次發動西征,並順勢進軍歐洲;1236年打败钦察突厥部落,1238年2月占领莫斯科,1240年12月6日占领基辅,征服基輔羅斯諸國;之后兵分两路,入侵了波兰王國、立陶宛、摩拉维亚公國、匈牙利、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奥地利公国、原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大败條頓騎士團國-波蘭联军,前锋进军到波兹南、维也纳近郊和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即威尼斯共和国東方的达尔马提亚),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1241年12月),遠征军於是东还。
后来拔都于1242年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正式建立蒙古欽察汗國(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汗国)。期间由绰马儿罕、拜住、野里知吉带、阔里吉思、阿尔浑八剌统帅的蒙古军逐渐征伐和屠杀蹂躏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王国、科尼亚克苏丹国和大部分小亚细亚。1246年8月24日,贵由在窩闊台的王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長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3年派遣忽必烈取道西康南下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中東地區(即旭烈兀西征,1256年—1259年);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達,灭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领马木留克王朝首都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战死,军队于是北还。
欧洲[编辑]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6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和基辅罗斯;灭亡保加尔人的伏尔加保加利亚并摧毁其都城;攻占蔑怯思城、里亚赞、科罗姆纳、莫斯科(1238年2月)、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城、雅罗斯拉夫城、特维尔城、切尔尼戈夫、乞瓦基辅(1240年12月6日)、加利奇国、赫梅尔尼克、桑多梅日城、克拉科夫城、奥拉迪亚、琼纳德、佩斯城、科托尔等二十几个城市。1240年12月6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王國、立陶宛、摩拉维亚公國、保加利亞、匈牙利王國的达尔马提亚和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直至追擊波西米亚王國及直逼奥地利公国的维也纳近郊時受阻。但由於波蘭和匈牙利的潰败,以及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諸侯國被蒙古人洗劫(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無視了拔都招降書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認為蒙古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於是開始調軍備戰並同時聯絡英格蘭王國及法蘭西王國求助,之後蒙古軍進軍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地區的重鎮,並再度直逼维也纳。1242年春天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和各支蒙古军统帅班师回朝。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东[编辑]
窝阔台死后经过乃马真脱列哥那称制、贵由汗和斡兀立海迷失的一共十年统治;1251年7月,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6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對中東地區進行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并洗劫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此战役致使智慧之家被毁,大量宝贵文献被扔进河中。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阿尤布王朝,1260年攻占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的四川时战死(詳見釣魚城之戰)。旭烈兀回师争位,之后留下的由怯的不花统帅的2万蒙古军队在今以色列的加利利交戰马木留克王朝,败于阿音札鲁特战役,標誌着蒙古帝国未能扩展到非洲。
东亚[编辑]
窝阔台时,1229年至1234年,蒙古灭金朝。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王国,并迅速攻占除开最南端外的全部高丽王国领土,高丽王室退守汉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華島,之后,高丽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并且已经臣服于蒙古帝国;但是当时半岛上的高丽三别抄义军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窝阔台灭金之后,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窝阔台攻宋之战),另一路征伐高丽国;但窝阔台于1241年12月去世,蒙古军撤军,之后所占疆土为南宋军队收复。后来经历乃马真脱列哥那、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统治,期间对南宋的攻打限于边境的侵袭战争;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才开始再次大幅扩张。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流矢受伤,不久就不治身亡了。正在进攻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从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军遂北返,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1285年建成。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蒙古文称为“大元大蒙古國”,是为元朝的开始。1264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的多年征战,元军终于灭宋。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其属国。
蒙古曾于1257年征伐越南陈朝北部地区。灭宋之后,元朝军队又分别于1284年-1285年和1287年-1288年两度攻打越南北部的陈朝和南部的占城(又称占婆)。陈朝与其宿敌占城联合击退了入侵军。1277年元军开始进攻今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國;直到1287年元军才攻入蒲甘王国首都,之后在1303年又撤出该地区。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島发动的海上远征也失利。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文永之役、弘安之役),但均以失败告终。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帝國分裂[编辑]
元憲宗七年(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元憲宗入蜀。忽必烈攻鄂。元憲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元憲宗在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暴死。元憲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忽必烈聞訊元憲宗去世,對侍臣說:「我奉命南來,哪能無功而還!」渡江圍困鄂州(湖北武昌)。元憲宗九年(1259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議。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迎元憲宗靈樞,收皇帝印寶,北上爭位。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等派密使北上,願意以長江為界,每年貢銀、銅各20萬。忽必烈許可,引軍北還。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北)。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即蒙古選汗大會。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這年45歲。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為大汗,調兵遣將。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關成後,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中統二年(1261年)十一月,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阿里不哥敗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忽必烈統兵討伐,一舉平定。至元元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定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31][32][33][34]
中統元年(1264年)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繼承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勒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汗位。這樣,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吉與大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人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後取得了勝利。它在實質上,是主張「附會漢法」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忽必烈獲勝的結果,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35][36]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伊兒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選汗大會。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大動干戈,形同敵國。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這次忽里勒台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過去那個統一的大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出現的,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伊兒、察合台、窩闊台四大汗國。當然,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西北諸王」,把他們置於「宗藩」的地位。[37]
大元大蒙古國[编辑]
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即皇帝位於開平,並以「中統」為年號。「中統」意為「中華正統」,①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處理政務。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②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中統四年五月初九日(1263年6月16日) ,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還是實際上,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祖述變通」,但直至十年後,仍沿用原國號「Yeke Mongyal Ulus」,即「大蒙古國」。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無遺憾。如同王惲《建國號事狀》所言:「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將「變通」的步伐邁得慢而穩。經過十年的經營,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建國號、定都邑、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中統五年(1264年),改年號為「至元」。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取《易經》「乾元」之義,復加於原國號前,並稱「Daion Yeke Mongyal Ulus」 ,即「大元大蒙古國」,漢語簡稱「大元」。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祖述變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漢法,致力於「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目標,還要繼承祖宗偉業,弘揚蒙古傳統,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蒙、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38][39][40][41][42]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274年2月9日)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43][44][45]元朝建立後,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陽、樊城一線。南宋軍民在襄陽、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元軍攻占襄、樊後,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於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攻占臨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趙昰死後,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了全國。[46][47][48]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內戰維持了四年,最後忽必烈勝出,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並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開設驛路,關塞恢復往來,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49]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重臣伯颜,奉元世祖遺命,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是為元成宗,諸王始無異議。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壽先卒,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元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並殺阿忽臺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然後即位,是為元武宗,而立其弟為太子。元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元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乃有傳子之意,因於延祐二年(1315年),出和世㻋鎮雲南。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遂於次年奉和世㻋謀叛,事敗走漠北,依察合台汗國,元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延祐七年(1230年),元仁宗死,太子即位,是為元英宗。[50][51]
元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途中駐蹕於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機,以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刺殺元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事變」。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詔改次年(1324年)為泰定元年(史稱他為泰定帝)。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速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同時,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立元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是為元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天順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天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329年2月27日),和世㻋即位於和林,是為元明宗。天曆二年八月初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被元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天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元文宗再即帝位。之後,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於至順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病逝於上都,因其後悔毒死元明宗,遺詔傳位於元明宗之子。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1332年10月23日),年僅7歲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帝位,是為元寧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這樣,在10年中(1323年~1332年),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元寧宗死後,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52][53][54][55][56][57][58][59]
至順三年(1332年),元文宗、元寧宗相繼去世。燕帖木兒請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爾,遂遣使靜江迎回。然為權相燕帖木兒所疑問,遷延數月不得立。決策國事皆由燕帖木兒及元文宗皇后,至燕帖木兒死。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1333年7月19日),妥懽貼睦爾即皇帝位於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改元元統。即位後,清除燕帖木兒勢力。以伯顏為右丞相,獨擅相權,把持朝政,肆行貪暴,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又仇視漢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年),停止科舉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為官,又擅貶宗王,引起朝野不滿。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妥歡貼睦爾支持脫脫逐走伯顏,以脫脫為右丞相。脫脫執政,改變排漢政策,恢復科舉制,提倡文治和經史,史稱「脫脫更化」。但因朝政積弊過深,連年水旱災荒,使國庫空虛。以致濫印190萬錠,至元鈔10萬錠,使鈔法敗壞,物價上漲,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至正二年(1342年)始,黃河泛濫,沿河州郡災荒連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以工部尚書賈魯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15萬民工治河,導致各地農民大起義。[60][61]
14世紀中葉,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國開始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鬥爭。至正八年(1348年),鹽商方國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結社的白蓮教徒組織的紅巾之亂在各地興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權的衰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紅巾軍餘黨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擊元大都,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元順帝)逃往開平府,後退至內蒙古的應昌府。至正三十年(1370年),明軍追擊至應昌府,元惠宗病死,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元昭宗。此後,元昭宗以喀喇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天元九年(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20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62][63]
後蒙古時代[编辑]
大蒙古國[编辑]
自天元十年(1388年)也速迭兒殺害元天元帝篡位稱汗之後,蒙古開始逐漸分裂為東部韃靼(蒙古本部)、西部瓦剌、韃靼東部兀良哈三大部落。[64][65]元天元帝敗亡之後歷經四代傳至坤帖木兒時,鬼力赤於明建文四年(1402年)殺害坤帖木兒,繼而登上大汗之位。[66]明正統三年(1438年),瓦剌部的脫歡扶植大汗脫脫不花擊敗同時並立的大汗阿岱,統一了蒙古諸部。[67]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脫歡之子也先入侵明朝,俘虜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68]達延汗與滿都海哈屯在15世紀重新統一蒙古諸部,史稱達延汗中興。[69]然而,達延汗在帝國以封地的名義分封於其兒子與親戚,導致了帝國統治的權力下放。[70]儘管權力下放,但是達延汗與蒙古貴族之間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孛兒只斤家族的內鬥並不嚴重,直到林丹汗統治期間(1604年-1634年),蒙古內部的紛爭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71]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林丹汗之子額哲投降清太宗皇太極當時統治的後金政權,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歷經430年之後正式宣告滅亡。[1][72]
窩闊台汗國[编辑]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自己挺進漠北草原,都哇進攻畏兀兒地,連下別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戰歿,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平定了叛亂。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都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元朝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決戰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海都受傷死於歸途,都哇也受傷,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大德七年(1303年),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大德八年(1304年),察八兒與都哇大戰,元軍乘勢攻察八兒,察八兒降於都哇。至大二年(1309年),都哇死,察八兒參與都哇諸子的汗位爭奪,又失敗,逃往元朝,封汝寧王,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窩闊台汗國亡。[73]
伊兒汗國[编辑]
欽察汗國[编辑]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中央政權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欽察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74]
察合台汗國[编辑]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年~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75]
疆域[编辑]
行政區劃[编辑]
政治制度[编辑]
外交[编辑]
軍事[编辑]
人口[编辑]
經濟[编辑]
農業[编辑]
畜牧業[编辑]
手工業[编辑]
商業[编辑]
貨幣制度[编辑]
賦稅與徭役[编辑]
文化[编辑]
思想[编辑]
文學、史學與語文[编辑]
宗教[编辑]
藝術[编辑]
科技[编辑]
交通[编辑]
社會[编辑]
对后世的影响[编辑]
正面的看法[编辑]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只有一个帝国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
负面的看法與相關異議[编辑]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很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毁灭,无数城市被摧毁,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76]。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77]。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自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荒芜和成为沙漠;在西亚,自阿卡德帝国和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大量良田荒芜。据统计,西亚地区的耕地面积至今未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60%。中亞、西亞及東歐至少七十多个城市遭到蒙古军屠城,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1241年—1242年)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于蒙古入侵[78]。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79]。其人口同样有大约一半死于蒙古入侵。此外,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76]。中国地区的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明显下降。在蒙古入侵以前(1200年),中国(包括金朝、西夏、南宋、大理国)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甚至更多,而到1278年(1279年完全占领)只有7,000万人[80]。但学术界今天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同样有人口统计的不完善和大规模遗漏或者蒙古军队带来的传染病的原因。[81][82][83]
然而蒙元史學家傑克·威澤弗德(Jack Weatherford)指出成吉思汗允許民眾自由地傳播有關他或蒙古人的最壞的和最難以令人置信的傳聞,當時成吉思汗意識到,傳播恐怖的最好方式不是通過士兵的行為,而是通過文人的筆。蒙古人操縱宣傳的機器並且經常誇大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意圖散播恐懼。他亦指出:「儘管蒙古軍隊實行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殺戮,並幾乎是將死亡當作一種政策,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還將死亡當作是製造恐怖的一種思考方式,但他們卻以一種影響重大而又令人吃驚的方式,脫離了那個時代的普通慣例。蒙古人並不實施嚴刑拷打、毀傷肢體或使人殘廢。在那個時代,戰爭通常是以一種恐怖的形態來進行的,而且同時代的其他統治者,通過公開拷打或駭人聽聞的斷肢毀體方式,使用原始而又野蠻的策略,向民眾灌輸恐怖和驚悸……從中國到歐洲,文明世界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都依憑這些駭人聽聞的手段,通過恐怖來統治自己的民眾,通過驚駭來打擊敵人的信心。」;「與同時代文明軍隊的恐怖行為相比較,蒙古人並不是通過兇猛而又殘忍的行為來引起恐怖的,而是由於他們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以及他們似乎完全輕視富人和有權勢者的生命而引起恐怖。」;「與傳播的恐怖傳聞相比較,起初向蒙古人投降的那些城市,得到了寬大而又仁慈的對待,於是那些城市居民就天真地懷疑起蒙古人的能力。投降之後,很多城市起初都忠順地服從,而一旦蒙古人離開他們的國家,他們就馬上反叛。由於蒙古人僅留下少數幾位官員進行管理,而且又沒有駐紮小部隊留守城市,居民們誤以為蒙古人的撤退是虛弱的表現,並且想當然地以為蒙古主力部隊將再也不會原路返回。對於這些城市,蒙古人是毫不留情的;他們迅速返回叛亂的地方,並徹底地摧毀它們。一個被徹底毀滅的城市是無法再次叛亂的。」[84]
蒙古帝國和黑死病[编辑]
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欽察汗國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细菌战[85]。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医在与鼠疫的反复斗争中逐渐累积起经验,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最终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1348年至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对各国的影响[编辑]
- 俄羅斯:蒙古帝國横跨东、中、西亚和东欧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帝国衰败之后,前蒙古欽察汗國属国的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占领了原属于欽察汗國的相当一部分土地,成为后来著名的俄罗斯帝国。莫斯科公国统治者在蒙古欽察汗國时代曾长期把持了当时蒙古人遥控罗斯诸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进行收税,进而抬头,因为蒙古人很少视察他们占领的疆土。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领土是当年的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俄罗斯帝国在消灭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後才成為強國。
- 歐洲: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歐洲諸國極為震撼。本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隊在中亞細亞的花剌子模(Khoream)國境被殺掠,率大軍開始西征。於是,中國與歐洲諸國開始普遍接觸。蒙古大軍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東西兩方戰役,幾乎從印度河(Indus)一直延伸到第聶伯河(Dnieper)。從他進攻中原的第一次戰役開始,到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在12年之內,蒙古軍隊曾經到達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歐洲諸國受到極大震動。因為在13世紀,以城堡為中心的歐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邊界向前推進,並與伊斯蘭教為敵。在此階段裡,伊斯蘭教仍然是基督教歐洲畏懼的唯一敵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現,不僅是一個晴天霹靂。用一位外國史學家的話來說:「由於我們的罪惡,我們不知道的部落來到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一也不知道他們的語言是什麼,他們是什麼種族,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什麼——只有上帝知道他們是什麼人,知道他們是從哪裡跑出來的。」「韃靼人從第聶伯河折回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再一次躲藏在哪裡。由於我們的罪惡,上帝知道,他是從哪裡把他們接來懲罰我們的。」歐洲人對蒙古大軍的恐懼心態可見一斑,這影響到後來包括英國。這後來構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卷西方的「黃禍」論的歷史起因之一。[88]
- 日本:為了對付蒙古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最終後醍醐天皇发起的倒幕运动推翻了鎌倉幕府的统治,日本进入室町幕府时代。
- 朝鲜半岛:高麗政權持續了約500年,但在末期時國土卻遭到元朝的大軍侵略,不得不成為臣從。高麗也跟著元朝過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當元朝因紅巾之亂而衰退後,高麗便與元朝斷交。廢掉元朝干預之下所設置的行政機關,並重建高麗時代的各種制度。然而,隨著明朝在中國的崛起,高麗的政權也分成親明派與親元派而混亂不堪,親明派的國王被親元派所暗殺、喪失了統治能力。親明派的高麗武官李成桂眼見情勢不妙,於是當機立斷地發起政變、廢黜親元派的國王。接著,更迫使做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國王讓位,建立朝鲜王朝,成為初代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鮮,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稱為「李氏朝鮮」。繼高麗之後,李氏朝鮮也存續了500年。[89]
其他影响[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肖像 | 廟號 | 謚號 | 尊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陵寢 |
---|---|---|---|---|---|---|---|---|
大蒙古國皇帝 | ||||||||
![]() |
烈祖[92] | 神元皇帝[92] | 把阿禿兒 | 也速該 | 1133年-1171年 | 1160年-1171年 | ||
![]() |
太祖[93]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93] | 成吉思汗[13] | 鐵木真 |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 |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 ||
![]() |
睿宗[94] | 英武皇帝[94] | 太上皇也可那顏[95] | 拖雷 | 1191年-1232年 | 1227年8月25日-1229年9月13日 | ||
仁聖景襄皇帝[94] | ||||||||
![]() |
太宗[96] | 英文皇帝[96] | 木亦堅汗[28] | 窩闊台 | 1186年11月7日-1241年12月11日 | 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 | ||
昭慈皇后[97] | 脫列哥那 | ?-1246年 | 1241年-1246年 | |||||
![]() |
定宗[98] | 簡平皇帝[98] | 貴由 | 1206年3月19日-1248年4月20日 | 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 | |||
欽淑皇后[99] | 海迷失 | ?-1252年 | 1248年-1251年 | |||||
![]() |
憲宗[100] | 桓肅皇帝[100] | 蒙哥 | 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 1251年7月1日-1259年8月11日 | |||
![]() |
世祖[101] |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101] |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102] | 忽必烈 |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 中統 |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 |
薛禪汗[101] | 至元 | |||||||
![]() |
阿里不哥 | 1219年-1266年 | 1260年-1264年8月21日 | |||||
大元皇帝 | ||||||||
![]() |
世祖[101] |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101] |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102] | 忽必烈 |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 中統 |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 |
薛禪汗[101] | 至元 | |||||||
裕宗[103] | 文惠明孝皇帝[103] | 真金 | 1243年-1286年1月5日 | |||||
![]() |
成宗[104] | 欽明廣孝皇帝[104] | 完澤篤汗[104] | 鐵穆耳 | 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 元貞 | 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 | |
大德 | ||||||||
順宗[105] | 昭聖衍孝皇帝[105] | 答剌麻八剌 | 1264年-1292年 | |||||
![]() |
武宗[106] | 仁惠宣孝皇帝[106] | 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107] | 海山 | 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 | 至大 | 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 | |
曲律汗[106] | ||||||||
![]() |
仁宗[108] | 聖文欽孝皇帝[108] | 普顏篤汗[108] | 愛育黎拔力八達 | 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 皇慶 |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 | |
延祐 | ||||||||
![]() |
英宗[109] | 睿聖文孝皇帝[109] | 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110] | 碩德八剌 | 1302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 至治 | 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 | |
格堅汗[109] | ||||||||
顯宗[111] | 光聖仁孝皇帝[111] | 甘麻剌 | 1263年-1302年2月8日 | |||||
![]() |
也孫鐵木兒 | 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 | 泰定 | 1323年10月4日-1328年8月15日 | ||||
致和 | ||||||||
![]() |
阿速吉八 | 1320年-1328年11月14日 | 天順 | 1328年10月3日-1328年11月14日 | ||||
![]() |
文宗[112] | 聖明元孝皇帝[112] | 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113] | 圖帖睦爾 | 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 天曆 | 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 | |
札牙篤汗[112] | 至順 | 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 | ||||||
![]() |
明宗[114] | 翼獻景孝皇帝[114] | 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115] | 和世㻋 | 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 | 天曆 | 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 | |
忽都篤汗[116] | ||||||||
![]() |
寧宗[117] | 沖聖嗣孝皇帝[117] | 懿璘質班 | 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 | 至順 | 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 | ||
![]() |
惠宗[118] |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118] |
烏哈噶圖汗[119] | 妥懽帖睦爾 |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 元統 |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 起輦谷 |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120] |
至元 | |||||||
至正 | ||||||||
北元皇帝 | ||||||||
![]() |
惠宗[118] |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118] |
烏哈噶圖汗[119] | 妥懽帖睦爾 |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 元統 |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 起輦谷 |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120] |
至元 | |||||||
至正 | ||||||||
![]() |
昭宗[121] | 必里克圖汗[121] | 愛猷識理達臘 | 1340年1月23日-1378年5月10日 | 宣光 | 1370年5月27日-1378年5月10日 | 起輦谷 | |
![]() |
益宗[122] | - | 烏薩哈爾汗[123] | 脫古思帖木兒 | 1342年3月7日-1388年11月1日 | 天元 | 1378年5月13日-1388年11月1日 | 起輦谷 |
韃靼可汗 | ||||||||
- | - | 卓里克圖汗[124] | 也速迭兒 | 1359年-1391年 | - | 1388年-1391年 | ||
恩克卓里克圖汗[124] | ||||||||
![]() |
- | - | - | 恩克 | ?-1394年 | - | 1391年-1394年 | |
![]() |
- | - | 尼古埒蘇克齊汗[125] | 額勒伯克 | 1362年-1399年 | - | 1394年-1399年 | |
![]() |
- | - | 托歡汗[126] | 坤帖木兒 | 1377年-1402年 | - | 1400年-1402年 | |
![]() |
- | - | 兀雷帖木兒汗 | 鬼力赤 | 1379年-1408年 | - | 1402年-1408年 | |
![]() |
- | - | 完者帖木兒汗 | 本雅失里 | 1379年-1412年 | - | 1408年-1412年 | |
![]() |
- | - | - | 答里巴 | 1395年-1415年 | - | 1415年 | |
- | - | - | 斡亦剌歹 | 1387年-1425年 | - | 1415年-1425年 | ||
![]() |
- | - | - | 阿岱 | 1390年-1438年 | - | 1425年-1438年 | |
![]() |
- | - | 岱總汗[127] | 脫脫不花 | 1416年-1452年1月19日 | - | 1433年-1452年1月19日 | |
- | - | - | 阿噶巴爾濟 | 1423年-1453年 | - | 1451年-1453年 | ||
![]() |
- | - | 大元田盛大可汗[128] | 也先 | 1407年-1454年 | 添元 | 1453年9月12日-1454年 | |
- | - | 烏珂克圖汗[129] | 馬兒古兒吉思 | 1448年-1465年 | - | 1454年-1465年 | ||
![]() |
- | - | 摩倫汗[130] | 脫古思猛可 | 1437年-1466年 | - | 1465年-1466年 | |
![]() |
- | - | - | 滿都魯 | 1438年-1478年 | - | 1475年-1478年 | |
![]() |
- | - | 大元大可汗[131] | 巴圖蒙克 | 1464年-1517年 | - | 1480年-1517年 | |
達延汗[132] | ||||||||
![]() |
- | - | 賽音阿拉克汗[133] | 巴爾斯博羅特 | 1490年-1531年 | - | 1517年-1519年 | |
![]() |
- | - | 阿拉克汗[134] | 博迪 | 1504年-1547年 | - | 1519年-1547年 | |
![]() |
- | - | 庫登汗[135] | 打來孫 | 1520年-1557年 | - | 1547年-1557年 | |
- | - | 扎薩克圖汗[136] | 圖們 | 1539年-1592年 | - | 1557年-1592年 | ||
![]() |
- | - | 徹辰汗[137] | 布延 | 1554年-1604年 | - | 1592年-1604年 | |
- | - | 庫圖克圖汗[138] | 林丹巴圖爾 | 1592年-1634年 | - | 1604年-1634年 | ||
- | - | - | 額爾克孔果爾 | 1622年-1641年3月4日 | - | 1634年-1635年6月12日 |
注释[编辑]
- ^ 1.0 1.1 由於北部疆界的界定差異,一說總面積達3450萬平方公里。
- ^ 哈拉和林直到1235年才真正建成,1235年正式成为首都,1260年以前一直是蒙古帝國的首都。
- ^ 今属锡林浩特市管辖
- ^ 大蒙古国前期汉文文书也作“大朝”,为
Yehe Monggol Ulus的对译。
- ^ 欽察汗國建於1219年~1480年 / 1502年;察合台汗國建於1223年~1571年;窩闊台汗國建於1225年~1251年 / 1309年;伊兒汗國建於1220年 / 1256年~1357年。
- ^ 一说北元于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就去国号,或年号,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時,去“大元”国号改称“鞑靼”、去皇帝号复称可汗。
- ^ 韃靼是明人他稱,自稱蒙古。
- ^ 《元朝秘史》作“帖木真”。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1.0 1.1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 ^ Taagepera, Rein.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7-09, 41 (3): P.475–504 [2020-10-14]. ISSN 0020-8833. doi:10.1111/0020-8833.000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7) (英语).
- ^ Dóra Mérai and Ágnes Drosztmér, Kyra Lyublyanovics, Judith Rasson, Zsuzsanna Papp Reed, András Vadas, Csilla Zatykó (编). GENIUS LOCI LASZLOVSZKY 60 - The Mongol Empire’s Northern Border: Re-evaluating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Mongol Empire. Budapest, Teréz krt. 13: Archaeolingua. 2018-11: P.8–13 [2022-01-23]. ISBN 978-615-5766-19-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3) (英语及匈牙利语).
- ^ 《建國號詔》:「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草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非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 ^ 《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五十四.張立道》
- ^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
- ^ 《元史.卷一百四十.鐵木兒塔識傳》
- ^ 《大元通制.禁令》
- ^ 佚名 撰. 《元朝祕史》 卷一. 鲍思陶 点校.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23. ISBN 7-5333-1481-6.
- ^ 10.0 10.1 10.2 10.3 《內蒙古大辭典》編委會 (编). 《內蒙古大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60頁-第61頁. ISBN 9787204014002 (中文).
十二世紀,內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至十二世紀末葉,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蒙古、蔑兒乞、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要保存自己,恢復祖業,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於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收集離散部眾,力量逐漸強大。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推舉為汗。鐵木真稱汗後,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鞏固汗權,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和二年(公元1196年),金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今烏力吉河),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抄掠其奧魯(老小營)的主兒勤部。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名聲大振。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金又遣軍征討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的這幾次征伐,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貴族們的敵視,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鐵木真失利。後魯的術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兒、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宋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盟誓與鐵木真、王罕為敵。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貝爾湖)附近,貴族聯軍大敗。翌年,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為「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鐵木真認真備戰,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附近再敗貴族聯軍,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1202年秋,闊亦田(約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戰,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泰赤烏、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遭到拒絕,王罕、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又突襲之。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因眾寡不敵,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此時,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秘密包圍,激戰三晝夜,王罕父子敗逃,先後被殺。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設扯兒必那顏(統領)統率;又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魯華),軍隊更加強大。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太陽汗負傷死,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盡降其余部,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 ^ 廖楊. 《中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宗法文化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226頁. ISBN 9787563356782 (中文).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台,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成吉思皇帝」。此後,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以千戶、百戶、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百、十戶長,進行統管,且其職位世襲,史稱「莎余兒合勒」(即恩賜、分封之意)。這樣,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稱為「忽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護衛軍) ,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他們自備馬匹、武器和給養,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伴當」。因此,這些「怯薛」(護衛士)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設立也可扎魯忽赤(「扎魯忽赤」漢譯為「斷事官」)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
-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2頁.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1206年春,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即大汗位,建立大蒙古國(蒙古語也可·蒙古·兀魯思)。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稱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詞的含義,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
- ^ 13.0 13.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 ^ 拉施德丁.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 (中文).
當始自伊斯蘭教歷602年7月的巴兒思亦勒即虎年(1206年)幸福地蒞臨時,初春,成吉思汗下令建九腳白旄纛,隆重地召集舉行了大忽里勒台。在這次忽里勒台上他獲得了「成吉思汗」的尊號。
- ^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新版)》. 中華民國: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1月10日: 第24頁-第25頁. ISBN 9789864022786 (中文).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因他精通本國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學習。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前,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汗國建立後,創制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登記戶口、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札撒》(漢譯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記錄所辦案件等,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二○六年,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
- ^ 謝選駿. 《謝選駿全集第27卷:士農工商(讀史筆記)──等級制度構建文明社會》. 美利堅合眾國: Lulu Press, Inc.. : 第264頁-第265頁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 ^ 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成吉思汗法典》出版發行. [2011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 ^ 18.0 18.1 林幹. 《內蒙古歷史與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第496頁-第498頁. ISBN 9787204050666 (中文).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1205年,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再次興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一年後的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抵斡羅孩西關口。當時西夏皇帝為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率兵五萬抵擋,大敗,高逸被俘而死。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守將出降,太傅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軍長驅直入,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賀蘭山關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兵敗被擒。克夷門既下,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曉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表示願降蒙古,歲歲進貢,聯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一金國。屈辱的求和,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久,李安全被廢而死,他的堂侄遵頊(音須)被立為帝,是為夏神宗。但在神宗之後,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終至亡國。1211年秋,金國邊境烏沙堡(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戰敗退兵,蒙古軍乘勝而進。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以獲得金帝所授「察忽魯」(部長)之職為榮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後,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勒巴兒合黑、合答安把阿秀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為復仇。1208年金章宗死, 衛紹王永濟即位,即位之後,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問:「誰是新皇帝? 」金使答:「衛紹王永濟。」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豈能向他跪拜!」言罷策馬北。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成吉思汗得到密報,遂與金國絕交,嚴兵設備,並於1211年先發制人,親率大軍南下,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金兵潰敗,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由胡沙主持軍事。胡沙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他策馬橫戈,大呼陷陣,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金兵大敗,死者枕藉,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再殲金兵無數,胡沙隻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縣)。野狐嶺之戰,「金人精銳盡沒」,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國的第一場大勝仗,他們以此為榮,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
- ^ 史仲文; 胡曉林; 薛德震. 百卷本《中國全史》編輯工作委員會 , 编. 《百卷本中國全史‧第十一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16頁. ISBN 9787010014562 (中文).
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撫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將固守,蒙古軍退回。又攻金東京遼陽府,擄掠而去。貞祐元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經宣德州至懷來,大敗金完顏綱軍。乘勝進居庸關,威脅中都。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河東、河北路州縣,直抵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海濱。二年春,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圍攻中都。宣宗南遷金軍敗退,朝中混亂。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金貞祐元年(1213年)八月殺衛紹王允濟,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金宣宗)。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1214年三月,中都被圍,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許和退軍。五月,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率皇室百官,運載珠寶財物,遷都到南京(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再次統兵南下。1215年,中都和遼東、河北、山東860餘城,皆為蒙古軍攻占。
- ^ 楊訥. 《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2年2月24日: 第38頁. ISBN 9789888763788 (中文).
1215年春,蒙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五月,完顏福興眼看中都解圍無望,服毒自殺,抹撚盡忠棄城出逃。蒙軍遂入中都。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遣失吉忽禿忽等登錄中都帑藏,悉載以去。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夏五月庚申,金右丞相兼都元帥承暉仰藥死,眾以城降。石抹明安入中都,遣使來獻捷。帝駐蹕桓州之涼陘,命忽都虎等按視中都帑藏,以石抹明安為太傅,兼管蒙古、漢軍都元帥。
- ^ 胡阿祥; 彭安玉. 《中國地理大發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年1月1日: 第43頁. ISBN 9787806037867 (中文).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1244年)的投順。在對金戰爭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著力將其收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蒙古兵圍中都之時,耶律楚材適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於「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於是他「始發永安(今北京),過居庸,歷武川(今河北宣德),出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未決十旬,已達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可謂艱苦,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綠連河畔(即今克魯倫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成吉思汗命其「處之左右,以備咨訪」。這之後不久,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5頁-第16頁.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攻滅乃蠻、蔑兒乞後,首先收服了畏兀兒。畏兀兒在宋時稱高昌回鹏,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亦稱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為中心,首領稱亦都護(源於突厥語,意為「幸福之主」),臣屬於西遼。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1209年,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遣使降於蒙古。1211年,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以女許嫁,視為第五子,「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於諸國」。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須履行入質、納貢、從征等義務,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楚河一帶,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首領稱阿兒思蘭汗。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向蒙古歸降。這一時期,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東部的畏兀兒、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國勢衰頹。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篡奪了帝位。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將他捕獲殺死,西遼疆土盡歸蒙古。此前,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四傑」之一博兒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將起事平定。
- ^ 24.0 24.1 24.2 秦永章. 《甘寧青地區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45頁. ISBN 9787105069323 (中文).
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決定先攻滅西夏,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東向攻伐金國。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親率10萬大軍從東、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一路勢如破竹,連取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等西夏重鎮;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無剌海等城,並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天險喪失,國主李德旺驚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進入金朝境內,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臨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六月,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今甘肅清水縣)。七月,病逝於軍中。當月,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瘟疫流行,被迫獻城出降,被蒙古軍所殺,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國宣告滅亡。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暫由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後,便集中力量攻打金國,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顏守緒在蔡州自殺,金朝滅亡,但是在秦、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為此,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規復河成地區。
- ^ 陳全力; 侯欣一. 《帝王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華書店. 1988年: 第191頁. ISBN 9787541903311 (中文).
宋寶慶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病死於清水行營,遺言假道南宋,滅亡金朝。年六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追謚聖武皇帝,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葬起輦谷。幼子拖雷監國。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已丑,崩於靈州。帝臨崩,渭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途於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許我,則由唐、鄧直搗大梁。金雖撤潼關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馬俱疲,吾破之必矣。」言乞而崩,年七十有三。
- ^ 27.0 27.1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4頁-第15頁.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苟延殘喘。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1231年,蒙古第二代大汗窩闊臺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大會諸王,議定分兵三路伐金。窩闊臺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羯南下,繞道宋境,包抄金朝後方。這一年冬天,窩闊臺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沿漢水東下,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自鄧州(今河南鄧縣)繞出金朝背後。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今河南禹縣)南邊的三峰山,北上與窩闊臺會師,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大將速不臺包圍金南京,金哀宗棄城出逃。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1234年一月,城破哀宗自殺,金亡。
- ^ 28.0 28.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秋八月已未,諸王百官會於怯綠連河闊迭額阿剌勒,請帝遵太祖遺詔即位,共上尊號曰木亦堅合罕。
- ^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解密歷史真相走出《野史》誤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群言出版社. 2005年: 第57頁. ISBN 9787800805608 (中文).
1234年元月,慌忙傳位於元帥承麟,不久,城陷,哀宗自縊身亡,承麟亦被亂兵誅殺。至此,金朝亡於蒙古。金國滅亡後,按照蒙、宋協約,蔡州以南歸宋;蔡州以北歸蒙古。於是,蒙古大軍北還,留速不台鎮守河南。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出兵收復中原。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的允准,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陽。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使南宋收復三京(汴梁、歸德、洛陽)的舉動遭到失敗。這次交戰,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己酉,大兵克蔡州,金主自縊死,承麟為亂兵所殺。金亡。金息州行抹捻兀典降於宋,大兵追殺之。
- ^ 向斯; 王鏡輪. 《中國歷朝皇宮生活全書(下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文出版社. 1996年8月: 第1014頁. ISBN 9787507504316 (中文).
憲宗七年,公元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憲宗入蜀。忽必烈攻鄂。九年七月,憲宗在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暴死。九月,忽必烈聞訊憲宗去世,對侍臣說:我奉命南來,哪能無功而還!渡江圍困鄂州(湖北武昌)。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議。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迎憲宗靈樞,收皇帝印寶,北上爭位。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派密使北上,願意以長江為界,每年貢銀、銅各20萬。忽必烈許可,引軍北還。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今內蒙多倫縣北)。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庫里爾台即蒙古選汗大會。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這年45歲。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為大汗,調兵遣將。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關成後,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中統二年(公元1261 年)十一月,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阿里不哥敗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忽必烈統兵討伐,一舉平定。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定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六‧本紀第六‧憲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癸亥,帝崩於的魚山,年五十有二。史天澤等奉樣宮北還,葬起輦穀。廟號憲宗,追謚桓肅皇帝。」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九月壬寅,諸王穆哥自合州遣使,以憲宗凶問告,且請北歸。帝曰:「吾奉命南征,豈可無功而返。」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卯,改燕京為中都。
- ^ 于大光. 《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 中華民國: 太雅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4月12日: 第90頁. ISBN 9789579329682 (中文).
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繼承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汗位。這樣,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一二六四年七月,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大臣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後取得了勝利。它在實質上,是主張「附會漢法」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忽必烈獲勝的結果,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
- ^ 宋濂. 《元史‧卷五‧本紀第五‧世祖二》 (中文).
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
-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37頁-第38頁.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伊利汗旭烈兀、察合臺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臺選汗大會。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大動干戈,形同敵國。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這次忽里臺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過去那個統一的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出現的,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伊利、察合臺、窩闊臺四大汗國。當然,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西北諸王」,把他們置於「宗藩」的地位。
- ^ 曹永年. 《內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261頁-第263頁. ISBN 9787811152111 (中文).
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開平,並以「中統」為年號。「中統」意為「中華正統」,①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處理政務。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②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1263年(中統四年) ,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還是實際上,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祖述變通」,但直至十年後,仍沿用原國號「Yeke mongyal ulus」,即「大蒙古國」。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無遺憾。如同王惲《建國號事狀》所言:「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將「變通」的步伐邁得慢而穩。經過十年的經營,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建國號、定都邑、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1264年,改年號為「至元」。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乾元」之義,復加於原國號前,並稱「Daion Yeke mongyal ulus」 ,即「大元大蒙古國」,漢語簡稱「大元」。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祖述變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漢法,致力於「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目標,還要繼承祖宗偉業,弘揚蒙古傳統,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蒙、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辛卯,即皇帝位。遣高麗世子倎歸,以兵送之,仍赦高麗境內。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戊子,改開平府為上都,達魯花赤兀良吉為上都路達魯花赤,總管董銓為上都路總管兼開平府尹。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丁巳,以改元,赦天下,詔曰: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膠以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勘,外兵弗戢,夫豈一日,於今五年。敕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於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聯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警,雨澤愆期,皆闕政之所由,顧斯民其何罪。宜布維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據魯不花、忽察、脫滿、阿里察、脫火思等,構禍我家,依成吉思皇帝札撒克正典刑訖。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自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昧爽以前,除殺祖父母、父母不赦外,其優餘罪無輕重,咸赦除之。敢以赦前事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亥,建國號曰大元,詔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五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蓋從初起之地名。日隨曰唐者,又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乃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治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定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嘉與敷天,共隆大號。咨爾有眾,體予至懷。
- ^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41頁. ISBN 9789867103000 (中文).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至元九年(1272)二月,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壬辰,高麗國進使賀建國號。改中都為大都。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祖三》. 中華民國 (中文).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宮闕告成,帝始禦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高麗國遣使賀正旦,兼貢方物。
- ^ 陳勇. 《國史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1日: 第343頁. ISBN 9787810586719 (中文).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陽、樊城一線。南宋軍民在襄陽、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元軍攻占襄、樊後,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1276年攻占臨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趙昰死後,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1279年2月,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了全國。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組三》. 中華民國 (中文).
甲申,宋主顯遣其知臨安府事賈餘慶等賈傳國璽及降表至伯顏軍前。
- ^ 脫脫.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建國公・永國公》 (中文).
癸未,有黑氣出山西。李恆乘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至午潮上,張弘範攻其南,南北受敵,兵士皆疲不能戰。俄有一舟檣旗僕,諸舟之檣旗遂皆僕。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潰,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降。大軍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 ^ 方舒眉; 馬星原. 《中國歷史大冒險11:元朝天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日: 第93頁. ISBN 9789620874697 (中文).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內戰維持了四年,最後忽必烈勝出,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並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開設驛路,關塞恢復往來,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 ^ 黃大受. 《中國通史(下)》.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620頁-第621頁. ISBN 9789571100326 (中文).
至元三十一年(西元一二九四年),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重臣伯颜,奉世祖遺命,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是為成宗,諸王始無異議。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壽先卒,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並殺阿忽臺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然後即位,是為武宗,而立其弟為太子。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仁宗。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乃有傳子之意,因於延祐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出和世球鎮雲南。武宗舊臣皆感憤怒,遂於次年奉和世球謀叛,事敗走漠北,依察哈台汗國,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七年(西元一三二0年),仁宗死,太子即位,是為英宗。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世祖六》. 中華民國 (中文).
癸酉,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年八十。
- ^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52頁. ISBN 9789867103000 (中文).
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途中駐蹕於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貼木兒等趁英宗熟睡之機,以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刺殺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事變」。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詔改次年(1324)為泰定元年(史稱他為泰定帝)。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速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同時,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立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是為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十月,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天曆二年(1329)正月,和世球即位於和林,是為明宗。八月,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被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九月,文宗再即帝位。之後,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於1332年病逝於上都,因其後悔毒死明宗,遺詔傳位於明宗之子。十月,年僅7歲的明宗次子懿瑋質班即帝位,是為寧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這樣,在10年中(1323~1332),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寧宗死後,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英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八月癸亥,車駕南還。是夕,駐蹕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夫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兒、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迭兒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夫弟宣徽使鎖南、典瑞院使脫火赤、樞密院刊使阿散、僉書樞密院事章台、衛士禿清及諸王按梯不花、孛羅、月魯鐵木兒、曲律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同謀弒逆,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鐵夫、赤斤帖木兒先殺中書右丞相拜住,遂弒帝於行御。在位三年,二十有一。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辛丑,同知樞密院事脫脫木兒、通政使也不倫並知樞密院事,御史中丞亦列赤為御史大夫。齊五月魯帖木兒、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圍上都,倒刺沙奉皇帝寶出降。月魯帖木兒殺遼王脫脫。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丙戌,帝即位於和林之北。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輦穀。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己亥,皇太子複即位於上都大安閣,大赦天下……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文宗下寧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己酉,帝崩於上都,在位五年,年二十有九。癸丑,葬起輦穀。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文宗下寧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冬十月庚子,帝即位於大明殿……
- ^ 許陽柘. 《中華帝王大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海洋出版社. 1990年: 第288頁. ISBN 9787502706654 (中文).
至順三年(1332),文宗、寧宗相繼去世。燕鐵木兒請立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歡帖睦爾,遂遣使靜江迎回。然為權相燕鐵木兒所疑問,遷延數月不得立。決策國事皆由燕鐵木兒及文宗后,至燕鐵木兒死。四年六月,妥歡帖睦爾即皇帝位於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改元元統。即位後,清除燕鐵木兒勢力。以伯顏為右丞相,獨擅相權,把持朝政,肆行貪暴,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又仇視漢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停止科舉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為官,又擅貶宗王,引起朝野不滿。六年二月,妥歡貼睦爾支持脫脫逐走伯顏,以脫脫為右丞相。脫脫執政,改變排漢政策,恢復科舉制,提倡文治和經史,史稱「脫脫更化」。但因朝政積弊過深,連年水旱災荒,使國庫空虛。以致濫印190萬錠,至元鈔10萬錠,使鈔法敗壞,物價上漲,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至正二年(1342)始,黃河泛濫,沿河州郡災荒連年。十一年四月,以工部尚書賈魯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15萬民工治河,導致各地農民大起義。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惠宗一》. 中華民國 (中文).
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都,詔曰:洪惟我太祖皇帝,受命于天,肇造區夏;世祖皇帝,奄有四海,治功大備;列聖相傳,丕承前烈。我皇祖武宗皇帝入纂大統,及致和之季,皇考明宗皇帝遠居朔漠,札牙篤皇帝戡定內難,讓以天下。我皇考賓天,札牙篤皇帝復正宸極。治化方隆,奄棄臣庶。今皇太后召大臣燕鐵木兒、伯顏等曰:「昔者闊徹伯、脫脫木兒、只兒哈郎等謀逆,以明宗太子為名,又先為八不沙始以妒忌,妄構誣言,疏離骨肉。逆臣等既正其罪,太子遂遷于外。札牙篤皇帝後知其妄。尋至大漸,顧命有曰:『朕之大位,其以朕兄子繼之。』」時以朕遠征南服,以朕弟懿璘只班登大位,以安百姓,乃遽至大故。皇太后體承札牙篤皇帝遺意,以武宗皇帝之元孫,明宗皇帝之世嫡,以賢以長,在予一人,遣使迎還。征集宗室諸王來會,合辭推戴。今奉皇太后勉進之篤,宗親大臣懇請之至,以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即皇帝位于上都。於戲!惟天、惟祖宗全付予有家,慄慄危懼,若涉淵冰,罔知攸濟。尚賴宗親臣鄰,交修不逮,以底隆平。其赦天下。
- ^ 宫脇淳子. 《最後的游牧帝國:准噶爾部的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1日: 第61頁-第62頁. ISBN 9787204078448 (中文).
14世紀中葉,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國開始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鬥爭。 1348年,鹽商方國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結社的白蓮教徒組織的紅巾之亂在各地興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權的衰落。1368年,紅軍餘黨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擊元大都,惠宗妥懽貼睦爾(順帝)逃往開平府,後退至內蒙古的應昌府。1370年,明軍追擊至應昌府,順帝病死,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昭宗。此後,昭宗以喀喇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1378年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20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汗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翌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
- ^ 李伯重.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華民國: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9年10月9日. ISBN 97895708539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 ^ 蘇育平; 努魯拉.阿伊瓦茲. 《歐亞大陸最強戰鬥民族-突厥民族史》. 中華民國: 蘇育平. 2021年8月8日: 第218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9月26日) (中文).
1388年,元順帝兒子脫古思帖木兒不殺,換成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兒」繼位,之後多人爭位,一團混亂。蒙古察哈爾與河西走廊之部族許多投降明朝,被封為朵顏三衛與關西八部。後來蒙古西部的瓦剌崛起,瓦剌又叫做「衛拉特」,明朝時候將北方邊患分為三支,就是韃靼(蒙古本部)、瓦刺與兀良哈三部,分而治之。
- ^ 清水泰次. 《物語東洋史‧第九卷‧明時代》. 大日本帝國: 株式会社雄山閣. 1940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2月14日) (日语).
……東蒙古に於ける元室の威光がへると共に、西蒙古の所謂瓦刺が勃興し、兩者は對立の形勢にあった。明人は西蒙古の瓦刺部に對して、東蒙古の本部を韃靼部といった。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明史北元韃靼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曹永年. 《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内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116頁. ISBN 97878107444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31日) (中文).
1438年脫歡卵翼下的脫脫不花汗終於殺死阿台汗、朵兒只伯。數十年來,一直與瓦刺並強的蒙古本部,被脫歡兼併,蒙古暫時實現了有限度的特殊形式的統一。
- ^ 劉清陽. 《明清社會歌謠集 <上卷·時事篇>》. 美利堅合眾國: Lulu Press, Inc.. 2015年7月10日: 第59頁. ISBN 9781312579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中文).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占瓦剌太師也先率軍隊大舉進攻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御駕親征。同年七月五十萬大軍出居庸關。由於準備不足造成途中軍糧不繼,以致軍心不穩。八月英宗抵達大同,聽說前方戰敗,於是倉皇撇退。瓦剌大軍追至,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騎五萬前去阻擊,至鷂兒嶺中伏戰死,五萬騎兵全軍覆沒。八月十四日朱祁鎮到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束南),為瓦刺軍隊包圍。瓦刺大軍擊敗明軍,朱祁鎮被俘。
- ^ 傑克‧魏澤福. 《成吉思汗的女兒們》. 中華民國: 時報出版. 2018年2月9日. ISBN 9789571372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中文(繁體)).
- ^ 勒內·格魯塞. 《草原帝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商務印書館. 1998年5月1日: 第508頁. ISBN 9787100028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中文(简体)).
- ^ Christopher P. Atwood. 《Encyclopedia of Mongolia and the Mongol Empire》. 美利堅合眾國: Facts on File, Inc. 2004年6月1日. ISBN 0816046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4日) (英语).
- ^ 業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235頁.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6日) (中文(繁體)).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室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 ^ 薛宗正. 《絲綢之路北庭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1日: 第606頁. ISBN 9787228115501 (中文).
至元二十四年(1287)局勢又變,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自己挺進漠北草原,篤哇進攻畏兀兒地,連下別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戰歿,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平定了叛亂。元大德五年(1301)海都、篤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元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決戰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海都受傷死於歸途,篤哇也受傷,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大德七年(1303)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大德八年(1304)察八兒與篤哇大戰,元軍乘勢攻察八兒,察八兒降於篤哇。至大二年(1309)篤哇死,察八兒參與篤哇諸子的汗位爭奪,又失敗,逃往元朝,封汝寧王,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窩闊台汗國亡。
- ^ 楊益. 《一本書讀懂亞洲史》. 中華民國: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2018年1月24日: 第110頁. ISBN 9789863921165 (中文).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中央政權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欽察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
- ^ 胡文康. 《新疆廣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26日: 第40頁. ISBN 9787228094288 (中文).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
- ^ 76.0 76.1 Mongol Conquests.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28).
- ^ Battuta's Travels: Part Three - Persia and Iraq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4-23.
- ^ The Mongol invasion: the last Arpad kings.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 ^ The Story of the Mongols Whom We Call the Tartars= Historia Mongalorum Quo s Nos Tartaros Appellamus: Friar Giovanni Di Plano Carpini's Account of His Embassy to the Court of the Mongol Khan by Da Pian Del Carpine Giovanni and Erik Hildinger (Branden BooksApril 1996 ISBN 978-0-8283-2017-7)
- ^ Ping-ti Ho, "An Estimat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Sung-Chin China", in Études Song, Series 1, No 1, (1970) pp. 33-53.
- ^ 杰克·威泽弗德.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简体中文. 重庆出版社. ISBN 9787229122102.
- ^ Rakibul Hasan, "Biological Weapons: covert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security". Asian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2014) 2#9 p 38.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2-17.
- ^ 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They Are Small – A Brief History of Bug Warfare. Military History Now. [2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 ^ 傑克·威澤弗德《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重慶出版社,第122-125頁
- ^ 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65704-4. P. 116.
- ^ (中文)旭烈兀
- ^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Crusades/8.The Crusades of St Louis:"but in the Mongol army there were many Christians, the results of early Nestorian missions to the far East."
- ^ 葛桂錄. 《中英文學關係編年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三聯書店. 2004年09月: 第1頁. ISBN 9787542619105 (中文).
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歐洲諸國極為震撼。本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隊在中亞細亞的花剌子模(Khoream)國境被殺掠,率大軍開始西征。於是,中國與歐洲諸國開始普遍接觸。蒙古大軍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東西兩方戰役,幾乎從印度河(Indus)一直延伸到第聶伯河(Dnieper)。從他進攻中原的第一次戰役開始,到1223年,在12年之內,蒙古軍隊曾經到達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歐洲諸國受到極大震動。因為在13世紀,以城堡為中心的歐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邊界向前推進,並與伊斯蘭教為敵。在此階段裡,伊斯蘭教仍然是基督教歐洲畏懼的唯一敵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現,不僅是一個晴天霹靂。用一位外國史學家的話來說:「由於我們的罪惡,我們不知道的部落來到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一也不知道他們的語言是什麼,他們是什麼種族,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什麼——只有上帝知道他們是什麼人,知道他們是從哪裡跑出來的。」「韃靼人從第聶伯河折回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再一次躲藏在哪裡。由於我們的罪惡,上帝知道,他是從哪裡把他們接來懲罰我們的。」歐洲人對蒙古大軍的恐懼心態可見一斑,這影響到後來包括英國。這後來構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卷西方的「黃禍」論的歷史起因之一。
- ^ 祝田秀全. 《超世界史》. 中華民國: 易博士出版社. 2020年7月16日: 第175頁. ISBN 9789864801237 (中文).
高麗政權持續了約五○○年,但在末期時國土卻遭到元朝的大軍侵略(P111),不得不成為臣從。不得不成為臣從。高麗也跟著元朝過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當元朝因紅巾之亂而衰退後,高麗便與元朝斷交。廢掉元朝干預之下所設置的行政機關,並重建高麗時代的各種制度。然而,隨著明朝在中國的崛起,高麗的政權也分成親明派與親元派而混亂不堪,親明派的國王被親元派所暗殺、喪失了統治能力。親明派的高麗武官李成桂眼見情勢不妙,於是當機立斷地發起政變、廢黜親元派的國王。接著,更迫使做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國王讓位,建立朝鮮王朝,成為初代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鮮,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稱為「李氏朝鮮」。繼高麗之後,李氏朝鮮也存續了五○○年。
- ^ Zerjal, Xue, Bertolle, Wells, Bao, Zhu, Qamar, Ayub, Mohyuddin, Fu, Li, Yuldasheva, Ruzibakiev, Xu, Shu, Du, Yang, Hurles, Robinson, Gerelsaikhan, Dashnyam, Mehdi, Tyler-Smith (2003).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Mongol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 717–721.
- ^ 勇武统治者成吉思汗有后裔男性1600万. [2007-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92.0 92.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海都歿,子拜姓忽兒嗣。拜姓忽兒歿,子敦必乃嗣。敦必乃歿,子葛不律寒嗣。葛不律寒歿,子八哩丹嗣。八哩丹歿,子也速該嗣,并吞諸部落,勢愈盛大。也速該崩,至元三年十月,追諡烈祖神元皇帝。
- ^ 93.0 93.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諡聖武皇帝。至大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加諡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在位二十二年。
- ^ 94.0 94.1 94.2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一百八‧列傳第五‧太祖諸子三‧拖雷上…旭烈兀、出伯、阿八哈、台古塔兒》. 中華民國 (中文).
憲宗即位,追上尊號,謚曰英武皇帝,廟號睿宗。至元二年,改謚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加謚仁聖景襄皇帝。
-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禮四》. 中華民國 (中文).
是歲,改作金主,太祖主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顏」,皇后皆題名諱。
- ^ 96.0 96.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謚英文皇帝,廟號太宗。
- ^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一‧后妃一》 (中文).
至元二年崩,追謚詔慈皇后,升祔太宗廟。
- ^ 98.0 98.1 宋濂. 《元史‧卷二‧本紀第二‧太宗 定宗》 (中文).
追諡簡平皇帝,廟號定宗。
- ^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一‧后妃一》 (中文).
至元二年,追謚欽淑皇后。
- ^ 100.0 100.1 宋濂. 《元史‧卷二‧本紀第三‧憲宗》 (中文).
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 ^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宋濂. 《元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世祖十四》 (中文).
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謚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 ^ 102.0 102.1 宋濂. 《元史‧卷十三‧本紀第十三‧世祖十》 (中文).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禮霍孫率百官奉玉冊玉寶,上尊號曰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諸王百官朝賀如朔旦儀,赦天下。
- ^ 103.0 103.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 -睿宗 裕宗 顯宗 順宗》 (中文).
成宗即位,追謚曰文惠明孝皇帝,廟號裕宗,祔于太廟。
- ^ 104.0 104.1 104.2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成宗四》 (中文).
是年九月乙丑,謚曰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國語曰完澤篤皇帝。
- ^ 105.0 105.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 -睿宗 裕宗 顯宗 順宗》 (中文).
大德十一年秋,武宗即位,追謚曰昭聖衍孝皇帝,廟號順宗,祔享太廟。
- ^ 106.0 106.1 106.2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武宗二》 (中文).
夏四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鐵木兒等上尊謚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國語曰曲律皇帝。
- ^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武宗二》 (中文).
辛卯,皇太子、諸王、百官上尊號曰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 ^ 108.0 108.1 108.2 宋濂. 《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仁宗四》 (中文).
五月乙未,群臣上謚曰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國語曰普顏篤皇帝。
- ^ 109.0 109.1 109.2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英宗》. 中華民國 (中文).
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謚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皇帝。
- ^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英宗一》 (中文).
戊寅,御大明殿,群臣上尊號曰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 ^ 111.0 111.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 -睿宗 裕宗 顯宗 順宗》 (中文).
又十一年,英宗遇弒,也孫帖木兒以嗣晉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祔享太室。
- ^ 112.0 112.1 112.2 宋濂. 《元史‧卷三十六‧本紀第三十六‧文宗五》 (中文).
元統二年正月己酉,太師右丞相伯顏率文武百官等議,上尊謚曰聖明元孝皇帝,廟號文宗,國言謚號曰札牙篤皇帝,請謚于南郊。
- ^ 宋濂. 《元史‧卷三十四‧本紀第三十四‧文宗三》 (中文).
戊午,帝御大明殿,燕帖木兒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冊、玉寶,上尊號曰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
- ^ 114.0 114.1 宋濂. 《元史‧卷三十一本紀第三十一‧明宗》 (中文).
十二月乙巳,知樞密院事臣也不倫等議請上尊謚曰翼獻景孝皇帝,廟號明宗。
- ^ 宋濂. 《元史‧卷四十‧本紀第四十‧順帝三》 (中文).
冬十月甲申,奉玉冊、玉寶尊皇考為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親祼太室。
- ^ 宋濂. 《元史‧卷三十七‧本紀第三十七‧寧宗》 (中文).
賓天之日,皇后傳顧命於太師、太平王、右丞相、答剌罕燕帖木兒,太保、浚寧王、知樞密院事伯顏等,謂聖體彌留,益推固讓之初志,以宗社之重,屬諸大兄忽都篤皇帝之世嫡。
- ^ 117.0 117.1 宋濂. 《元史‧卷三十九‧本紀第三十九‧順帝二》 (中文).
辛亥,升祔懿璘只班皇帝於廟,謚沖聖嗣孝皇帝,廟號寧宗。
- ^ 118.0 118.1 118.2 118.3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華民國 (中文).
丙戌,帝崩於應昌,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太尉完者、知樞密院事觀音奴奉梓宮葬於起輦穀。群臣上廟號曰惠宗皇帝,國語曰烏哈圖汗。明祖以帝能順天命,退避而去,上尊謚曰順帝。
- ^ 119.0 119.1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四》. : 第16頁 (中文).
托歡特穆爾‧烏哈噶圖汗,戊午年生,嵗次癸酉年十六嵗即位。
- ^ 120.0 120.1 陳昆山. 《中國朝代綱史》. 馬來西亞: The Other Press Sdn Bhd. 2014年8月15日: 第329頁. ISBN 978-983-9541-8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英语).
The (Mongol) Northern Yuan Dynasty, following Chinese orthodoxy, gave Toghun Temur his own posthumous name "Universally Acclaimed, Devote and Righteous Emperor" (Xuan ren Pu Xiao Huangdi 宣仁普孝皇帝).
- ^ 121.0 121.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八年夏四月,帝崩於金山,群臣上廟號曰昭宗皇帝,國語曰必里克圖汗。
- ^ 中國蒙古史學會 (编). 《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74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中文).
烏薩哈爾可汗,必力克圖可汗的弟弟,名脫古思帖木兒。生於一三四二年(至正二年、壬午年)。於一三七九年(己未年) ,即可汗位,時年三十八歲。詔改明年為天元元年。於一三八八年(戊辰年)十月,被也速迭兒縊死。在位十年,享年四十七歲。謚號益宗,蒙古語稱烏薩哈爾可汗。
- ^ 盛昱. 《蒙古世系譜‧卷四》.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必里克圖汗者,哲宗也。按譜,惠宗殂,哲宗繼立,是即愛育識里達臘,改元宣光,洪武十一年六月殂。傳位脫古斯帖木兒,改元天元,譜中之烏薩哈爾汗也。
- ^ 124.0 124.1
① 《蒙古淵流》與無名氏《黃金史》認為只有恩克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9年-1393年),詳見《欽定蒙古源流》卷五,第三頁:「恩克卓里克圖汗,己亥年生,嵗次己巳年三十一嵗即位,在位四年。嵗次壬申年三十四歲歿。」
② 羅卜藏丹津《黃金史》認為有卓里克圖汗與恩克汗: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8年-1391年)。恩克汗,在位四年(1391年-1394年)。詳見札奇斯欽《蒙古黃金史譯註》(聯經,1979)第193至194頁:「卓里克圖(Jorightu)可汗卽大位。在位四年。羊兒年[辛未,一三九一]殯天。恩克(Engke)可汗在位四年。其後就在這狗兒年(甲戌,一三九四年),額勒伯克(Elbeg)可汗卽大位。」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五》. : 第3頁–第4頁 (中文).
弟額勒伯克汗,辛丑年生,嵗次癸酉年三十三嵗即位,舉國上尊號稱為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
- ^ 趙雲田. 《北疆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州古籍出版社. : 第626頁. ISBN 9787534818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中文).
兩種《蒙古黃金史》在額勒伯克之後列的是托歡可汗,1401 ~ 1402年在位。
- ^ 趙雲田. 《北疆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州古籍出版社. : 第387頁. ISBN 9787534818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中文).
最高君主為可汗,當時脫歡、也先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可汗,稱「岱總汗」(一說為太宗汗的音譯)。
- ^ 張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 瓦剌‧朵顏福余 泰寧》 (中文).
明年冬,也先自立為可汗,以其次子為太師,來朝,書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田盛,猶言天聖也。報書稱曰瓦剌可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五》. : 第43頁 (中文).
岱總汗續娶之福晉薩睦爾太后生一子,名蒙古勒克哷青吉斯,丙寅年生,年七嵗貯於皮櫃,以馬負之,伊母薩睦爾福晉持刀帶領騎牛、乘馬及步兵出師,由庫奎扎巴哈往伐四衛喇特,大有俘獲,撤兵而回,即奉蒙古勒克哷青吉斯台吉即位,維時七嵗,稱為烏珂克圖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五》. : 第46頁 (中文).
摩倫汗,自癸酉至甲戌,在位二載年,十八嵗歿。
- ^ 張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八 韃靼》 (中文).
亦思馬因死,入寇者復稱小王子,又有伯顏猛可王。弘治元年夏,小王子奉書求貢,自稱大元大可汗。朝廷方務優容,許之。自是,與伯顏猛可王等屢入貢,漸往來套中,出沒為寇。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五》. : 第55頁–第56頁 (中文).
滿都海徹辰福晉,係戊午年生,年三十三嵗,巴圖䝉克,係甲申年生,年七嵗,定為夫婦。本年庚寅,因欲佔據達延國,遂稱為達延汗,於老福晉前即汗位。
- ^ 鄭天挺; 戴逸. 《中國歷史大辭典: 清史卷(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年: 第726頁. ISBN 97875326227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中文).
明代蒙古達延汗第三子。正德七年(1512)授為濟農,駐鄂爾多斯,統治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和永謝布三萬戶。次年嗣父汗位,號賽音阿拉克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六》. : 第75頁–第76頁 (中文).
子博迪台吉,生於甲子年,至甲辰年,四十一歲即位,科爾沁之巴圖爾摩羅齊建議右翼,原係強斡之儔或征掠,以離散之或酌量入於左翼,均分之博迪阿拉克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六》. : 第79頁 (中文).
長子達賚遜庫登台吉,甲辰年生,歲次壬申年,二十九歲,於白室前稱汗號,與右翼三萬人和睦相㑹。而旋,阿拉克第二子阿勒坦來迎向汗求賜號,云今統治已平,原有䕶衛汗治索多汗小汗之號,祈即將此號賜我,我情愿䕶衛大統,汗然之,遂與以索多汗之號,由是庫登汗之號……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六》. : 第80頁–第81頁 (中文).
圖們台吉,乙亥年生,歲次癸夘年,二十九歲即位,歲次壬子年,三十八歲,往見盤結腰刀之噶爾瑪喇嘛,遂受禪教聚集六萬人,傳示大政,令左翼三萬人內,察哈爾之阿穆岱鴻台吉、喀爾喀之衛徵索博該;右翼三萬人內,鄂爾多斯之庫圖克台徹辰鴻台吉、阿蘇特之諾木達喇古拉齊諾延、土默特之楚嚕克鴻台吉執政理事,遂稱為扎薩克圖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六》. : 第81頁 (中文).
布延台吉,己夘年生,歲次丁巳年,三十九歲即位,大眾稱為徹辰汗。
- ^ 薩岡. 《欽定蒙古源流‧卷六》. : 第82頁 (中文).
長子陵丹巴圖爾台吉,壬辰年生,歲次甲辰年,十三歲即位,大眾稱為庫圖克圖汗。
来源[编辑]
- 书籍
研究書目[编辑]
- Herbert Franke(傅海波)& Denis C. Twitchett(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劍 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中国朝代和政权 |
---|
前朝: 大金 大宋—南宋 大夏 |
大蒙古国 1206年春-1368年8月 大元(1271年-1368年) 四大汗国(13世紀-14世纪) |
后朝: 大明、北元 |
亚欧、西域、东北、西北及蒙古地区政权 |
---|
前朝: 大金、蒙兀国 大夏、中亚诸国 西亚诸国、东欧诸国 |
大蒙古国 1206年春-1368年8月 大元(1271年-1368年) 四大汗国(13世紀-14世纪) |
后朝: 北元、察合台汗国 钦察汗国、伊儿汗国 大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