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日中立條約
![]() | 此条目導言部分也許過於冗長。 (2019年9月8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8日) |


《蘇日中立條約》,又稱日蘇中立條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日语:日ソ中立条約/にっソちゅうりつじょうやく Nisso Chūritsu Jōyaku,俄語: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Японией),指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互相保證戰事維持中立而於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條約,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與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莫斯科簽署,條約有效期爲五年的條約,於同年4月25日起生效。
1945年4月5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宣佈蘇聯在《蘇日中立條約》截止后將不再謀求續約,8月日本投降前夕,蘇聯對日宣戰,並派兵進入被关东军占领的中國东北地區與日本北方的島嶼。
内容[编辑]
條約共有四款,主要內容包括蘇日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係,相互尊重對方之領土完整,不予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對象,另一方應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条约正文内容涉及了签约双方各自具体的勢力范围,其中日本承認受蘇聯實際支配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締約方不予侵犯。蘇联則承認受日本軍部實際支配的滿洲國的獨立地位,締約方不予侵犯。在签约当天,苏日两国发表共同声明,声明中关于满蒙问题双方再次确认“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条约在形式上,避免让苏军和日军发生直接军事对垒。对于苏联,避免了在东西两面同时受到1940年形成的轴心国对其可能的军事进攻的威胁;对于日本,此条约的签定,使苏联在中日战争中,由支持中国转向中立的立场。使日本可以专心在华投入大量兵力扩大战争。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成为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的重要国际因素之一。日本利用苏联的保证,扩大了对中国、南洋的侵略。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逐步停止对华官方援助。 使中国至此失去了仅有的外界官方援助,陷入了孤立无援、最艰苦卓绝的阶段。直到同年底珍珠港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后公开援华,中国抗战的外部国际形势才得以缓解,走出最低谷。此外,《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剧了中国抗战势力的分裂,促使中国国内抗战局势的复杂化。
签约过程[编辑]
1941年元旦,日本驻苏大使建川美次提议:两国可以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因苏联所提出的各项条件均不能使日本同意,谈判结束。1941年3月12日外相松冈洋右赴苏访问。3月22日,松冈一行抵达莫斯科,与苏联多位领导人会晤。
表态[编辑]
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寵惠於日蘇條約簽字後第二天發表聲明指出:
東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華民國領土,滿洲國是非法的,中國政府決不承認蘇日中立條約,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絕不承認第三國妨害中國領土與行政完整的任何決定,蘇日兩國公佈的共同宣言對於中華民國絕對無效。
中國共產黨則對《蘇日中立條約》的簽署發表聲明表示完全支持:“蘇聯根據其一貫和平中立政策,於四月十三日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又一次偉大勝利。這個條約的意義,首先在於鞏固了蘇聯東面的和平,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安全發展。而蘇聯的這種和平與發展,也即是全世界勞動人民與被壓迫民族的利益。”,“條約的簽署保證了蒙古人民共和國不受侵犯,這不但對蒙古人民共和國有利,即對全中國爭取解放也是有利的。”
中國共產黨表态[编辑]
4月15日,重庆中共《新华日报》社论「论苏日中立条约」[1]:
“ | 这次苏日条约中附带的宣言,提到伪满及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事,这不是苏日过去的关系上久已存在的事实,当著张鼓峰诺门坎战斗时,苏日军队便是在苏联满洲及外蒙古边境地方作战的,所以以後停战及划界委员会也是有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伪满代表参加的。现在这个宣言,一方面是结束了过去这个有关满蒙的挑衅,另一方面也便是保证了这两方面的今後安全,这丝毫不能也没有变更中国的领土主权。尤其是苏联声明不侵犯『满洲国』之领土,只是在说明苏联决不以武力侵犯满洲,并不能即解释为苏联已正式承认伪满之独立的国家地位,更不能解释为可以妨碍我们收复东北。 | ” |
4月16日,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對蘇日中立條約發表意見」:
“ | 蘇聯根據其一貫和平中立政策,於四月十三日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又一次偉大勝利。這個條約的意義,首先在於鞏固了蘇聯東面的和平,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安全發展。而蘇聯的這種和平與發展,也即是全世界勞動人民與被壓迫民族的利益。 | ” |
4月27日,延安中共《解放》期刊「苏日条约之伟大意义」:
“ | 苏日中立条约发表後,全球评论之多,空前未有。综合言之,则三国同盟方面,极力夸为自己的胜利,谓为苏德协定及三国同盟之逻辑发展。英美方面,则极力缩小该约之意义,同时亦暴露其一贯挑拨苏日关系,企图使苏联外交政策为其帝国主义利益服务之阴谋,遭到了严重失败之恐慌情绪;但仍在继续挑拨德苏关系,不说希特勒你要提防苏联,就说苏联你要提防希特勒……但在国民党中之亲日派方面,则强调此约只於日本有利,於中国不利,散布恐慌情绪,企图引导中国走入投降道路。顽固派方面,则企图利用狭隘民族情绪以为反苏反共之活动,客观上为亲日派所利用。 | ” |
各方影响[编辑]
中国[编辑]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失去了苏联的官方援助。抗战爆发四年以来,中国至此失去了仅有的外界官方援助,陷入了孤立无援、最艰苦卓绝的阶段[2]。直到同年底珍珠港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停止了自1931年以来长期地对日本侵华的战略物资援助,而改为对日宣战、并转而开始援华,中国抗战的外部国际形势才得以缓解,走出最低谷。一種觀點廣泛傳播,西方社論作者、評論家和一般知識階層幾乎普遍接受:中國共產黨根本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他們只是一些土地改革家而已;被歪曲有關共產黨之觀點成為美國國務院和白宮接受之教條,面對蔣介石本人所作之宣傳卻沒有什麼效果[3]:8。
德国[编辑]
日本不顾纳粹德国的反对而独自与苏联媾和,极大地破坏了轴心三国同盟。《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仅仅两个月后,6月22日纳粹德国在沒有通知日本的情況下就发动突袭苏联的巴巴羅薩行動,二战苏德战场爆发。
苏联[编辑]
波茨坦会议时,出于苏日中立条约还在有效期的理由,要求美国政府出具正式的请求苏联出兵攻击日本的文件[4]:347-351。
后续[编辑]
1941年夏,在德国閃電战攻勢下蘇聯丧失大片領土接近崩潰,日本大本營推測蘇聯即將崩潰,在滿洲国增加了四個師的兵力,並令關東軍進行軍事演習,撕毀條約準備北上進攻苏联遠東地區。但德軍於冬天的失敗使日本放棄了北上的念頭。
1945年4月5日,蘇聯單方面宣佈不再謀求續約,并更于8月出兵攻击日本关东军。
参考文献[编辑]
- ^ 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
- ^ 李嘉谷,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 ^ 岳渭仁、冬卉、向東華、曉晴 (编).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ISBN 7-80546-784-6.
- ^ 長谷川毅. 『暗闘(上)』. 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文庫》. 2011.
外部链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蘇日中立條約 |
![]() |
日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大日本帝国及「ソヴイエト」社会主義共和国聯邦間中立条約 |
![]() |
俄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Японией (1941) |
- 中野文库中收录的条约全文(日文)
- 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网站的条约全文(俄文)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1948.11.4 - 1948.11.12(判决)[永久失效連結] -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