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 (佛教)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2月18日) |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虛空(梵語:आकाश,羅馬化:ākāśa),佛教術語,梵语原指稱天空,後成為自然哲學中原子論的關鍵概念,指純粹的空間,在其中可以容納各種色法。
梵语中的迦迦那(gagana),也译作虚空,又音译作哦哦曩、誐誐那等。
概論[编辑]
虛空的特性是沒有阻礙性,也不是物體, 而且能夠容納色法在其中[1]。《品類足論》將其列為無為法[2]。
四大種再加空界[3]、識界,合稱為六界。說一切有部認為,空界不是虛空[4],其他教派有五大種學說,即四大種加虛空,佛教認為虛空不是大種,虛空與四大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種」的含義:無增無減、無損無益、無興無衰,非先業異熟而生[5]。
虛空是否實有法 這個問題在部派佛教教內一直是辯論的話題之一。
一些佛學家認為如果虛空是指能夠容納所有物質的事物,那麼它就是一個容器,而容器是一種實體,因此虛空是實體,故此, 虛空不是無為法。
其他宗教的詮釋[编辑]
羅教把空等同於虛空,宣稱虛空是比無生老母更為真實的空性,能生天地萬物,是常存自在的本原、眾生不變的自性和他們終極的歸宿等等。然而,早在羅教興起 數百年前的公元八世紀,印傳佛教除饉寂天在其作品《入菩薩行論》中就已經批駁了空間能夠產生諸法 這個觀點,他認為空間缺乏運動[6],此外, 在大乘佛教教義中,空與虛空是不同的概念。
数量单位[编辑]
虛空是中文数字中的數量單位,相當於10-20,出自清代的《御製數理精蘊》,化用自佛教术语,日常生活中幾乎未用到。中文数字中對應1020的單位是垓,因此虛空也可以表示為垓分之一。
參見[编辑]
註釋[编辑]
-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無為云何?謂三無為。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擇滅。……虛空云何?謂體空虛。寬曠無礙,不障色行。」
- ^
《大毘婆沙論》:「問:空界云何?答:
- 如契經說:『有眼穴(chidda)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邊空,有通飲食處空,有貯飲食處空,有棄飲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 阿毘達磨作如是說:云何空界?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
- 有作是說: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施設故,名隣難除色。
- 舊對法者、及此國師俱說: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分,晝、夜、明、闇、形、顯等處,皆有此色。
《俱舍論》:「諸有門窓,及口鼻等,內外竅隙(chidra),名為空界(ākāsa-dhātu),如是竅隙,云何應知?- 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隣阿伽(agha-sāmantaka)色。
- 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隣,是故說名,隣阿伽色。
- 有說:阿伽(agha),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餘礙相隣,是故說名,隣阿伽色。」
- ^ 《大毘婆沙論》:「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問:若爾,虛空有何作用?答: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然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彼種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作近增上緣;彼種種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作近增上緣;彼有對造色,能與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緣。若無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
- ^ 《大毘婆沙論》:「有說為止外道所說,謂:外道說大種有五,即前四及虛空,今但說四,明虛空非大種。問:何故虛空不立大種?尊者世友作是釋言:以虛空無大種相故,謂:有增有減,是大種相,無增無減,是虛空相;有損有益,是大種相,無損無益,是虛空相;有興有衰,是大種相,無興無衰,是虛空相,是故虛空不立大種。尊者妙音作如是釋:虛空、大種,其相各異,謂:有情身中,所有大種,多是先業異熟所生,虛空體無異熟生義,由此虛空不立大種。大德說曰:虛空雖大,而體非種,不能生故,餘有為法,雖能為種,而體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虛空不立大種。為止如是外道所執,及顯自宗,故作斯論。」
- ^ Dargyay, Eva K. "The Concept of a 'Creator God' in Tantric Buddhism".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ume 8, 1985, Numb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