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安徽部分地區直至近代仍使用鴟尾,圖爲績溪孔廟。
宣州
旌德文廟亦使用鴟尾。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嘲風,即龍頭魚尾的龍魚,又稱鰲魚(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源於越人巫師的傳說[1]。相傳女媧斷鰲足補天後,「鰲龜」失去四肢遂變化為「鰲魚」,又飛上高處為女媧守望天穹,成為鴟吻;螭吻口咬正脊,而鰲魚則為張口。鰲魚形象再傳到日本後,稱為「鯱」,閩人以金甲神傳說而尊為金甲將軍。
鴟吻喜在高處四处眺望,且能吞水滅火,故被置于殿脊两端,成為中國古代建築脊樑上消災滅火的風水配飾;香港渣打銀行舊版20元紙幣正面亦可見其形象。
鴟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怪鳥,一頭三身。另有傳說是指大海裡的魚,尾巴像鴟的羽毛,是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口潤嗓粗而好吞。
使用歷史[编辑]
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鴟吻。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鴟吻多用於宮殿建設,又稱為“正吻”、“龍吻”。
鴟尾常用作建築物上的吻獸,因此也成為吻獸的別稱。 [2]
臺人稱旋風為「鴟尾」,是指水上龍捲風[3]。
閩人及越人傳說[编辑]
明·徐勃所著的《榕阴新检》卷十三“胜迹”说到刘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福州海口黄崎岸,横石嶙峭,常为舟楫之患,王审知为福建观察使,思欲制置,惮于役力,乾宁中,因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言于宾僚,因令判官刘山甫往致祭,祭未终,海内灵怪俱见,山甫憇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须赤,凡三日,风雷乃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驿表以闻,号甘棠港。闽从事刘山甫,乃中朝旧族也,著《金溪闲谈》十二卷,具载其事。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越巫」指閩越巫師[4],「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 ^ 《太平御覽》︰「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
- ^ 《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 劉北汜1991年1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ISBN 7-5301-0201-X
- ^ 雅堂文集·日·連橫
- ^ 討論區. board.matsu.idv.tw. [2022-05-09].
|
---|
| 李東陽《怀麓堂集》 | |
---|
| 楊慎《升庵外集》 | |
---|
| 其他 | 螭首 - 麒麟 - 望天吼 - 貔貅 - 龙马 - 虭蛥 - 鳌鱼 - 兽 𧉚 - 金吾 - 螭虎 - 𧖣𧊲 - 宪章 - 徙牢 - 蟋蜴 - 蚵蛉 |
---|
|
|
---|
| 前334年-前110年 | | 神祇 | |
---|
| 帝王 | |
---|
| 人物 | |
---|
| 事件 | |
---|
| 制度 | |
---|
| 部落 | |
---|
| 遺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