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特色列表,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瑞典学院前任常任秘书长霍勒斯·恩达尔宣布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赢得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語:Nobelpriset i litteratur,英語: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是1895年按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设立的5个奖项之一,由瑞典学院每年颁发给在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1]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瑞典学院选出五人委员会来评选当年获奖者。[2]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给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每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3]1901年普吕多姆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4]

截至2022年,已经有119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5]。1958年,俄罗斯出生的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面对苏联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谢绝该奖。1964年,让-保罗·萨特也像之前一直拒绝任何官方荣誉一样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6]。共有15位女性获得过这一奖项,在所有诺贝尔奖中仅次于和平奖[7]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后,只有四年将奖项同时授予了两位获奖者,分别是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还有7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颁奖,分别是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至1943年。[5]另外還有8次是延遲一年才頒發前一年的獎項,分別是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8][9]

得主[编辑]

1901年-1909年 · 1910年-1919年 · 1920年-1929年 · 1930年-1939年 · 1940年-1949年
1950年-1959年 · 1960年-1969年 · 1970年-1979年 · 1980年-1989年 · 1990年-1999年
2000年-2009年 · 2010年-2019年 · 2020年-


年份 獲獎者 國家 語言 獲獎原因 作品类型

1901年-1909年[编辑]

1901 Sully-Prudhomme.jpg 蘇利·普呂多姆  法國 法語 他的詩歌作品是高尚的理想主義、完美的藝術的代表,並且罕有地結合了心靈與智慧。[10] 诗歌,散文
1902 T-mommsen-2.jpg 特奧多爾·蒙森  德意志帝國 德語 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不朽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11] 历史,法律
1903 Björnstjerne Björnson, 1901.jpg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挪威 挪威語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12] 诗歌,小说,戏剧
1904 Frédéric Mistral by Paul Saïn.jpg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  法國 奧克語 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樸精神,加上他對普羅旺斯語言的重要研究。[13] 诗歌,文字学
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jpg 何塞·埃切加賴  西班牙 西班牙語 他以個人的獨特風格創作的豐富又傑出的戲劇,復興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13] 戏剧
1905 Henryk Sienkiewicz 02.jpg 亨利克·顯克微支  波蘭 波蘭語 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14] 小说
1906 Carducci.jpg 喬祖埃·卡爾杜齊  義大利王國 義大利語 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的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15] 诗歌
1907 Kiplingcropped.jpg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英国(生於 英属印度 英語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16] 小说,短篇故事,诗歌
1908 Rudolf Christoph Eucken.jpg 魯道爾夫·歐肯  德意志帝國 德語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17] 哲学
1909 Selma Lagerlöf.jpg 塞爾瑪·拉格洛夫  瑞典 瑞典語 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18] 小说,短篇故事

1910年-1919年[编辑]

1910 Adolf Friedrich Erdmann von Menzel 042.jpg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  德意志帝國 德語 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19] 诗歌,戏剧,小说,短篇故事
1911 Maurice Maeterlinck.jpg 莫里斯·梅特林克  比利時 法語 由於他在文學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像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啟示。這種啟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20] 戏剧,诗歌,散文
1912 G Hauptmann.jpg 蓋哈特·霍普特曼  德意志帝國 德語 欲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21] 戏剧,小说
1913 Rabindranath Tagore in 1909.jpg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英属印度 孟加拉語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這詩出之於高超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22] 诗歌,小说,戏剧,短篇故事,音乐
1914 未頒獎
1915 Romain Rolland 1915.jpg 羅曼·羅蘭  法國 法語 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23] 小说
1916 Johan Krouthén - Porträtt av Verner von Heidenstam.jpg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  瑞典 瑞典語 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佔之重要代表地位。[24] 诗歌,小说
1917 Karl Gjellerup.jpg 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丹麥 丹麥語 因為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含了高超的理想。[25] 诗歌
Henrik Pontoppidan.jpg 亨利克·蓬托皮丹  丹麥 丹麥語 由於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25] 小说
1918 未頒獎
1919 Carl spitteler 1905.jpg 卡爾·施皮特勒  瑞士 德語 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26] 诗歌

1920年-1929年[编辑]

1920 Knut Hamsun.jpeg 克努特·漢姆生  挪威 挪威語 為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27] 小说
1921 AnatoleFrance.JPG 阿納托爾·法郎士  法國 法語 他輝煌的文學成就,乃在於他高尚的文體、憐憫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個真正法國性情所形成的特質。[28] 小说,诗歌
1922 Jacinto Benavente y Martinez.jpg 哈辛托·貝納文特  西班牙 西班牙語 由於他以適當方式,延續了戲劇之燦爛傳統。[29] 戏剧
1923 William Butler Yeats by George Charles Beresford.jpg 威廉·勃特勒·葉芝  愛爾蘭 英語 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30] 诗歌
1924 Władysław Reymont.jpg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波蘭 波蘭語 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為他的民族史詩《農夫們》寫得很出色。[31] 小说
1925 George bernard shaw.jpg 蕭伯納  英国(生于 愛爾蘭 英語 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32] 戏剧,文学批评
1926 Grazia Deledda 1926.jpg 格拉齊亞·黛萊達  義大利王國 義大利語 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33] 诗歌,小说
1927 Henri Bergson (Nobel).jpg 亨利·柏格森  法國 法語 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34] 哲学
1928 Sigrid Undset crop.jpg 西格里德·溫塞特  挪威(生于 丹麥 挪威語 主要是由於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35] 小说
1929 Thomas Mann 1937.jpg 托馬斯·曼  德國 德語 由於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36] 小说,短篇故事,散文

1930年-1939年[编辑]

1930 Sinclair Lewis 1930.jpg 辛克萊·劉易斯  美國 英語 由於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37] 小说,短篇故事,戏剧
1931 Erik Axel Karlfeldt.jpg 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  瑞典 瑞典語 由於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38] 诗歌
1932 John galsworthy.jpg 約翰·高爾斯華綏  英国 英語 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39] 小说
1933 Ivan Bunin-1901.jpg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  法國(生于 俄羅斯帝國 俄語 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40] 短篇故事,诗歌,小说
1934 Luigi Pirandello 1934.jpg 路伊吉·皮蘭德婁  義大利王國 義大利語 他果敢而靈巧地復興了戲劇藝術和舞台藝術。[41] 戏剧,小说,短篇故事
1935 未頒獎
1936 Eugene O'Neill 1936.jpg 尤金·奧尼爾  美國 英語 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42] 戏剧
1937 Roger Martin du Gard 1937.jpg 羅傑·馬丁·杜·加爾  法國 法語 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43] 小说
1938 Pearl Buck.jpg 賽珍珠  美國 英語 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44] 小说,传记
1939 FransEemilSillanpää.jpg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芬兰 芬蘭語 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瞭解與細膩藝術。[45] 小说

1940年-1949年[编辑]

1940 未頒獎
1941 未頒獎
1942 未頒獎
1943 未頒獎
1944 Johannes Vilhelm Jensen 1944.jpg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丹麥 丹麥語 由於藉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46] 诗歌
1945 Gabriela Mistral-01.jpg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智利 西班牙語 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47] 诗歌
1946 Hermann Hesse 1927 Photo Gret Widmann.jpg 赫爾曼·黑塞  瑞士(生于 德意志帝國 德語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48] 小说,诗歌
1947 André Gide 1947.jpg 安德烈·紀德  法國 法語 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49] 小说,散文
1948 T.S. Eliot, 1923.JPG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英国(生于 美國 英語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50] 诗歌
1949 Carl Van Vechten - William Faulkner.jpg 威廉·福克納  美國 英語 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51] 小说,短篇故事

1950年-1959年[编辑]

1950 Bertrand Russell transparent bg.png 伯特蘭·羅素  英国 英語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52] 哲学
1951 Lagerkvist.jpg 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  瑞典 瑞典語 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53] 诗歌,小说,短篇故事,戏剧
1952 François Mauriac (1932).jpg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法國 法語 因為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54] 小说,短篇故事
1953 Churchill portrait NYP 45063.jpg 溫斯頓·丘吉爾  英国 英語 由於他在描述歷史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55] 历史,散文,回忆录
1954 ErnestHemingway.jpg 歐內斯特·海明威  美國 英語 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56] 小说,短篇故事,剧本
1955 Halldór Kiljan Laxness 1955.jpg 赫爾多爾·拉克斯內斯  冰島 冰島語 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57] 小说,短篇故事,戏剧,诗歌
1956 JRJimenez.JPG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波多黎各(生於 西班牙国 西班牙語 由於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58] 诗歌
1957 Albert Camus, gagnant de prix Nobel, portrait en buste, posé au bureau, faisant face à gauche, cigarette de tabagisme.jpg 阿爾貝·加繆  法國 法語 由於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59] 小说,短篇故事,戏剧,哲学,散文
1958 Boris Pasternak 1969.jpg 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  蘇聯 俄語 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60] 小说,诗歌,翻译
1959 Salvatore Quasimodo 1959.jpg 萨尔瓦托雷·夸西莫多  義大利 義大利語 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61] 诗歌

1960年-1969年[编辑]

1960 Saint-John Perse 1960.jpg 聖瓊·佩斯  法國 法語 由於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於目前這個時代之富於意象的沉思。[62] 诗歌
1961 S. Kragujevic, Ivo Andric, 1961.jpg 伊沃·安德里奇  南斯拉夫(生於 奥匈帝国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63] 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藉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64] 小说,短篇故事
1962 JohnSteinbeck crop.JPG 約翰·史坦貝克  美國 英語 通過現實主義的、寓於想像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65] 小说,短篇故事,剧本
1963 Giorgos Seferis 1963.jpg 喬治·塞菲裡斯  希臘王國(生于 奥斯曼帝国 希臘語 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物。[66] 诗歌
1964 Jean-Paul Sartre FP.JPG 讓·保爾·薩特  法國 法語 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67] 小说,哲学,戏剧,文学批评,剧本
1965 Mikhail Sholokhov 1960.jpg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蘇聯 俄語 由於這位作家在那部關於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藉這兩者在那部小說裡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68] 小说
1966 Agnon.jpg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以色列(生于 奥匈帝国 希伯來語 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69] 小说,短篇故事
Nelly Sachs 1966.jpg 内莉·萨克斯  瑞典(生于 德意志帝國 德語 因為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了以色列的命運。[69] 诗歌,戏剧
1967 MiguelAngelAsturias.JPG 米格爾·阿斯圖里亞斯  危地马拉 西班牙語 因為他的作品落實於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而顯得鮮明生動。[70] 小说,诗歌
1968 Yasunari Kawabata 1938.jpg 川端康成  日本 日語 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71] 小说,短篇故事
1969 Samuel Beckett, Pic, 1.jpg 塞繆爾·貝克特  法國(生於 愛爾蘭 英語法語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72] 小说,戏剧,诗歌

1970年-1979年[编辑]

1970 Aleksandr Solzhenitsyn 1974crop.jpg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蘇聯 俄語 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藉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73] 小说,纪实文学
1971 Pablo Neruda.jpg 巴勃魯·聶魯達  智利 西班牙語 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74] 诗歌
1972 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62164-0004, Bonn, Heinrich Böll.jpg 海因里希·伯尔  西德 德語 為了表揚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75] 小说,短篇故事
1973 Patrick White 1973.jpg 帕特里克·懷特  澳大利亞(生于 英国 英語 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76] 小说,短篇故事,戏剧
1974 Eyvind.JPG 埃溫特·約翰遜  瑞典 瑞典語 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於歷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77] 小说
Harry Martinson.jpg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  瑞典 瑞典語 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77] 诗歌,小说,戏剧
1975 Eugenio Montale.jpg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義大利 義大利語 由於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裡,詮釋了人類的價值。[78] 诗歌
1976 Saul Bellow (Herzog portrait).jpg 索爾·貝婁  美國(生于 加拿大 英語 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瞭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79] 小说,短篇故事
1977 Vicentealeixandre.jpg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  西班牙国 西班牙語 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80] 诗歌
1978 Isaac Bashevis Singer (upright).jpg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美國(生于 波蘭 意第緒語 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於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81] 小说,短篇故事,回忆录
1979 Odysseas Elytis 1974.jpg 奧德修斯·埃裡蒂斯  希臘 希臘語 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為自由和創新而奮鬥。[82] 诗歌

1980年-1989年[编辑]

1980 Czesław Miłosz 1986 (2).jpg 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蘭
 美國
波蘭語 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衝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83] 诗歌,散文
1981 Elias Canetti 2.jpg 埃利亞斯·卡內蒂  英国(生于 保加利亚 德語 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84] 小说,戏剧,回忆录,散文
1982 Gabriel Garcia Marquez.jpg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西班牙語 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於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85] 小说,短篇故事,剧本
1983 William Golding 1983.jpg 威廉·戈爾丁  英国 英語 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86] 小说,诗歌,戏剧
1984 Jaroslav Seifert 1981 foto Hana Hamplová.jpg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捷克斯洛伐克(生于 奥匈帝国 捷克語 他的詩富於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87] 诗歌
1985 Claude Simon 1967.jpg 克洛德·西蒙  法國 法語 由於他善於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像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為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88] 小说
1986 Soyinka, Wole (1934).jpg 沃萊·索因卡  奈及利亞 英語 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89] 戏剧,小说,诗歌
1987 Josef Brodsky crop.jpg 約瑟夫·布羅茨基  美國(生于 蘇聯 俄语英語 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90] 诗歌
1988 Necip Mahfuz.jpg 納吉布·馬哈富茲  埃及 阿拉伯語 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91] 小说
1989 Camilo José Cela 2.jpg 卡米洛·何塞·塞拉  西班牙 西班牙語 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92] 小说,短篇故事

1990年-1999年[编辑]

1990 Paz0.jpg 奧克塔維奧·帕斯  墨西哥 西班牙語 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93] 诗歌,散文
1991 Nadine Gordimer 01.JPG 內丁·戈迪默  南非 英語 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94] 小说,短篇故事,散文
1992 Derek Walcott.jpg 德里克·沃爾科特  圣卢西亚 英語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95] 诗歌
1993 Toni Morrison 2008-2.jpg 托妮·莫里森  美國 英語 其作品想像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96] 小说
1994 Paris - Salon du livre 2012 - Kenzaburō Ōe - 003.jpg 大江健三郎  日本 日語 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97] 小说,短篇故事
1995 Seamus Heaney 2004.jpg 谢默斯·希尼  愛爾蘭(生於 英国 英語 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蹟。[98] 诗歌
1996 Szymborska(closeup).jpg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波蘭 波蘭語 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99] 诗歌
1997 Dario Fo-Cesena.jpg 達里奧·福  義大利 義大利語 其在鞭笞權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100] 戏剧
1998 JSJoseSaramago.jpg 若澤·薩拉馬戈  葡萄牙 葡萄牙語 由於他那極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101] 小说,戏剧,诗歌
1999 Günter Grass auf dem Blauen Sofa.jpg 君特·格拉斯  德國 德語 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102] 小说,戏剧,诗歌

2000年-2009年[编辑]

2000 Gao Xingjian.jpg 高行健  法國(生於 中華民國 漢語 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睿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拉開了新的道路。[103] 小说,戏剧,文学批评
2001 VS Naipaul 2016 Dhaka.jpg 維·蘇·奈保爾  英国 英語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104] 小说,散文
2002 Kertész Imre (Frankl Aliona).jpg 伊姆雷·凱爾泰斯  匈牙利 匈牙利语 表彰他對個人在對抗強大的強權時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105] 小说
2003 J.M. Coetzee.JPG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南非
 澳大利亞
英語 以无数假面描绘了局外人被卷入意想不到的生活。[106] 小说,散文,翻译
2004 Elfriede jelinek 2004 small.jpg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奥地利 德語 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与戏剧中表現出的声音和反声音的音樂動感,揭示了社会陈词滥调的荒谬性及其征服力。[107] 小说,戏剧
2005 Pinterfoto cropped.jpg 哈洛·品特  英国 英語 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机,直闯压抑的密室。[108] 戏剧
2006 Orhan Pamuk 2009 Shankbone.jpg 奧爾罕·帕穆克  土耳其 土耳其語 在追求故鄉憂鬱的旅程中,發現了文明衝突與交流的全新象徵。[109] 小说,剧本,散文
2007 Doris lessing 20060312 (square).jpg 多麗絲·萊辛  英国(生於 伊朗 英語 女性体验的史诗般的作家,用怀疑、激情和远见的力量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110] 小说,戏剧,诗歌,短篇故事,回忆录
2008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press conference Dec 06th, 2008-2.jpg 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法國
 模里西斯
法語 標誌文學新開端的作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性的痴迷,對文明主宰下的人性求索。[111] 小说,短篇故事,散文,翻译
2009 Herta Muller.jpg 赫塔·穆勒  德國(生于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德語 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失所者的處境。[112] 小说,诗歌

2010年-2019年[编辑]

2010 Mario Vargas Llosa-2.jpg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秘魯
 西班牙
西班牙語 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113] 小说,短篇故事,散文,戏剧
2011 Transtroemer.jpg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瑞典 瑞典語 因為經過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我們得以用嶄新的方式來體驗现实世界。[114] 诗歌,翻译
2012 MoYan Hamburg 2008.jpg 莫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语 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115] 小说,短篇故事
2013 艾麗斯·芒羅  加拿大 英語 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116] 短篇小說
2014 Patrick Modiano 6 dec 2014 - 22.jpg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國 法语 用出色的“回忆艺术”唤醒了最难以道明的人类命运。[117][118] 小说
2015 Swetlana Alexandrowna Alexijewitsch.jpg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白俄羅斯(生於 蘇聯 俄語 她那複述寫作法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了一座紀念碑。[119] 散文、調查報導
2016 Bob Dylan - Azkena Rock Festival 2010 2.jpg 鲍勃·迪伦  美國 英語 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120] 詩歌、歌詞
2017 Kazuo Ishiguro in Stockholm 2017 02.jpg 石黑一雄  英国(生於 日本 英語 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121] 小說、戏剧
2018 Olga Tokarczuk (2018).jpg 奧爾嘉·朵卡萩  波蘭 波蘭語 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122] 詩歌、小說、散文
2019 Peter-handke.jpg 彼得·漢德克  奥地利 德語 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123] 小說、劇本

2020年-[编辑]

2020 Louise Glück circa 1977.jpg 路易丝·格吕克  美國 英语 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124] 诗歌、散文
2021 AbulrazakGurnahHebronPanel (cropped).jpg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英国
 坦桑尼亚
英語 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文化與大陸之間的鴻溝中難民的命運下,流露出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125] 小說
2022 Annie Ernaux al Salone del Libro (cropped2).jpg 安妮·艾諾  法國 法语 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126] 自傳、日記、回憶錄

按国家排列的得主列表[编辑]

从1901年到2022年的11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来自以下国家:

国家 人数
法国 16
美国 13
英国 11
德国 9
瑞典 8
波兰 6
西班牙 6
意大利 6
爱尔兰 4
俄罗斯/苏联 4
丹麦 3
挪威 3
奥地利 2
智利 2
希腊 2
日本 2
南非 2
瑞士 2
澳大利亚 1
白俄罗斯 1
比利时 1
保加利亚 1
加拿大 1
中国 1
哥伦比亚 1
捷克斯洛伐克 1
埃及 1
芬兰 1
瓜地马拉 1
匈牙利 1
爱尔兰 1
印度 1
以色列 1
毛里求斯 1
墨西哥 1
尼日利亚 1
秘鲁 1
葡萄牙 1
罗马尼亚 1
圣卢西亚 1
坦桑尼亚 1
土耳其 1
南斯拉夫 1
无国籍[127] 1

按语言排列的得主列表[编辑]

语种 人数
英语 29 (32)1
法语 16
德语 14 (15)2
西班牙语 11
瑞典语 7
意大利语 6
俄语 6
波兰语 5
丹麦语 3
挪威语 3
汉语 2
希腊语 2
日语 2
阿拉伯语 1
孟加拉语 1
捷克语 1
芬兰语 1
希伯来语 1
匈牙利语 1
冰岛语 1
普罗旺斯方言奥克语 1
葡萄牙语 1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1
土耳其语 1
意第绪语 1

1Rabindranath Tagore(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用孟加拉语和英语写作,Samuel Beckett(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用法语和英语写作,Joseph Brodsky(1987 年诺贝尔文学奖)用俄语写诗,用英语写散文。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被归类为孟加拉语、法语和俄语。[128]

2Karl Adolph Gjellerup(1917 年诺贝尔文学奖)用丹麦语和德语写作。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 ^ 注:國家欄位的資料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nobelprize.org而來,可能不能完全體現得主的出生地或國籍。

参考资料[编辑]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5). 
  2.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3. ^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5). 
  4.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 Foundation.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31). 
  5. ^ 5.0 5.1 All 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6. ^ Nobel Laureates Facts. Nobel Foundation. [201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7. ^ Women Nobel Laureates.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8. ^ 瑞典决定暂停评选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4). 
  9. ^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postponed amid Swedish Academy turmoil. BBC (BBC). 2018-05-04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4). 
  1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1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1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13. ^ 13.0 13.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1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1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1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1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1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1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2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2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2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2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2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25. ^ 25.0 25.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2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2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2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2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3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3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3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3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3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3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3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3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3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3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4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4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4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4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4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4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4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4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4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4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5). 
  5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5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0). 
  5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5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5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5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5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5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5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5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6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6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6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6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6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6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6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2). 
  6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6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69. ^ 69.0 69.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7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7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7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7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7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7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7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77. ^ 77.0 77.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7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7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8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8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8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8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8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8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9). 
  8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8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8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8). 
  8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9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9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1). 
  9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9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9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9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9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7). 
  9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9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9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10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7.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0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10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10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10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10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10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10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10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5.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10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11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11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11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11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114.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11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116.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11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4. Nobel Foundation.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18. ^ 法国人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11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5. Nobel Foundation.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2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6. Nobel Foundation. [201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121.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7. Nobel Foundation. [201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122.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8. Nobel Foundation.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1). 
  123.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9. Nobel Foundation. [2019-10-10]. 
  124.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0. NobelPrize.org.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美国英语). 
  125.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1. NobelPrize.org.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7) (美国英语). 
  126.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2. NobelPrize.org. [6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美国英语). 
  127. ^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被归类为无国籍人士(1933年,伊万·蒲宁
  128. ^ Number of 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 Sorted in Languages.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7).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