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诺尔盖勒格的高飞小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诺尔加拉格的高飞小鸟
组合
音乐类型另类摇滚迷幻摇滚巴洛克流行
出道地点 英国曼彻斯特
活跃年代2011–至今
唱片公司Sour Mash
相关团体绿洲乐队
现任成员
诺尔·加拉格甘姆·阿彻 • Mike Rowe • Chris Sharrock • Russell Pritchard • Jessica Greenfield • Charlotte Marionneau • YSEE
已离开成员
Jeremy Stacey • Tim Smith

诺尔加拉格的高飞小鸟 (英语: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是前英国绿洲乐队 (Oasis) 的作曲家兼吉他手诺尔·加拉格 (Noel Gallagher) 在离开绿洲后另组的摇滚乐队。高飞鸟的现任成员包括前绿洲乐队的吉他手甘姆·阿彻 (Gem Archer) 、前绿洲乐队的鼓手Chris Sharrock、键盘手Mike Rowe、贝斯手Russell Pritchard等。高飞鸟的音乐创作也有强尼·马尔 (Johnny Marr) 、保罗·威勒 (Paul Weller) 等著名英国音乐人的合作参与。

2009年8月,诺尔因绿洲巴黎巡演时和其弟利亚姆·加拉格 (Liam Gallagher) 发生争端,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声明执意退出乐队。绿洲乐队也随之解散。2011年7月,诺尔在发布会上宣布单飞,另组乐队诺尔加拉格的高飞小鸟并活跃至今。

诺尔曾解释乐队名称来源于两部分:以自己的姓名开头源于英国乐队佛利伍麦克 (Fleetwood Mac) 的专辑《Peter Green's Fleetwood Mac》;而“高飞小鸟”则源于美国乐队杰佛森飞船 (Jefferson Airplane) 的歌曲《High Flying Bird》[1]

乐队历史

[编辑]

绿洲解散 (2009-2010)

[编辑]

在绿洲还未解散的末期,便有关于诺尔打算单飞的传言出现。2009年8月28日,乐队巡演至法国巴黎时,兄弟二人再次闹翻并致使该演出在开场前取消。随后诺尔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声明退出绿洲,称“无法再和利亚姆共事任何一天”、“针对我和我家人、朋友的言语暴力以及羞辱已经再也无法忍受,而我的管理团队和其余乐队伙伴们仍然听之任之缺乏理解和支持,这让我除了寻得一片新的天地别无退路。”[2]绿洲乐队也随之解散。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2011-2012)

[编辑]

2011年7月7日,诺尔召开发布会宣布以诺尔加拉格的高飞小鸟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为名另组乐队,展开音乐活动并将于同年发布同名专辑,次年再发布一张和英国电子乐队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专辑。随后,单曲《The Death of You and Me》、《AKA... What a Life!》、《If I Had a Gun...》接连发行。同年10月17日,同名专辑发行,且在两天之内就卖出55000余张,并在一周后以122530余张的销量荣登英国专辑排行榜榜首。而同年初,弟弟利亚姆的泡泡眼乐队 (Beady Eye) 以66817张的销量获得该榜第三名。11月11日,获得英国唱片业协会的白金唱片认证。该专辑也获得2011年英国专辑销量排行的第14名、摇滚专辑销量排行的第2名(仅次于酷玩乐队的《Mylo Xyloto》)截止2013年1月,英国销量达到739000份。截止2015年2月,在全球范围内销量达到250余万份。

提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第二张专辑,诺尔称该专辑“听起来有点像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Pink Floyd) 的专辑《月之暗面》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高飞鸟首专有些许类似,但更加迷幻和眩晕感,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电子乐项目。”然而,之后诺尔又忧虑重重认为此次合作“略显过火”,深思熟虑后搁置了这张专辑的发行计划。

2012年4月的国际唱片日,EP《Songs from the Great White North》限定发行。这张唱片包含了众多B面曲以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歌曲《Shoot a Hole Into the Sun》。

诺尔聘请了参与制作首张专辑的键盘手Mike Rowe和鼓手Jeremy Stacey加入首次乐队巡演。来自The Zutons乐队的贝斯手Russell Pritchard听闻诺尔决定单飞巡演的消息后,毛遂自荐并被批准加入巡演。来自The Sand Band乐队的David McConnell本被选中作为吉他手,但在巡演开始数周之前被解雇。Rowe和Stacey的旧友,美国音乐家Tim Smith随后作为巡演吉他手被起用。

2012年9月,诺尔携乐队在香港和台北举行演出。

《Chasing Yesterday》 (2013-2016)

[编辑]

2014年5月,诺尔在其官方Facebook账号上发布照片,证实正在进行第二张专辑的工作。10月,官方宣布一张名为《追逐昨日》(Chasing Yesterday) 的专辑将于次年3月发行。11月起, 单曲《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Ballad of the Mighty I》和《Riverman》接连发行。

2016年3月,乐队巡演至墨西哥时,鼓手Jeremy Stacey宣布将加入英国前卫摇滚乐队深红之王 (King Crimson) 。为了完成剩下的演出,同时由于利亚姆的泡泡眼乐队 (Beady Eye) 已于2014年解散,诺尔聘请了泡泡眼的鼓手,同时也是绿洲的最后一任鼓手Chris Sharrock加入巡演。诺尔曾经称Stacey和Sharrock是整个英格兰唯二会考虑的鼓手人选。虽然Stacey离开了巡演,但他仍然参与了高飞鸟第三张专辑《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的录制。

《Who Built The Moon?》及迷你专辑EP (2017-至今)

[编辑]

2016年10月,诺尔在其Instagram账号上发布照片,证实正在进行第三张专辑的工作。

2017年6月,诺尔主持了一场绿洲纪录片《超音速》的特殊放映活动。

2017年7月,诺尔在其Instagram账号上发布照片,宣布乐队会有新成员的加入。随后,巡演鼓手Sharrock和吉他手甘姆·阿彻 (Gem Archer) 被证实正式加入高飞鸟。Sharrock和Gem均是绿洲乐队和泡泡眼乐队的成员,Gem曾经跟随诺尔以个人名义出演众多不插电演出。

2017年9月,高飞鸟领衔曼彻斯特“We Are Manchester”公益演出,纪念于五月发生的爆炸案后,曼城体育场的重新开放。

2017年10月,三名女性(键盘手/和声Jessica Greenfield、“剪刀手”Charlotte Marionneau、非裔歌手YSEE)首次出现在单曲MV和现场表演节目录制中,之后被证实为高飞鸟新成员并加入之后的巡演。

2017年11月,第三张专辑《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发行,乐队随后展开全球巡演。

2018年11月,一本记录了本次巡演的摄影集《Any Road Will Get Us There (If We Don't Know Where We're Going)》出版。

2019年6月,EP《黑星跳舞》 (Black Star Dancing)发行 。

2019年9月,EP《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发行 。

2020年3月,EP《蓝月当空》 (Blue Moon Rising)发行。

作品目录

[编辑]

录音室专辑 (Album)

[编辑]

单曲 (Single)

[编辑]
年份 单曲 最高排名 专辑
英国 爱尔兰
2011 The Death of You and Me 15 35 诺尔加拉格的高飞小鸟
AKA... What a Life! 20
If I Had a Gun... 95
2012 Dream On 52
Everybody's on the Run 61
2014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26 71 追逐昨日
2015 Ballad of the Mighty I 75
Riverman
Lock All the Doors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17 Holy Mountain 31 明月何人造
It's a Beautiful World 77
2018 She Taught Me How to Fly 71
If Love Is the Law

迷你专辑 (EP)

[编辑]
  • 《黑星跳舞》(Black Star Dancing) (2019)
  • 《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 (2019)
  • 《蓝月当空》 (Blue Moon Rising) (2020)

巡演成员

[编辑]

现任成员

[编辑]

已离开成员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Noel Gallagher’s solo album title inspired by Fleetwood Mac, Jefferson Airplane. NME. 2011-08-02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英语). 
  2. ^ "Entertainment 'Intimidation' behind Oasis split". BBC News. 2009-08-29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4)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