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布亚王朝
达布亚王朝 | |||||||||||||||
---|---|---|---|---|---|---|---|---|---|---|---|---|---|---|---|
公元642年—公元760年 | |||||||||||||||
首都 | 阿莫勒(早期) 薩里(晚期) 福曼(公元660年-760年)[1] | ||||||||||||||
常用语言 | 中古波斯语 裏海語 马赞德兰语 | ||||||||||||||
宗教 | 祆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伊斯帕巴德 | |||||||||||||||
• 公元640年-660年 | 吉爾·加夫巴拉(首任君王) | ||||||||||||||
• 公元740年/41年-759年/60年 | 塔巴里斯坦的庫爾希德(末代君主) | ||||||||||||||
历史时期 | 中世纪 | ||||||||||||||
• 穆斯林征服波斯 | 公元642年 | ||||||||||||||
公元760年 | |||||||||||||||
| |||||||||||||||
今属于 | 亞塞拜然 伊朗 土庫曼 |
历史系列条目 |
---|
伊朗历史 |
年代历史 伊朗主题 |
达布亚王朝(Dabuyid dynasty,也拼寫為Gaubarid dynasty)是一個伊朗人建立的王朝,信奉祆教,[2]統治疆域包含塔巴里斯坦和大呼羅珊西部部分地區。[3]王朝統治的時期約從公元642年開始,到公元760年被阿拉伯人的阿拔斯王朝征服後而告結束。
名詞來源
[编辑]“Daabu”在馬贊德蘭語中有“反叛者”和“不法之徒”的意思。[4]薩珊王朝雖然在公元7世紀中葉受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所征服,但屬於薩珊皇族後裔的达布亚王朝仍統治位於裏海之南,以及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麓之間,名為希爾卡尼亞的肥沃土地。[5]這個王朝抵抗前來征服的阿拉伯軍隊,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後才被阿拔斯王朝所併吞。。
歷史
[编辑]根據後來的伊朗塔巴里斯坦歷史學家伊本·伊斯凡迪亞爾(公元13世紀)的記載,达布亚王朝家族是薩珊王朝君王卡瓦德一世的兄弟扎馬斯普的後裔,屬於薩珊皇族的次要分支。賈馬斯的孫子菲魯茲(Firus)征服吉蘭,而菲魯茲的後人吉爾·加夫巴拉把塔巴里斯坦併入,把領土擴大。這導致末代薩珊王朝君王伊嗣俟三世正式把“Gil-Gilan”(“吉蘭的統治者”之義)和帕蒂斯化戈沙阿(Shah of Patashwargar“塔巴里斯坦的君王之義”,帕蒂斯化戈為塔巴里斯坦的古代名稱)的頭銜授予吉爾·加夫巴拉的兒子達布亞(或稱達博(Daboe))。在穆斯林征服波斯之後,這個薩珊皇族後裔分支連同伊斯帕布德漢家族和卡倫家族(兩家族均屬於伊朗七大家族)所建王朝與阿拉伯軍隊簽署和平條約,約定阿拉伯軍隊未經事先許可不得接近這些領土。吉蘭以及至少部分的塔巴里斯坦仍由吉爾·加夫巴拉控制,而雷伊和大呼羅珊部分地區則由伊斯帕布德漢王朝的法羅赫扎德(Farrokhzad)統治。[6]根據伊本·伊斯凡迪亞爾記載,大約15年後,加夫巴拉過世,他的兒子達布亞即位,而王朝因此被稱為达布亚王朝。達布亞之子法魯克罕大帝和伊斯帕布德漢,以及卡倫兩王朝爭戰多年,最後把整個塔巴里斯坦奪下,把領土拓展到內沙布爾。除伊嗣俟三世所授予的頭銜外,达布亚王朝統治者還擁有伊朗古老的伊斯帕巴德軍事尊銜(意為“總司令”)。
法魯克罕大帝在公元716年到717年擊退由葉齊德·伊本·穆海莱卜率領入侵的穆斯林大軍,[7]最近的研究將他取得權力的時期放在公元670年代,而不是以往所假定的公元710年代初期。法魯克罕大帝在公元728年過世,由他兒子達德布茲米爾繼承,後人對其統治一無所知,他在公元740年/741年過世。達德布茲米爾的兒子和繼位者塔巴里斯坦的庫爾希德當時年紀傷幼,由他叔叔小法魯克罕攝政治理7年。庫爾希德統治時期,國家繁榮,他一再試圖斷絕與哈里發國的聯繫,均未成功。在阿拔斯革命所導致的動盪之後,庫爾希德與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發生過幾次嚴重衝突。在公元759年,曼蘇爾喬稱要借道塔巴里斯坦去平息在大呼羅珊的叛亂,經庫爾希德同意後,曼蘇爾的軍隊卻轉而把塔巴里斯坦奪下。庫爾希德被迫逃往吉蘭避難,並整編部隊試圖反攻,但在761年因皇室家族被虜而自盡,达布亚王朝即告滅亡。[6]
統治者列表
[编辑]- 吉爾·加夫巴拉(公元640年-660年)
- 達布亞(660年-676年)
- 法魯克罕大帝(712年-728年)
- 達德布茲米爾(728年-740/741年)
- 小法魯克罕(740/741年-747/748年)
- 塔巴里斯坦的庫爾希德(741年-759/760年)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Bazin, Marcel. FŪMAN. Encyclopaedia Iranica, Vol. X, Fasc. 3: 227–228. 2000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 ^ C.E. Bosworth, 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2; "Hence in 758 the caliph undertook the definitive conquest of Tabaristan, successfully drove out Khurshid II and ended the dynasty of the Dabuyids(who, as Zoroastrians, had never accepted Islam.."
- ^ DABUYIDS, W. Madelung,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واژهنامه بزرگ تبری، گروه پدید آورندگان به سرپرستی: جهانگیر نصراشرفی و حیسن صمدی، ۱۳۷۷، بخش دال.
- ^ 存档副本.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 6.0 6.1 Pourshariati, Parvaneh (2008).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asanian Empire: The Sasanian-Parthian Confederacy and the Arab Conquest of Iran. London and New York: I.B. Tauris. pp 287-318. ISBN 978-1-84511-645-3.
- ^ "Dabuya", B. Spuler,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Vol. II, ed.B. Lewis, C. Pellat and J. Schacht, (Brill, 1991), 74.
資料來源
[编辑]- Inostranzev, M. (1918) Iranian Influence on Moslem Literature – Appendix I: Independent Zoroastrian Princes of Tabaristan.
- Madelung, Wilferd. 存档副本. Yarshater, Ehsan (编). Encyclopaedia Iranica, Vol. VI, Fasc. 5. London u.a.: Routledge & Kegan Paul: 541–544. 1993 [2019-12-27]. ISBN 1-56859-00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article=
和|title=
只需其一 (帮助) - Pourshariati, Parvaneh.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asanian Empire: The Sasanian-Parthian Confederacy and the Arab Conquest of Iran. London and New York: I.B. Tauris. 2008 [2020-08-13]. ISBN 978-1-84511-6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 Yavari, Neguin. Dābūyids. Fleet, Kate; Krämer, Gudrun; Matringe, Denis; Nawas, John; Rowson, Everett (编). Encyclopaedia of Islam, THREE. Brill Online. 2020. ISSN 1873-9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