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鄭桓公(?—前771年),姬姓,名友,或稱多父,是中國西周時代鄭國的開國君主。《史记》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1]。
鄭桓公於前806年獲周宣王封於鄭(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由於友得到百姓的愛戴,周幽王於前773年委任友為司徒[2]。
遷國[编辑]
周幽王時期,周朝局勢不穩定。鄭桓公詢問周太史伯有關遷國的意見。
鄭桓公表示欲把封國遷至西方或長江流域,太史伯指西方的人民性格貪婪,在那裏立國難以長久[3];又指楚國將於南方興起,遷至長江附近會使國家處於不利之地[4]。最後桓公聽從太史的建議,把國家遷到洛陽以東、黃河和济水以南的土地[5],稱為新鄭。
一般說法,鄭桓公以財物向虢、鄶等國買得了十個邑[6]作為新鄭國的领土[7]。
被殺[编辑]
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殺周幽王,鄭桓公因勤王被殺[8]。其子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9]。
影视形象[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封三十三年,百姓便皆愛之。幽王以為司徒。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 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
- ^ 《國語.鄭語》: 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而虢、劊果獻十邑,竟國之。
- ^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并殺桓公。
- ^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现代有研究指出此处的“十一年而毙”应是指周幽王。
受周宣王封爵 | 春秋鄭國君主(第一任) 前806年─前771年 |
繼任: 子鄭武公 |
|